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办公室做好政务调研工作,积极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经验总结
政府办公室做好政务调研工作,积极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经验总结
抓好政务调研服务领导决策
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谋事之道,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做好政务调研工作,积极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是各级政府研究室的一项重要职责。近年来,县政府办公室和研究室紧紧围绕县政府领导的决策,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及时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起到了很好的决策参谋作用。
一、争取领导重视,把握决策性调研的主动性
调研为领导决策服务得多不多,取决于领导对调研的重视程度。领导对调研工作的重视与否,又在于我们平时的调研水平和争取力度。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一)积极宣传。既宣传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提高各级领导对调查研究的认识;又宣传我们的调研成果,使领导放手放心让我们进行调研。初,我们总结多年来的政务调研经验,写了一篇《贯穿调研主线,服务政府工作》的总结材料,在中办的《秘书工作》杂志上发表,我们将发表的原件复印后送各位正副县长,让县领导们更充分地认识到了调研对决策的服务功能。每年底,我们都将全年的各种调研成果编订成册,送给领导传阅,提高了县领导对我们调研工作的认知度,更加重视调研工作。
(二)及时反馈。领导平时工作繁忙,自己调研时,下级大都报喜多、报忧少,信息渠道不是很畅。而研究室专门从事这项工作,平时能发现许多实际情况。在工作中,我们将政务信息与调研相结合,经常以县长专报的形式,及时向领导们反馈各种信息,引起领导重视后再进行调研。前两年,针对农副产品特别是粮食销售难的问题,我们及时编发了《基层反映早稻收购面临五大突出问题》的政务信息,报各位县长,引起了县领导的高度重视,责成我们深入调研并形成了《粮食流通政策调整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为县政府及时调整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提供了参考。调研报告还引起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部分建议被国务院和省政府采纳,省政府还组派了阵容强大的调查组赴专题调研,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建议,为省政府调整省际毗邻地区早稻收购价格、提高粮农生产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主动争取。为增强调研服务的主动性,我们每季度都要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和上级最新精神,提出近期调研要点,报各位县领导结合分管的工作提出意见后,再组织调研。平时调研中,我们加强与相关县领导的衔接,主动征求意见,发动他们共同参与调研。我们还经常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向县领导汇报研究室的工作,争取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目前,在县政府领导中基本形成了领导个个重视调研、决策前必须调研、决策后跟踪调研的良好习惯。多年来,县长、常务副县长和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只要有空,都会到研究室里坐一坐,共同探讨问题,了解调研工作情况。为了提高研究室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原常务副县长陈儒华还主动将自己办公室的电脑送给了研究室。
二、深入调查研究,追求决策性调研的科学性
调研为领导决策服务得好不好,取决于我们的调研工作质量。特别是决策性调研,更要注重质量,一旦因调研质量低劣而导致决策失误,就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在调研工作中,我们围绕调查、研究、撰写这三个环节,每一步都抓实、抓深、抓透,确保了调研成果的质量,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比较全面的依据和较为科学的建议。
(一)调查求深。调查在整个调研工作过程中是个基础性环节。如果调查掌握的材料不真实、不全面,那将会给研究工作产生误导,影响领导的科学决策。调查求深,主要是在深入、深度、深刻上做文章。在深入上做文章,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去年我们在进行农村合作医疗调研中,先后到16个乡镇,直接下到村组、卫生院,座谈走访农户50多人、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室工作人员30多人,乡村两级干部40多人,掌握了大量一手情况,最后形成了《农民各执一词、政府众口难调》的调研报告,向县领导汇报后及时调整了合作医疗执行方案,县长王守卫在调研文章上还作了批注。在深度上做文章就是要全面掌握真实情况。我们每次进行决策性调研时,我们都向调查对象说明来意,请他们说真话,因为这有可能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切身利益;对一些单位进行的问题性调研,我们也说明是为了帮助单位改善工作而来的,而不是来整人的,取得他们的信任,让我们在调查中把事情了解得更深更透。在深刻上做文章就是抓住主要问题和矛盾进行调查,掌握问题的本质特征。如当前“三农”问题突出,粮食安全问题隐患较大。对此,我们及时组织调研,在调查中发现,当前粮食政策好,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了,土地变俏了。进一步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农村一定程度地出现了农民工回流、土地流转受阻的情况。如果农民工大量回流,必将会影响城市经济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如果农民都去种田,粮食一多,粮价就会下跌,收入就会下降;而且农民还会发现依靠极少的人均耕地还是无法致富,就又会外出打工经商,弃田抛荒又会存在,进而影响粮食生产,从而形成一个不良循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矛盾是人多地少的矛盾,特别是随着科技发展,生产力提高后,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突出。因而,破解这一不良循环的突破口是减少农民。当前必须大力发展打工经济,鼓励农民务工经商,逐步减少农民,同时,对余留下来的土地进行合理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在规模经营中致富,而不是依靠补贴增收。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写出了《减少农民是化解三农问题的前提》的调研报告,进入了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这篇文章也很快就在《经济日报》农村版“三农论坛”发表。
