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学习体会
关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学习体会
中国共产党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于12月5日至8日胜利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为加快实现富民强县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大会主题报告。我认为这个报告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报告,是一相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报告,是一个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报告,也是一个指导今后五年我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构建和谐既是对我们工作的一个总的要求,也为我们每一个干部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构建和谐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置身其中,扎实工作。当前,我们正处在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日新月异,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涌现,这些都对我们构建和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几天来,通过对两会精神的学习,我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升了理论水平,也对构建和谐乡镇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大会提出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感触颇深。下面结合我主管的工作,谈一谈我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具体工作中究竟如何抓,如何做:
一、提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及原因
是个农业县,62万人口,就有近60万农民。农业是个弱势产业,农民是个弱势群体,农村是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现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很落后,农业基础还处在滞后薄弱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解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农业仍然是我县最薄弱的环节,仍然处在爬坡过坎阶段,“三农”问题依然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
1.的农业基础还不稳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还没有彻底地调动起来。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2.必须认真对待还在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我县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这样的县情也决定了要真正消除城乡差距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拉大。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这个差距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不是缩小了,而是进一步扩大了。同时,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与城市的差距更大,在道路交通、邮电通讯、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生活质量等等方面,与城市相差很远。
3.国家已经初步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建国之初,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都非常低,要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把一个农业大国逐步改造成一个工业强国,当然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所以农村一直是在为工业化和城镇化作贡献。中国现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有一些比较漂亮、比较现代化的城市,它和中国广大农民所作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国家已经有了较为雄厚的财力来解决农村问题了,也应该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全社会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4.是扩大内需的需要。中国经济要增长,当然要努力地引进外资,积极地扩大国外市场。但是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因此扩大内需是中国最基本的方针。投资、消费和外贸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由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足,因此,客观上影响了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农村是个广阔的市场,如果9亿农民手里有了钱,老百姓就会建楼房、买家电、供子女上学、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对各种市场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5.构建和谐社会,必需要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几十年来,城乡有一道明显的鸿沟,城市居民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险、教育等,农民根本无缘享受,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差别十分明显。要下大力气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和政策限制,赋予农民平等的公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公平的发展机会,加快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经济社会体制。
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
我国的发展建设目标有四个,即:建设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造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四个目标中建设现代化强国是管总的,但都与农村有关。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国的和谐;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县的一件大事,更是我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县委、县政府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充分表明了县委、县政府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色,集中代表了60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建设进程。
2.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3.有利于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和扩大国内需求,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4.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建设新农村的主要任务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内容,不是只强调农村的某一方面的建设,更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村庄建设。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用了五句话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20个字讲到了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讲到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讲到了农村的管理,民主政治的推进等问题。把它还说具体一点,就是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发展,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要向前推进。我认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任务有五:
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主要的是4个方面:①调整结构,发展特色高效农业;②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③大力发展非农产业;④大力提高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
二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主要是道路、农田、水利等,改善人居环境即“五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
三是要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①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②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③繁荣农村文化事业;④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⑤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四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要加强农村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培养四有新型农民。
五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我认为:主体应该是农民,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成效。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导力量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突出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1、要通过宣传切实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在这方面要突出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宣传政策。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作用,对农民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通过宣传新农村建设意义、任务、目标、内容和有关政策,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将县委、县政府建设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二是注重典型引带。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是注重树立新风。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农村良好民风,营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2、要通过办实事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尽快解决与农民利益最现实、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必须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在“面”上,我们提出以解决农民“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养老难、上学难、就医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点”上,我们建设几个有代表性的新农村示范湾,使其在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等各个方面发挥好示范作用。
3、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动力。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根本。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工作来抓,积极研究生产发展问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推进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特色种养业发展,以特取胜,以优取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拓宽输出渠道,提高培训水平,增加劳务收入。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支持镇村干部、农村经营管理能人、产业大户和具备一技之长的农民自主创业,开发农副产品资源,促进农村货畅其流。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造完善市场体系,为农民自主创业搭建平台。
4、要通过完善机制保护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积极性。重点要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一是民主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党员民主生活会、民主议事日等制度,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的力度,保证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商议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尊重和实现农民的合理意愿。二是农民培训教育机制。加大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