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总结报告 > 调研报告 > 正文

县渔嫂现状及发展调研

调研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14/9/17

县渔嫂现状及发展调研

新世纪走过的这十几年是XX经济、社会、民生快速发展的时期,XX女性在海岛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地位、观念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特别是岱山的渔嫂,从围着丈夫打转的传统渔嫂到关注自我价值、关心社会公共资源、关心地位提升的新兴渔嫂,无不论证着这句: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妇女的地位来精确地衡量。为准确反应岱山渔嫂在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背景下的现状及需求,XX县妇联开展了全县渔嫂现状及发展调研,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全县渔嫂队伍建设工作。
一、XX县渔嫂现状
XX县目前渔业人口是XX万,占总人数的30%,作为海岛县,这30%的人口在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XX县妇联自去年开始,通过实地走访全县X个乡镇,举行渔嫂座谈,近期又进驻渔业大村衢山田涂村,开展蹲点活动,期间进村入户访渔嫂XX多人次、发放抽样调查问卷300份,展开了全面细致地渔嫂队伍调研。
1、基本情况
在受访的300名渔嫂中,年龄为:35岁以下占40%,36-50岁占37%,51岁以上占23%;学历组成:77%为初中及以下,18%为高中,5%为大专及以上;就业情况:37%的渔嫂就业或间歇性就业,20%的渔嫂希望就业,33%的渔嫂从未有就业打算。通过走访,我们也了解到绝大部分的渔嫂不就业的原因,跟渔业的工作性质有关,需要渔嫂在家照顾家庭以及孩子,在渔船归航的时候做好渔具准备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渔嫂的生活现状普遍是: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受教育程度低、就业率低、自我发展意思欠缺。
2、家庭地位
女性的家庭地位体现在:婚姻的自主性、家庭事务(重大和日常)的决策权、对家庭财产的占用和支配程度、婚姻生活的主观满意度等方面。
抽样调查显示,家庭经济来源中,63%靠丈夫收入,17%靠夫妻俩共同收入,20%则是靠妻子或者其他收入;在实地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90%左右的渔嫂对自己的家庭地位感到满意,渔嫂在家庭事务决策上有较大的发言权,在家庭日常开支上有较大的决定权,在个人事务决策上普遍拥有自主权,可以自己决定购买家庭能力范围内的贵重物品,而且大部分渔民都尊重渔嫂的决策。
由此可以看出,在渔村家庭中,男性对家庭经济的贡献更大,家庭权利一般以渔嫂为主,比较民主。
3、精神文化现状
根据抽样调查显示,渔嫂平时休闲活动主要是看电视跟串门聊天,占总数的68%,接下来依次为“看守孩子”、 “健身活动”、“麻将或其他”。家庭支出中:日常生活支出占43%,依次为孩子教育投资占30%、医疗15%、住房9%、精神文化3%。
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渔嫂信仰**,目的就是祈求家人平安。且渔嫂队伍中,年纪界限产生的精神文化现状的不同尤为明显,年轻的渔嫂,通过网络了解外面世界的丰富,进而在慢慢转化为行动,能积极参与到社会各项公益事业以及文化生活中来。年老的渔嫂,大多限于修理网具、做家务、带孩子的家庭琐事中,跳广场舞是参与最多且范围最广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逐一询问渔嫂参与各类社团组织情况,除个别比较活跃的,渔嫂整体参与各种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以及各类队伍的比例不高,积极性也不强。
由此可以看出:渔嫂的精神文化生活、休闲模式比较单一,但注重孩子的教育投入,而且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日益繁荣,开始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渴望融入社会。
二、渔嫂对政府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渔村经济收入已然非常可观,特别是渔村中的渔船老大家庭,虽然住在渔村,但绝大多数在县城或者市里买了房子,孩子也大部分送到外岛就学。在物质条件已经相当丰厚的条件下,年轻的渔嫂开始向往外面的生活,年老的渔嫂希望在渔村中有足够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1、文化需求。在实地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渔村的文化生活虽然逐渐丰富,但文化消费仍然较低。于此同时,渔嫂其实很乐于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生活,绝大部分的渔嫂认为看文艺演出、参加广场舞等能够带来身心上的愉悦。走访时还发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的普及,渔嫂对文化生活的期望值逐渐增强,伴随着政府文化下乡等活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渔嫂希望有更多的文化平台,对渔村文化设施,特备是广场的建设需求越来越大。多数渔嫂希望政府能在建设广场、提供健身器材的同时,提供配套的用于跳广场舞的音响以及广场舞教学。
2、和谐家庭需求。物质富裕的渔村生活,带给渔嫂最直接的观念改变是:越来越注重家庭和谐、关注家庭教育、重视孩子培养。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渔嫂不就业的最大原因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在外陪读是多数渔嫂生活的重心。也正是这一生活重心,越来越多的渔嫂感觉到自己的所受教育有限,对家教知识的需求,对家教新理念的渴望非常迫切,而由关注家庭教育延伸的对家庭和谐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升温。
3、自身发展需求。从传统渔嫂到新兴渔嫂的转变随着舟山群岛新区的建立在不断地加快速度,而在此过程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年轻的渔嫂开始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发展需要,关注社会、关注网络,他们愿意并希望知道各种社会时尚,同时因为渔村信息的相对闭塞,因此,他们更希望政府能提供多方位的发展服务,比如培训、阅读推荐、文艺活动、实地考察等等;而年老的渔嫂也希望在自己生活圈中有足够多的文化生活,满足自己身体锻炼以及精神需求。
