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论文中心 > 行政论文 > 正文

人大与政治文明建设刍议

行政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3/3/14

人大与政治文明建设刍议


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人类文明通常包括三大文明,即经济领域中的物质文明,文化领域中的精神文明,政治领域中的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政治领域所创造的一切政治成果的总和。本文所议的政治文明是指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文明,它是指我国社会主义劳动者在改造社会及自身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各类社会主义政治成果的总和。它是人类发展史上最高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道,共同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部战略目标。在三大文明结构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属上层建筑的范畴,物质文明则属经济基础的范畴。三大文明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互为条件,但政治文明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集中体现,而且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起着规范、引导和制约的作用,是决定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容异常丰富,主要包括政治****、政治法律制度、行政管理、政治实践行为等。并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阶级属性,这是它的本质特征。因此,寻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道路、模式、途径一定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决不可东施效颦。又如复杂性或者称结构性。各种结构性往往呈现出多元性,表现为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制度文明等等。再如动态性。政治文明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政治文明有具体的实现要求,如政治民主化、政治公开化、政治法治化、政治科学化、政治高效化、政治清廉化等。党的十六大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目标科学的定位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初步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我们党在理论上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而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则是近几年的事。江泽民同志首先提出这一科学概念。1月10日与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同志座谈时,他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他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7月16日,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中他又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更加走向成熟和完善。去年,胡锦涛同志在《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文中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对自己一贯坚持和实行的发展人民民主方针的新总结、新概括。全党同志都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又说:“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并强调指出:“坚持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关键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二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三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要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需要有领导、有步骤地全面加以推进。”
两任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政治属性、基本内容、指导思想、方式方法、具体原则、奋斗目标、价值意义等方方面面进行了透彻而全面的阐述,在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随着实践的发展,其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必将进一步显现出来。
综上可以看出,作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级权力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其职能同政治文明建设在很多方面的要求是相通的,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党的领导下,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所当然的成为各级人大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一,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人大的立法要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充分体现人民行使民主的权利。人大要在行使立法权的时候具体体现人民的民主权利。这要从两个方面加以体现,一是立法前要广泛尊重民意;二是已形成的法律要切实代表人民的意愿。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政权力的国家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对我国国体的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国家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是对我国政体的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政权组织形式,它是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关系中,立法权高于行政、司法两权,比西方国家按“三权分立”原则建立起来的总统制和议会制优越得多,民主程度也高得多。人大的立法权任何时候都要体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人大的立法权是诸权中首要之权。对在群众中流传人大是“橡皮图章”的议论要作具体分析,一是有的群众对人大的性质还不够了解所致;二是同人大自身职权的行使不充分、不到位有关。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地位、作用还没达到应有的水平。行使好立法权,提高立法质量,对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人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据统计,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至6月底,除宪法修正案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257个,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411个,构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大多已制定出来。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已经形成,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主要方面已经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尽管如此,但笔者认为,若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去考虑,从人民群众真正行使好民主权利的实际去考虑,从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去考虑,仍有不少工作待做。应该从充分履行好人大法定职责及强化人大自身建设两个方面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从而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能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氛围。
第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人大要积极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古人云,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而这种制度和法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提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统一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辨证统一。”依法治国是篇大文章,通过几年来对规划的实施,应该说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仍然有大量工作要继续做下去。人大在实施监督的全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好主导作用。
一是要监督有关职能部门继续抓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经过几轮普法规划的实施,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的。表现在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大大增强,法律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依法办事的局面开始形成。但从政治文明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要求看,差距还较大。如流动人口、青少年、执法者、掌权者仍然是普法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现实生活中不懂法、不善于拿起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有人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地方领导层进行法律知识考核时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让秘书捉刀代笔现象尚没完全杜绝,凡此等等。人大要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普法作为政治文明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真正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是要监督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行政。笔者以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国各地虽然已经实行几个年头了,但依法行政工作不容乐观,严格说来还是个薄弱环节。如有的执法主体资格不明确,常有越位、错位、不到位等不作为或乱作为情况发生;有的执法人员素质低下,执法质量不高,甚至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以权谋私,吃拿卡要,被执法人苦不堪言,意见极大;还有的糊差事,应门面,做了和尚几乎不撞钟,等等。对此,人大应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监督政府部门加强行政管理,加速改革步伐。要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切实将政府职能从重管理轻服务向强化服务转变;从注重权力向严格责任转变。要监督它们在转变职能和提高效能上有实质性突破。今后政府的职能应按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科学定位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三是监督司法部门公正司法。人大对司法机关审理的个案原则上坚持事后监督,笔者认为,有的个案人大也可以提前到事中或事前进行监督。公正司法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此种公正不能仅仅表现为实体、程序公正,而且还要体现在行为、时间上全面公正。就时间公正而言,如果一个案件没有特殊情况而超过审限期审结,哪怕是案件办得正确的,也很难说是公正的,因为它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结。司法部门经过近几
人大与政治文明建设刍议》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