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组织部前半年党建工作情况汇报
县委组织部前半年党建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全省和全市组织部长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突出“县乡换届选举和建立落实先进性长效机制”两个重点,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积极推进组织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认真谋划,精心组织,确保了县乡人大、政府和县政协换届选举的圆满成功
今年的换届是多年来首次出现的县乡同步换届,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市委、县委高度重视,广大干部十分关心,人民群众非常关注。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把换届工作作为组织部门前半年工作的头等大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一丝不苟地抓好落实。
1、超前谋划,确保换届工作有条不紊。全市换届工作会议结束后,我们及时提请县委召开了常委会议和县四大班子会议,专题学习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换届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和相关法律法规。在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县乡人大、政府和县政协换届工作方案》和工作流程,成立了换届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了四大班子领导包乡镇换届工作责任制。及时召开县乡两级换届工作会议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2、坚持原则,严把程序,做好换届人事安排工作。针对换届政策性强、法律性强、涉及面广的实际,我们按照县委的要求,积极和县人大、县政协、县委统战部等有关单位协商,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有关规定,做好代表选举和委员协商推荐等工作,依法选举产生县十四届人大代表192名,协商确定县十二届政协委员192名。在此基础上,和县人大、县政协、县委统战部一起组成考察组,分别对人大、政协常委拟推荐提名人选进行了严格考察,认真听取了纪检、计生、综治、劳动、税务、工商等部门的意见,保证了推荐提名人选的质量。
这次换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大力推进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在县级领导班子配备改革上,我们严格按照市委推荐考察和讨论确定的意见,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在乡镇领导班子配备改革上,我们针对换届前职数偏多、年龄偏大、结构不尽合理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上级有关政策规定,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保证了换届人事安排工作平稳到位。一是重视充分听取基层意见。先后三次和县委刘书记专门坐下来,逐一听取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人大主席对县乡人大政府换届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并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分别带队深入18个乡镇,同乡镇人大副主席、副乡镇长逐一进行座谈,了解到了基层干部的想法和要求,收集到了不少来自基层的有利于换届工作的好建议、好意见。二是坚持“先定原则后定人”。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借鉴乡镇党委换届人事调整的做法和经验,集体研究制定了《乡镇人大政府换届人事安排方案》,确定了“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基层党组织认可、能任满一届、按程序办事、维护和服从大局”等六条基本原则,从我县实际出发,提出了“人大主席50周岁以上、人大副主席、副乡镇长48周岁以上的不再提名,缺额人大主席从优秀党委副书记中选拔并全部进行异地交流”等人事安排工作的基本思路。三是严格执行《条例》,认真做好人事安排。先后组织进行了乡镇人大主席的民主推荐、考察、讨论确定和公示;组织了全额定向民主推荐和考察。召开县委常委会议,研究提出了乡镇人大、政府换届人事安排意见。新提名乡镇人大主席12名(3名由党委书记兼任),从副乡镇长中新提名人大副主席1名,党委书记提名为乡镇长的1人,乡镇党委委员新提名为副乡镇长的4名,其余均为继续提名,继续提名人数占总职数的85.4%,保持了相对稳定。5月8日至12日,全县17个乡镇全部召开人代会进行了换届选举,各乡镇人大政府班子全体成员都是高票当选。
3、严肃换届纪律,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为了严肃换届纪律,我们与县纪检委密切配合,两次下发通知,对换届期间严肃政治纪律、组织人事纪律、财经纪律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县乡人大、政府和县政协换届工作全过程进行了监督,营造了一个团结和谐、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使一大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作风扎实、熟悉基层工作的干部进入了领导班子。
截至5月22日,我县县乡人大、政府和县政协换届圆满完成。换届后,县乡两级班子呈现出了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新气象。一是班子配备改革取得新进展。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班子共17人,比换届前减少4人;乡镇人大主席17人,专职副主席1人,比换届前减少5人;乡镇长17人,副乡镇长54人,比换届前减少22人。二是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县级领导班子进一步年轻化,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班子平均年龄分别比换届前降低了1.5、1.7和3.3岁;乡镇人大班子平均年龄43.8岁,比换届前降低了5.8岁;乡镇政府班子平均年龄38.3岁,比换届前降低3.1岁。三是文化程度明显提高。乡镇人大、政府班子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77人,占87.5%,比换届前提高了8%。四是能力结构更趋合理。我们根据各乡镇产业结构,注重配备专业性强的干部,如煤炭乡镇注重分管煤炭的副乡镇长的稳定和配备,蚕桑大乡注重这方面干部的配备,建制镇注重配备有城建知识的干部配备,山区乡镇注重配备种、养殖方面知识干部的配备,使每个班子的结构更趋合理。