4、渔业知识需求。作为渔业生产的后方力量,渔嫂对渔业安全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如今的渔嫂不忘初心渔民船上生活及安全,而且十分关注渔业政策。年纪较大的渔嫂,是优秀渔业后勤兵,年轻的渔嫂虽然在逐渐脱离渔业后勤事务,但确是优秀的渔业政策宣传者,她们关注政府的渔业政策、了解渔业安全的重要性、乐于接受与渔业相关的一切知识。
三、渔嫂队伍发展存在问题
市场条件下,自身技能以及素质已然成为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然而渔村现实的情况是,渔嫂基于自身的性别原因以及传统意识和生活现状,甚至是社会重视度的不够,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开始越来越注重各类文化以及教育需求,但对于自身的全面素质提升重视还是不够,大部分渔嫂还是跟社会脱节,在自我生活圈子中,在家庭子女的范围内。主要问题有:
1、思想观念的相对保守。“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文化意识影响以及渔村生活的现状使得渔嫂很难完全融入社会,仅限于满足生活现状,缺乏创新、进取意识,很难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像我们这些渔村妇女能做什么。尽管如今渔村经济环境良好,但传统生活方式的长期存在,渔嫂的自我效能感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有所提高,认为女性的个人价值就体现在嫁一个捕鱼能手上,而没想过用自己的能力去实现更多的个人价值,加上家务劳动、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很容易陷入自我能力认知不足。
2、经济上依赖性较强。渔村家庭大多数是靠男方,男人的收入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渔嫂的收入则属于辅助性的,有些渔嫂在经济上完全依赖于丈夫。由于经济上不能独立,使得一些妇女面对婚姻家庭或者自身发展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家庭需求,而不是个人意愿。
3、文化生活的缺乏。近年来,海岛文化建设的持续升温,使得渔嫂感受到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而渔村文化的生活的相对不足,使得渔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因此,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文化生活,以满足渔村不断升温的文化需求。
4、家庭关爱体系的不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和谐的源头,渔民家庭在传统家庭意识到新兴家庭观念的转变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渔嫂开始关注家庭文化建设,而渔村家庭文化创建的缺乏、家教知识的不足阻碍渔村家庭的发展。同时,因物质条件快速提升导致的高消费、乱消费问题需要通过家庭关爱体系的建立发展去改变。
5、渔嫂队伍建设薄弱环节多。渔嫂队伍的分散性使得开展工作难度大、情况复杂、效果不易体现,需要所在乡镇党委政府做好本区域的渔嫂的服务和引导工作,也需要渔业、司法、精神文明办等多家单位通力合作。同时,社会意识主流对渔嫂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认识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很多人不完全认可渔嫂在推动城镇发展进步中的作用和意义,从而不自觉地把更多的资源和机会给予了男性或者其他类别的女性。
四、渔嫂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做好渔嫂队伍建设工作,将对推动全县的渔业安全,带动新区人民走上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道路,对提升新区文明水平、推动“更加幸福美好的新岱山”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渔嫂的需求以及渔嫂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四大对策建议:
(一)宣传协调,营造渔嫂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
渔嫂,是群岛新区建设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必须加大宣传协调工作,积极引导广大渔嫂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她们在参与中发展、在竞争中进步、在创新中前进。
1、加大渔嫂队伍建设的宣传力度。新闻宣传单位应当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采取创新发展、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和载体,大力宣传渔嫂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社会意识主流、决策主流对渔嫂素质提升的正确认识,从而为渔嫂队伍建设争取更加主动和有力的发展环境。
2、转变渔嫂传统生活理念。针对渔嫂传统观念和家庭阻力,要持续推动性别平等意识进入决策主流,重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妇女的需求;鼓励并培养渔嫂有效利用网络,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广大渔村妇女树立自强意识,摆脱封闭、保守的传统观念束缚,从而转变观念,改变自身的消极形象、精神状态;定期组织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以鼓励渔嫂积极参加的方式,号召动员渔嫂重新认识自我、重塑自我,自觉主动投入到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的学习实践中,实现女性自我价值。
3、注重协作齐力做好渔嫂队伍建设。一方面,妇联、精神文明办、海洋与渔业局、公安局、司法局以及各乡镇等联合协作、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对渔嫂队伍建设工作机制、经费保障等予以支持,并以制度建设、行政指导等为手段推动落实,同时对渔嫂队伍建设的目标、途径、措施、效果等要常抓不懈。另一方面,以政府引导的形式,鼓励民间组织等为渔嫂队伍建设提供支持,以渔嫂互助基金会等自助组织形式帮助困难渔嫂的同时倡导友爱、互助理念。并以此为依托积极探索,根据需求、结合形势、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和渔嫂自觉、自律的实效工程。
