新形势下建立健全劳教民警队伍公正文明执法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劳教场所是依法对劳教人员进行教育感化挽救的场所。劳教场所的执法状况,目前已经被推向国际人权斗争的前沿。在这一大背景下,充分认识大力加强和改进劳教场所公正、文明执法水平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制约劳教场所公正、文明执法水平的主要因素,积极探索并建立健全劳教民警队伍公正文明执法长效机制,通过机制建设,进一步提高劳教场所民警队伍公正、文明执法水平——这不仅是加强劳教民警队伍正规化建设,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更是劳教机关适应形势发展,提高履职能力,实现依法治所,全面推进劳教法治工作和劳教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劳教民警队伍公正文明执法机制建设
劳教机关作为国家行政处罚执行机关,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教育、感化和挽救劳教人员,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神圣职责,对于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主义稳定,保障改革开放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日趋完善,“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方针逐步建立的背景下,在公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劳教机关要想转变执法思想,更新执法理念,重点解决执法不规范等问题,就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强和改进劳教场所公正、文明执法水平的重要意义;就要深入分析制约劳教场所公正、文明执法水平的主要因素;就要积极探索并建立健全推动劳教民警队伍公正文明执法水平的长效工作机制。
一、劳教场所公正、文明执法的现实意义
(一)公正、文明执法是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就是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而劳教机关作为最直接的执法者,是国家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国家贯彻执行党的劳教工作方针,所以执法的公正与文明程度往往体现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体现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水平。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把我国劳教工作作为其“人权”问题攻击的目标,这在给我们的执法工作带来强烈挑战的同时,更势必要求我们在执法过程中要注重公正与文明。如果劳教民警在工作中出现执法不公而且不能及时得以纠正,不仅群众会把对个别劳教民警不规范的执法行为的强烈不满扩大为对国家公信力的怀疑,而且还会在国际社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政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角度,深刻认识公正、文明执法的重要作用和深刻意义。
(二)公正、文明执法是提高教育改造劳教人员水平的内在需要
劳教工作的对象是劳教人员。劳教人员的违法行为,无论其性质如何,恶习程度深浅,从实质上讲都是一种破坏社会秩序和规范的“野蛮”行为。因此要把绝大多数劳教人员教育改造成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就要求劳教场所必须在严格、依法执行公务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公正、文明的执法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劳教民警的公正执法,打击劳教人员的违法行为,使其深刻认识自己的罪错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既体现劳教机关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巨大作用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又让劳教人员亲身体会法律的尊严与威力,促使他们进一步树立守法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要通过劳教民警的文明执法,体现执法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和人道化。同时,劳教民警可以用自己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和带头遵纪守法的模范行为,去感染教育对象,催生其改造动力,从而引导劳教人员转化其错误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使其回到健康、文明的正确人生轨道上来,进一步提高劳教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
(三)公正、文明执法是创建现代化文明劳教所的根本目的
创建现代化文明劳教所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劳教场所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其目的是通过创建工作的硬件建设,改善监管条件,提高教育改造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创造一个有利于违法犯罪人员改造的环境和生活条件;通过创建工作的软件建设,进一步完善执法的内容和执法程序,提高民警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民警的执法意识和执法水平,深化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进而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行为。实现这一目的,实质上就是要不断促进劳教工作的科学化、文明化和现代化,进一步提高劳教执法工作的公正与文明程度。
二、影响劳教场所公正、文明执法活动的主要因素
(一)主观原因主要是固有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惯例难以