4、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做好换届后续工作。一是做好因年龄原因或职数原因,在换届中不再提名的干部安置工作。我们一方面配合县委领导通过深入走访、个别谈话等方式,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大家正确对待个人的进退流转,自觉维护和服从大局,服从组织决定。另一方面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和我县实际,对32名换届中未提名的乡镇干部进行了妥善安置。二是认真做好政府组成部门主要领导的配备调整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对26个政府组成部门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届末考察,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特长,进行了调整充实和提名,其中轮岗交流12人,新提名8人,继续提名11人,交流面达到52.2%,是近年来少有的。
二、认真贯彻四个长效机制文件,不断推进全县党的先进性建设
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长效机制文件,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要求,涵盖了党建工作的主要方面。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中央文件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今年以来,我们采取三条措施,在长效机制贯彻落实上迈出了扎实的步伐。
1、精心组织,持续掀起学习宣传文件精神的高潮。
一是下发专门通知安排学习。将中央四个文件和县委的《实施意见》发至全县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和每个基层党支部,明确要求要将文件精神传达到每个支部和每个党员。多次召开基层党委负责人会议,安排部署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的学习贯彻工作。二是采取多种形式抓学习。通过以会代训、专题培训等方式,重点强化了对组工干部和党务干部的业务培训;结合党员冬训,基层党(工)委全部安排了4-6个学时的长效机制文件专题学习培训班。三是组织知识测试查学习。七一前夕,印发0份测试卷,发至各基层党组织,组织全体党员进行答题。四是营造浓厚氛围促学习。通过县电视台、《阳城新闻》、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中央颁布先进性教育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精神,各级党组织充分运用标语、板报、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聘请中央和省、市专家学者、党校教师130人次,围绕学习贯彻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作用,深入基层巡回授课。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基本做到了“三个清楚”,即对四个长效机制文件颁布的背景和重大意义认识清楚,对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清楚,对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的责任和义务清楚。
2、力求细化具体化,形成符合上级精神和我县实际的贯彻思路。
在认真学习中央和县委文件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和省、市组工会议精神,制定出台了10个配套方案。其中:涉及党员管理教育的5个(①《关于组织开展大规模培训党员的实施方案》、②《关于开展“三培三带”活动的实施方案》、③《关于在全县共产党员中开展领岗定责和公开承诺活动的实施方案》、④《关于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的实施方案》、⑤《关于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网络的实施方案》);涉及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2个(⑥《关于举办农村支部书记论坛的实施方案》、⑦《关于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涉及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3个(⑧《关于培树党建工作先进典型的实施方案》、⑨《关于推行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述职制度的实施方案》、⑩《关于建立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的实施方案》)。基本上形成了既符合中央要求、又贴近阳诚实际的制度体系。为全面正确地贯彻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明确了重点、理清了思路。
3、联系实际重实效,把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精神落实到党建工作实践中。
我们按照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坚持求真务实的基本精神,在贯彻落实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过程中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检验贯彻落实文件的效果,把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精神落实到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中。
第一,坚持“四环联动”,切实做好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一是夯实基础,为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创造条件。投资110多万元,重点对22个边远山区农村的党员活动场所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七一”前已经全部投入使用,彻底消灭了党员活动场所空白村。确定了孙文龙纪念馆、河北坪泉阳城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蚕桑基地、皇城村、蔡节村、赤头村、源源醋业有限公司、建瓷工业园区等42个党员教育基地。全县党员教育基地累计接纳党员干部25000人次。
二是创新手段,改进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方法途径。在抓好常规学习培训,落实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的同时,我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对党员进行远程教育,在去年建起的401个农村党员干部电教网点的基础上,今年又推开了“三进”工程,前半年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大力推行“组织起来、分类办班”的教学模式,开展实时针对性教育,使现代科技手段在党员经常性教育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三是分类施教,增强经常性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