(二)创业就业 ,引导渔嫂参与社会经济建设
渔民家庭的生活方式阻碍了渔嫂的就业及个人发展。尽管在实际生活中,确实需要居家的渔嫂,但这并不意味着渔嫂可以为此失去进入社会的机会。因此,在充分考虑渔嫂生活现状的前提下,以多种举措引导渔嫂摆脱传统生活模式的束缚,全面融入新区建设的大潮。
1、拓宽渔嫂就业领域。大力推进渔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开辟适合渔嫂特色的就业领域;探索灵活多样的就业模式,促进各具特色的集餐饮休闲与一体的“渔农家乐”的发展和壮大;引导渔嫂发展来料加工业、家庭服务业等,在立足家庭中有新作为。
2、完善渔嫂就业帮扶政策。开展就业培训,加大就业指导,推动渔嫂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兴渔嫂,促进创业女能手、女能人的个体素质提升,推动女能人拓宽特色化经营路子;提供资金支持,可推出“小额贷款”等方式在资金上对渔嫂创业予以有力支持;给予政策优惠,引导和激励更多的渔嫂实现就业创业;健全职业介绍,为渔嫂就业牵线搭桥、提供信息。
3、加快推进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加大对家政服务的培训,通过打造优秀的家政服务团队来实现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服务,从而解决渔嫂为家庭琐事所困的现状,推动渔嫂队伍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三)文化建设 ,丰富渔嫂精神生活
1、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制约渔村文化事业发展。要不断完善渔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也要加强对现有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管好、用好渔村已有的文化基础设施,发挥渔村文化阵地的最大效用;要加强乡镇文化站、村图书室等建设,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向附近渔农民群众开放。
2、丰富渔村文化活动。要结合各渔村实际和特点,利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休渔期等,社区或者村可自发组织一些诸如歌舞比赛、集体出游等老少皆宜的娱乐休闲活动。要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坚持文化服务下移,努力为渔民群众提供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大力鼓励兴办社区文化、渔村文化,把广场活动办成群众沟通、交流、娱乐、健身的重要平台。
3、打造渔村文化人才队伍。一方面要注重激发渔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挖掘一批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培养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渔嫂文体团队和文化能人,扶持一批特色文化渔村。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渔村妇女自组织的扶持引导,鼓励渔嫂成立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她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渔嫂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促进渔村妇女自组织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性循环的同时,让渔嫂找到社会归宿感。
(四)家庭关爱 ,打造幸福美好新渔村
家庭是社会的源头,以“家庭关爱”为主线,因地制宜、创新活动、丰富形式,进而打造幸福美好新渔村。
1、紧抓家庭创建。以家庭为阵地、以家庭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以活动吸引和以服务凝聚的方式,把“文明家庭”、“平安家庭”、 “学习型家庭”、“和谐家庭”、 “廉洁家庭”、 “节约型家庭” 、 “绿色家庭”等以家庭为对象的各种特色创建活动整合起来,作为构建和谐家庭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家庭成员的自觉参与程度,使他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如通过开展“无毒家庭”创建、“文明家庭”评选、“睦邻节”活动等,在宣传毒品危害、渔业安全,提高“平安家庭”的知晓率和创建率的同时,推进乡风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开展“平安驻我心—海上平安共建”活动,通过海上作业视频、海上作业照片展等鲜活的宣传形式让渔嫂了解渔民在海上生活的艰辛,以此感染渔嫂,加大对渔区渔业安全的重视程度,吹好渔业安全枕边风,同时引导全社会特别是渔嫂更加关注、关爱渔民生活,培树渔区家庭和美新风。
2、重视家庭教育。各级妇联组织、教育部门、中小学校要切实负担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社会协调体系、服务指导体系。要结合实际,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教育:如家教巡回宣讲、亲子游戏、快乐母亲沙龙、优秀家长现身说法等活动,大力普及科学家教知识和方法,帮助和引导渔民家庭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切实提高科家教能力。
3、加强家庭“关爱救助”。要进一步健全基层家庭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注重发挥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落实渔村贫困家庭救助政策。继续加强**网络、司法调解、家庭暴力救助和法律援助站的建设,拓宽渔村社情民意诉求表达和收集反馈渠道,帮助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权益,促进家庭和谐稳定。要鼓励建立一些心理咨询、家庭问题咨询机构,向渔民家庭提供心理调节和危机介入服务,促进心理和谐健康,减少各种家庭冲突的产生,避免矛盾问题激化。
县渔嫂现状及发展调研》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