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正文

班主任担任思品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策略的实践研究

工作体会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30

班主任担任思品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策略的实践研究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真正的训育是品格修养之指导。我们要在“事”上去指导学生修养他们的品格。事应当怎样做,学生就应当怎样修养,先生就应当怎样指导。 ——陶行知 内容摘要:传统德育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过程、消极的评价体系,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现代教育提出了“回归生活,贴近生[本文转载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nayishi.com找文章,到那一世范文网]活”的呼喊。《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的道理。努力克服概念化和成人化的倾向。在此基础上,笔者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特殊优势, 开展特色教育,促进思品教学走向生活化。 关键词:班主任、思品教学、生活化

背景:笔者任教的学校在农村,师资比较紧张,没有设置思想品德课的专职教师,所有的思品课都是由其它科任教师兼职。本人曾经担任过好几个班级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可是,每周的思品课对我来说真是一次不大不小的考验。由于对学生不是特别了解,无法将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总有一中“说教”的感觉。由于不是他们的班主任,在课堂外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对学生的言行进行指导和督促,使思想品德教育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成了名副其实的“为教而教,为学而学”了。因此,针对这一现状,本人向学校提出由各班班主任担任本班思品教学任务的建议,使班主任能针对学生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摸索,竟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现将本人的几点体会整理出来,以供大家实践和参考。 一、特殊地位 特殊效应 班主任工作的立足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处理大量具体业务工作和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有目的地塑造学生的灵魂。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中心,上课时是学生的良师,下课时是孩子们的益友,生活中又像他们的母亲。小学生最直接观察到的,最使他们信赖的榜样是班主任老师,其言语行为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班主任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人,甚至孩子的父母亲都无法替代和比拟的。“班主任”三个字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而是一种权威。此时,班主任若能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一个典范,一个楷模,则威力是任何力量都不可比拟的。 学生往往在进校遇到老师会恭恭敬敬地敬礼问好,而对于站在一边同样笑脸迎接他们的传达室老大爷却视而不见;看到老师拿着厚厚的作业本会马上过来帮一把,而对于手里端着大盆饭菜的食堂工作人员却置之不理。发现这一现象后,我除了对学生进行“工作没有贵贱之分”的教育外,在平时更加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跟所有人的接触都热情又温和,人家有困难时我马上迎上去帮一把。聪明的孩子们马上跟着我这样做,久而久之,他们的言行变了,观念也变了,学会了尊重所有的劳动者。现在,很多人遇到我时,都夸:“你们班的学生真懂事!” 二、特殊关系 特色教学 班主任在校期间与学生朝夕相处,熟悉每位学生的性格、思想、学习等多方面情况。学生以往的生活中,出现了哪些与本课内容相似的事例,或者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该结合哪篇课文来进行教育,班主任都心中有数。因此,教学时很容易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班主任可以直接地对学生进行辅导教育,也可以及时地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思品课的教学也将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的关注度和积极性都将有显著的提高,所产生的效果也将事半功倍。 1、因“需”施教: 班主任工作是纷繁复杂的,班主任经常为一些事情搞得焦头烂额,可事情的结果却往往不如人意。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需要选班干部了,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或者学生对自己是否能胜任这项工作没有自信;要举行一项活动,没有人愿意参加,或者想参加却不敢报名。这种时候,就需要我们的思品教学来帮一把了。开学了,要挑选新一轮的班干部,要为即将举行的笛子比赛挑选人才,还要为秋季运动会选拔运动员。事情这么多,该怎么办呢?我想到了思品课。针对本班情况,我结合《品德与社会》第一册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课,举行了一次“人才招聘会”。让学生先寻找自己和其他同学的闪光点,再通过自我介绍、表演等,竞选产生了班级里的班长、中队长、文娱委员、生活委员、卫生委员、体育委员等一批优秀的小干部,并且顺利地为笛子比赛和校运会选拔好了人才。我还把班级的事务分成了若干小块,设立了若干个小岗位,举行了一个“岗位认领”活动,让每一个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领一个小小的岗位。在这一节课里,学生表现特别积极,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都勇敢地展示了自己。每一个学生都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加深了对班级的热爱,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我的收获也是前所未有的。