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组织部前半年党建工作情况汇报第2页
针对性。我们区别不同对象,在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上突出了重大战略思想教育、形势政策教育、领导方法、党风党纪、平安阳城建设等学习教育;在机关单位党员的教育上突出了作风纪律教育、政策法规教育、职业行为规范教育、业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教育;在农村党员的教育上突出了与“三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现代农业科技和致富能力教育;在下岗失业党员的教育上重点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艰苦创业的传统教育及职业技能知识学习教育。各乡镇党委、各单位党组织普遍对所属乡镇和单位的党员干部进行了不少于天时间的集中培训。与此同时,全县各级党组织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还组织举办了蚕桑、畜牧、煤炭、陶瓷等各类短期学习培训班253期(次),参加培训的党员22899人次。四是完善机制,落实党员经常性教育的保障措施。成立了党员教育联系会议领导小组,确定了牵头单位和成员单位,明确了各单位的工作职责,制定了相关制度。组建了一支由县委党校教师、各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先进模范、优秀青年干部和领导干部等组成的百人教学骨干队伍,深入基层巡回授课。把党员教育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同时明确县委留存的党费主要用于党员教育。
第二,突出抓好“三项制度”的落实,切实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
我们在总结过去服务群众方面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为目标,以落实三项制度为重点,努力把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党员服务群众网络制度。着眼于为广大群众提供良好服务,今年以来,我们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党员服务群众网络,在23个党(工)委建立了党员服务站,在各基层支部初步建起了党员服务点。为确保党员服务群众网络正常运行、发挥作用,我们制定了《党员服务中心(站、点)服务项目与工作要求》、《党员服务中心(站、点)工作职责》、《党员服务中心(站、点)服务承诺》,建立了“首问责任制”、“情况报告制”和“信息沟通制”等制度。党员服务中心、站、点运行以来,累计为党员、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咨询、就业再就业信息咨询、就医上学、贷款投资等各方面服务1500多人次。皇城村党总支从本村实际出发,把党员服务点建在皇城相府景区,积极扩大服务范围、延伸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以优秀的党员服务品牌打造优质的旅游品牌。“五一”期间,共为游客受理求助服务50多人次,受到游客的交口称赞。
二是党员领岗定责制度。为激励每一个党员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制定了《关于在全县共产党员中开展领岗定责和公开承诺活动的实施方案》,从承诺内容、承诺方法、承诺事项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全县机关、单位党组织率先实行了党员领岗定责制度,每个党员根据岗位职责要求,全部作出了岗位承诺和服务承诺,并在公开栏进行了公开,接受群众监督。针对农村无职党员的实际状况,我们坚持按需设岗、因事设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的原则,为农村党员“设岗定责”,为他们创造发挥作用的平台。目前,全县5000多名农村党员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认领了村情民意收集岗、村务工作监督岗、民事矛盾调解岗、政策法律宣传岗、参政议政岗、经济信息岗、远程教育岗、社会治安巡查岗等多个岗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帮扶关爱和服务承诺制度。不断丰富和深化党员为民服务内容,实行联点帮扶责任制。每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1个县直单位、1个乡镇和1个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指导帮助基层理清发展思路,寻找发展项目。每个县级部门联系1个乡镇,部门领导干部在联系的乡镇中确定一个村,帮助制定发展规划,提供资金、信息、技术支持。每位乡镇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至少联系一个村,经常到联系村了解情况,帮助群众增加收入,解决实际困难。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实行了以“扶贫、扶志、扶技、扶弱”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承诺制度,解决群众看病、就学、创业等方面的困难。今年以来,全县12350多名县乡党员作出服务承诺事项21000多个,已完成3500多个。6593名党员志愿者与贫困群众结成了帮扶对子,帮扶困难群众6078名,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300多条,新上致富项目60多个,为困难户送去慰问钱物价值110余万元。对建国前老党员、60岁以上卸任支书、村委主任和生活困难党员实行补助和慰问,共补助1214人,年补助额达74.14万元。
第三,推行“五步工作法”,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
认真借鉴和吸纳外地先进经验,从我县实际出发,全面推行了“摸、通、联、教、管”五步工作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一是深入调查摸底。通过精心组织调查,全面了解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流出(入)时间、流出(入)地点、联系方式、从事工作等,目前全县共有流动党员447名,其中流出党员437名,流入党员10名。
二是开通“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上级要求,春节前我们开通了“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24个,为流动党员在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公共事务服务、党务知识等方面提供信息“导航”,并负责对咨询情况进行反馈。