(二)研究求透。研究的过程就是将调查情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探寻规律,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之要在于透彻。每次我们选定专题进行调查后,我们都要召开分析会,听取调查情况并认真分析,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些重大课题还要反复调查,反复研究,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直到提出比较清晰、可行的对策为止。如去年在进行农业税征管理体制改革中,我们反复进行了四次调查,每次调查回来后都召开碰头会进行认真的分析讨论,统一思想认识后,再形成调研报告。最近,我们结合中央、省、市对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对良种补贴和粮食直补如何落实的问题,派出四个组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后,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按实际种植面积补,既种多少水稻补多少;一种认为应按计税面积的实际面积补,机动田不补。调研碰头会上,两种意见各自据理力争,分析形势政策,最后根据国家鼓励粮食生产的根本出发点,形成了共识,即按实际种植面积补贴,但国家只补计税面积内的水稻,计税面积外的水稻,由计税外面积的发包方负责补贴。意见统一后向县委、县政府进行汇报,得到了县领导的认可并实施。
(三)撰写求精。撰写就是把调研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也是一种对问题再研究、再提炼、再升华的过程。如何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文稿,我们做到一是精写。写作前,由调查组共同提出观点,定出结构,形成提纲。写作时,我们要求执笔者字斟句酌,用最简洁、最精辟的语言反映出最准确、最需要表达的观点。二是精议。初稿形成后,我们又组织调查组全体成员对初稿进行讨论,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提出意见,提高执笔者对所调研问题的认识。三是精改。每次初稿形成和进行议论后,我们都要数易其稿,反复修改。修改过程中,我们还要广泛查找各种资料,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尽量使形成的调研文稿质量高,提出的措施操作性强,操作起来效果好。我县的政府采购工作在全市一直是处于领导地位,但由于这项工作开展在前,《政府采购法》出台在后,与《政府采购法》的要求相比在法规上存在一些差距。为此,县领导安排我们从找问题的角度出发,对政府采购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关于政府采购工作中的调查报告》的初稿,在修改过程中,执笔者觉得该文的标题、内容和实际处理得不够好。既然是调查报告,就应既反映成绩,也反映问题,但受调研目的的限制,报告中主要是写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建议。这样写出来相关单位恐怕难以接受。为此,我们反复思考,最后将标题改为《离规范化还有多远》,这样在标题中隐含了肯定过去工作的意思,又指出了还存在不足。调研报告形成后,受到了县领导的称赞,政府采购部门及时根据调研报告提出的建议进行了整改。
三、抓好成果转化,提高决策性调研的时效性
决策性调研的成果,必然要进入决策并影响决策。决策一旦形成,就要迅速执行、落实,并不断加以完善。决策性调研的特殊性,客观上要求调研的成果转化要快,重在落实,贵在完善,不然就会失去其时效性。在调研工作中,我们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加速决策性调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决策的落实。
(一)在重要文稿中转化。调研成果转化为决策后,最好的落实方式之一就是形成文件。去年,我县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国库支付中心在运行过程中,一些单位报账手续不完善,少数单位自定支出项目等等,管理十分不便,亟待规范。按照县领导的安排,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主要是原来的财政财务管理文件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为此,我们边调查,边思考如何形成一个规范性的管理文件。调研结束后,我们一方面将如何加强财政财务管理向县政府进行了汇报,县政府财经专班专题研究并形成了决策。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形成一个规范性文件,并代拟了一个关于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的综合性文件,后来这个文件以县政府的名义下发,全县各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去年一年,由我们进行调研并起草的以县政府或县政府办名义下发的文件达11件。另外,我们还把已经形成领导决策的调研成果写入领导的讲话中,在全县大会上提要求,促进了决策的落实。
(二)在局部试点中推进。决策形成后,有些是理想化的,有的是具有超前性的,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实际贯彻落实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调整。因此,对于一些大的、涉及全局性的工作,特别是一些新的改革举措,我们主动办一个试点,通过调研与试点相结合,不断完善决策,推进决策的落实。前几年,我们通过市场调研,认为“1321”牲猪养殖模式和“双孢蘑菇”可以在我县推广,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