既加强了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也为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节省了不少时间与精力。 、寻“材”施教: 所谓的寻“材”施教,指的是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不局限于书本中的事例和材料,而去发现和寻找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或者他们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学。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回归生活,贴近生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也将有显著提高。 例如,上《做班级的小主人》这一课时,我几乎把这节课变成了“故事会”和“表彰会”。我让学生回忆自己或其他同学给班级作出的贡献,上讲台给同学们讲出来。由于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大家积极性很高,记忆力也似乎特别好。很多同学们把一些小事或早已过去很久的故事也说了出来,这让做了这些事情的同学发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由衷地感到为班级做事是一件光荣而幸福的事情。同学们还积极为班级的发展献计献策,充分体现了主人翁精神。整节课气氛非常活跃,圆满而精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因“病”施教: 所谓因“病”施教,是指发现某些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后,先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针对此问题开展思想品德教学。这样的教学既解决了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又让这件事成了教学中一个很好的素材,教育了所有的同学,一举两得。 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不爱惜自己的学习用品,每天值日生扫地的时候,总能捡到不少的铅笔和橡皮这些小东西,每次招领都没有人要;很多小朋友的作业本只用了一小半就扔进了垃圾桶。我悄悄地观察,发现原来他们课余常常在讨论谁家里最有钱,谁的爸爸妈妈对自己最疼爱,因此,很多同学花钱大手大脚,不知道节约,班级里出现严重的攀比之风。针对这一情况,我上了《家庭收支知多少》这一课,让学生了解家庭的经济来源,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参与家庭的经济预算。让学生明白,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属于消费者,有的家庭条件并不好,但父母宁可省吃俭用来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和对家庭作出的贡献。在这一课后,我惊喜地发现了学生的变化:以前没人认领的铅笔、橡皮又躺回了孩子们的文具盒;做作业的时候,他们都坚持用完作业本的最后一页;班级里的攀比之风下去了,人人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 4、因“扬”施教: 因“扬”施教,是指班主任在发现某些学生值得他人学习的闪光点后,结合思品课文,将它发扬开来的教学方式。即我们说的“榜样教学”。这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身边的榜样,立志向他学习,并能时时刻刻用对比的方式来审视自己的行为,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例如,我发现我们班有一个同学非常爱学习。下课后,别的小朋友都出去玩了,他却总是抱着一本课外书看得津津有味。他还非常喜欢观察小动物,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问题也特别多。因此,他的学习成绩特别优秀,课外知识尤其丰富。为了把他的这一品质发扬开来,我结合《为中华之崛起》这一单元的教学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收效明显。从那以后,课余时间很多同学凑在一起看课外书,每想到,竟然连可见追跑的现象也少了,班级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班的几位同学还在学校举行的科普知识竞赛上获了奖,从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5、因“时”施教: 所谓因“时”施教,是指在特殊的时期、特殊的节日或纪念日里(例如,非典肆虐时期、神舟六号发射时期、国庆节、劳动节、母亲节、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学雷锋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结合课文,开展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在这些特殊的时间里,整个大环境都形成了一种有利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氛围。我们抓住这一契机实施教学,必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母亲节快要到了,在那一周的思品课上,我选择了给学生上《谢谢你们,我的父母》这一课。在这一节课上,我教学生唱会了《妈妈的吻》这首歌,让孩子们给母亲准备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还让他们每天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后来有家长在家校联系本上写道:“当听到孩子用稚气的声音唱着《妈妈的吻》的时候,当接过孩子亲手制作的礼物的时候,当看到孩子跌跌撞撞地给自己端来洗脚水的时候,我感到我的孩子真的长大了,谢谢老师。”这一声真诚的“谢谢”,无疑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好回报。 三、特殊优势 特别导行 思品课的目的不光是指导学生一时的行为,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并非一两节课、一两天时间就能形成的。思品课每周两节,着重于讲清道理,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指导行为,这只能是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一个前提。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却主要取决于班主任老师不时的说教、督促,从而使学生由“要我遵守”转变为“我要遵守”。它需要不断的提醒和督促。班主任是学生一
班主任担任思品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策略的实践研究》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