三是结对联系进行服务。基层党支部都确定了一名正式党员同外出党员进行联系,通过信件、电话等形式经常了解外出党员的从业与生活情况,定期通报本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督促党员至少三个月向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按期交纳党费,参加流入地的组织生活。同时党支部也积极帮助外出流动党员的家庭解决一些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为外出务工党员送去组织的关心,充分体现党组织的温暖。对有就业需求的外来流动党员,党支部也确定专人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帮助介绍就业岗位。
四是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在党员外出前,利用办理暂住证、就业证、计生证、党员活动证等时机,着重对其进行党风党纪、遵纪守法等“行前教育”;党员外出期间,各基层党组织把党课教材、党报党刊以及党员电教片等学习资料寄发给外出党员,组织党员自我教育;每逢流动党员在重大节日回家,基层党组织都抓住时机,对流动党员进行“营养补充”,教育他们“在外不忘家乡,富了不忘乡亲”,成为家乡建设的宣传员、信息员、联络员、领航员;对一些有条件上网的外出流动党员提供学习园地,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五是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我们建立了“一帐三卡”流动党员管理制度,“一帐”就是流动党员台帐,“三卡”就是流动党员来电来信登记卡、支部联系流动党员情况登记卡和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来电登记卡。对外出6个月以上的党员及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接收外来流动党员,根据流动党员的就业形式、居住状况、流动范围的实际,及时为每位亮出身份的持证流动党员落实一个党的基层组织。
我县的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制度走在全市前列,工作扎实有效,在6月初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检查组的检查中受到了充分肯定。
三、统筹兼顾,多手齐抓,同步推进各项组织工作
在集中精力抓好县乡两级换届选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的同时,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个中心,着眼于创新组织工作理念,夯实组织工作基础,整体推进组织工作。
1、以实施“五大提升工程”为载体,不断引深“三级联创”活动。
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五个好”目标,制定了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活动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了“堡垒、先锋、头雁、素能、环境”“五大提升工程”,形成了县抓乡、乡抓村、涉农部门共同参与的创建格局。在典型培养上,重点抓了“六区一带一长廊”典型示范群建设。“六区”即:机关学校示范区、现代企业示范区、民营企业示范区、农村都市化示范区、城郊型示范区、山区农村工业化示范区。“一带”即山区特色新农村示范带。“一长廊”即工农并举芦苇河示范长廊。今年“七一”县委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各条战线的先进基层党组织122个,模范党员220名。
2、以推行新机制为重点,规范农村发展党员工作。
在总结去年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群众推荐、党委预审、支部票决、全程公示”的实施细则,今年以来全县共推荐优秀村民1620名,确定入党积极分子992名。新机制的实行,不仅规范了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而且大大提高了农村发展党员的质量。使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进一步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
3、以组建非公企业党支部为基础,不断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
我们从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基础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际出发,重点抓了党组织设置和非公企业党支部书记、党员、业主、职工等四支队伍建设。通过采取“独建、联合、挂靠”等不同形式,按照“企业需要、党员欢迎、职工拥护”的要求,全县23个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部组建了党组织,其中7个单独成立了支部,7个组建了联合支部,9个企业挂靠成立了党组织。在成立党组织的基础上,把既懂党务工作、熟悉经营管理,又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员选拔为非公企业党支部书记,积极组织非公企业党员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活动,拓展党员发挥作用渠道。通过加强对企业主的“两思”(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引导企业主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促使企业主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通过组织开展职工教育活动、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活动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等,寓思想教育与素质提高为一体,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推进了企业文化建设。
4、以推进“七加一”接力计划为重点,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整合工作。
市、县两级共派出5支新农村建设服务队,55名干部全部深入到村,开展调查研究、服务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受到了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欢迎。选派党员干部到农村担任第一支书报名工作正在进行(我县共确定了34个发展相对缓慢、党建工作薄弱的村,现报名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14个)。按照市委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选聘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干部工作,组织960名考生参加了市委组织部组织的考试,对152名入围考生进行了考察,目前正和市委组织部协商分配。
、以科级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做好干部、人才等工作。
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