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具体表现在以下个方面:一是以安全稳定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制约着以公正、文明执法为执法观念的劳教执法工作。劳教工作具有双重性质(教育改造和经济生产),而一些劳教场所的管理者往往偏重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片面化追求,淡化了劳教工作的执法功能和意识。同时,在教育改造工作中,有些管理者往往只是把工作目标放在“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这一水准上,对公正、文明执法这一执法思想领会不深、理解不透,把握不准,重视不够,影响了公正、文明执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二是少数劳教民警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漠,缺乏法治精神,造成了执法行为在公正性和透明度上不深、不透。特别是少数劳教民警在对劳教人员的百分考核、减期、放假、所外执行及就医等执法工作中,不能做到严格依法办事,存在着给人情分、违法操作的情况,执法环节当中的知法犯法、暗箱操作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三是“惩罚主义”的教育观念在部分劳教民警头脑中根深蒂固。在有些基层劳教民警思想意识中,“劳教人员”这一概念占主导地位,“人”这一概念占从属地位,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对劳教人员的教育改造手段简单粗暴,甚至“以惩代教”,缺乏人文关怀。四是一些劳教民警头脑当中经验、传统、粗放的管理理念制约着科学管理理念的渗透。突出表现在劳教民警管理的“行政管理”、“身份管理”特征明显,忽视了劳教民警的执法技术性和职业的专门化;劳教民警管理的随意性和主观意识严重,违背了执法工作的客观规律。所有这些直接为劳教执法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对树立劳教民警公正、文明的执法形象形成了主观障碍。
(二)客观原因主要是目前的执法环境和机制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具体表现在以下个方面:一是法律法规体系不尽完善。我国劳教工作过去主要依据行政指导,劳教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目前虽然形成了以《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核心的劳教法律法规体系,但是由于立法规格不高,制度的架构和执行模式存在一定缺陷,内容较为陈旧,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和时代感,致使在某些问题上无章可循,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执法工件的需要,迫切需要制定并完善一些与时代发展相配套的细则、条例或规章作保障。二是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劳教场所虽然都设有纪检监察等监督机构,但作为劳教机关里的一个职能部门,监督权受制于行政权,监督的随机性很大,其效力主要依上级领导人的注意力、思想作风、原则以及对部属的宽严而变化;上级机关的监督,也没形成完善的体制,缺乏明确的标准和具体的实施措施,例行于一般的检查工作;检察部门的监督,一定程度上仅限于在发生某些违法违纪后,进行追惩性的事后监督,缺乏对劳教民警进行日常工作监督的机制;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也往往停留在视察劳教工作情况、听取汇报、帮助解决困难上;群众的监督也没形成有效机制等。监督的不力,对劳教工作的公正、文明执法情况造成管理上的缺失。三是缺乏对劳教人员权利的保障机制。劳教人员的权利保障是公正、文明执法的应有之义。近年来,虽然劳教人员的权利保障得到进一步完善,但在我国劳动教养工作实践和劳动教养场所中,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忽视甚至侵犯劳教人员人权的隐患。如:尽管上级三令五申禁止超时加班劳动,但劳教人员的超时、超体力劳动现象仍普遍存在,他们的法定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制度上的保障,更进一步加大了执法的随意性。
三、构建六个机制、提高劳教民警队伍公正文明执法水平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要想把公正文明执法水平推向新的层次,就必须抓好公正文明执法长效机制的建设。要紧密围绕工作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完善制度建设入手,积极构建公正文明执法的民警教育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组织领导机制、队伍管理机制、日常监督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要通过进一步建立、落实这五个机制进一步提高劳教民警队伍的公正文明执法水平,提升对劳教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
(一)建立健全民警教育机制,提高法治意识,这是增强劳教民警队伍公正、文明执法水平的重要基础。在广大劳教民警中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全体劳教民警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转变劳教民警执法理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劳教民警确立符合现代司法价值取向、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执法理念,切实把全体劳教民警的思想统一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国家法律重于生命”上来。做到以执法理念的更新,主导和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二是通过专题讲座、广泛讨论等形式,教育广大民警从思想上对劳教场所工作的宗旨、性质和作用有一个新认识,在行为上严格按照司法部提出的“三个绝不能”、“四个绝对不允许”的要求,把劳动教养执行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结合工作实际,根据复杂多变的所情动态,经常举办管教民警培训班,讲授各项管教业务知识,分析劳教人员的心理变化和应采取的措施,为增强民警的业务能力,提高执法水平奠定基础。四是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警示教育。有重点地选择一批负面典型,特别是因执法不规范而导致出现重大问题的案件,引导劳教民警从执法思想、执法观念、执法作风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使广大劳教民警解决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增强公正、文明执法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五是深化民警的岗位教育培训,努力提高民警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着力解决当前民警队伍中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