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镇发展定位的调研报告
地处市东北面的镇,在全市上下奋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今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使镇形成承南启北、接转东西、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支撑和重要节点,将镇建成城市拓展区、富硒农产品加工园区、特色农业示范区,既是镇人的历史责任,更是镇发展的必然抉择。
一、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
镇是原工农区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城区21公里,铁路、公路横穿全镇,交通十分便利,幅员面积111.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37亩,辖10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3万人。镇是四川省科技示范镇,省级“工业示范园区”,达州市三十个工业重镇之一,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市十强乡镇,是市经济、文化发展的“次中心”。
1.区位优势日益凸显。镇距离城区仅21公里,铁路、万白公路贯穿全境,到底达陕高速公路建成后,将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到达州、成都、重庆、西安十分便利都不到半天车程,交通十分便利。
2.生态资源秀美诱人。镇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较丰富,地处花萼山东北麓,森林覆盖率达到62%,境内自然风光十分秀丽,河水清澈见底,鱼儿畅游其间,村落民居错落有致,别具风格。
3.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目前,全镇10个村村道公路建设、农网改造全部完成
,新建微水窖余口,维修渠堰10000余米,彻底解决全镇老百姓的吃水问题。场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推进。
4.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喜人。境内有原煤、石膏、铁矿、石灰石等自然资源。现已探明原煤储量1500万吨,已开采300万吨;石膏1000万吨,已开采350万吨;铁矿500万吨,基本未开采;石灰石更为丰富。近年来,利用这些优势,大力加快工业发展,目前,已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四家,民营企业13家,个体工业企业87家,主要产品有水泥、原煤、石灰石、水泥制品,营业总收入2.1亿元,创利税1935万元。
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我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一是优化粮经品种结构和布局,在抓好传统农业生产的同时,重点抓好西瓜、马铃薯、错季节蔬菜、小米椒等特色农业建设。二是培育优势产业,积极探索农村经营机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二、面临主要困难、问题
镇发展前景虽好,但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大格局,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严重制约镇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定位不明晰,发展规划滞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根本改善和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上档提速,镇至今尚未从发展传统农业的思维定势中完全摆脱出来。高站位审视镇情,高起点科学定位,高质量规划发展,已经刻不容缓。思路就是出路,规划就是财富。镇在新形势下,对发展定位、产业布局、城镇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亟待进行调整和规划。
2.基础设施薄弱,投入力度不足。镇原是工农区,工农区撤销后,多年来,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我镇的现有的供水排污等市政设施、电力等能源供应、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商贸流通等配套服务,尚无承载工业大发展、人口大集聚的相应能力。
3.人才资源匮乏,严重制约发展。镇大发展,势必进行大开发、大建设。然而,镇现有工作人员熟悉传统农业的多,精通开发建设的少,不少人对开发建设所涉及的规划设计、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招商引资、建设施工、资金筹措、成本核算、行政审批服务等诸多专业性、政策性、技巧性很强的工作知之甚少。人才短缺,是镇大发展需加强的地方。
4.资金短缺,启动困难。产业基地建设和城镇扩张,需要巨额启动资金。尤其是规划和基础设施必须先行,垫付启动资金不可避免。然而,镇迄今尚背负1000多万元债务,当前自身造血功能也还不强。在此状态下,启动资金的有效筹措,也是镇加快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对策和建议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须在新一轮发展中再次审时度势,抢占先机,换挡提速,强力推进发展,率先打造发展的制高点。
1.明晰指导思想,找准发展定位。加快镇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工农并重、城乡统筹、夯实基础、改善民生、努力建设和谐新”战略,充分发挥镇交通枢纽、生态资源、工业集中发展区等综合优势,开拓开放,负重自强。坚持产业集聚和结构调整相结合,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上求突破;坚持资源整合与集约利用相结合,在提升要素竞争力上求突破;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在提升城镇竞争力上求突破;坚持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结合,在提升环境竞争力上求突破。到2015年,努力把镇镇建设成为城市拓展区、富硒农产品加工园区、特色农业示范区。
2.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承载能力。按照市级中心镇建设要求、产业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尽快完善和实施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规划。根据发展趋势,建议镇镇按5万人以上城镇规模规划。供电供气、给水排污、城乡道路、各类社会事业发展和市政设施等,也应根据城镇规模和产业发展需要,纳入规划建设予以配套。交通上完成白万快速通道,实现社社通水泥路,形成功能完善的交通网络。
3.千方百计聚集人才,努力消除发展瓶颈。积极加大向上争取人才力度,不断为我镇输送人才新鲜血液,不断充实我镇人才干部队伍。并积极选派本镇干部到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市级有关部门挂职锻炼,积极培养本镇开发建设人才。同时要鼓励本镇干部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开发建设中自学成才。
4.招商引资,强势启动。要充分利用中心镇等系列优惠政策、发展规划、项目包装、土地储备、优质服务等主动招商引资;通过加强硬件建设,增强发展吸引力招商引资;通过完善政策和网络联合招商引资。目前,最重要的是要争取市级财政、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有效筹措启动资金,确保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为商家顺利入驻奠定较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