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人力资源建设工贸强区
区是市的中心区,周边2小时车程左右有8个地级市。作为千年古州,有悠久的商贸历史,自古是岭南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享有都会之美誉,历史沉淀下来的商品意识非常浓厚。人有吃苦耐劳,反应敏锐,敢为人先的精神,这是我区经济特别是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原动力。为充分发挥商贸传统、重商精神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我们提出了“开发内源”战略和“工贸强区”思路。新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使区潜在的人力资源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并很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我们的做法主要有:
一、营造经商重商的氛围
改革开放初始,人就纷纷走出来做着各式各样的经营,多数是从农村,也有从不景气的企业走出来的。初始阶段为许多人赚取了“第一桶金”。直至发展到目前我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110亿元。因此,一直以来都有着崇高经商、尊重经商的思想观念,政府也一直引导和营造这种观念,使全民和社会形成一种“重商、亲商、护商”的氛围,为优秀的经商人才脱颖而出并在此地创业,奠定了社会基础。目前,非公有制经济是区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和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区的财政收入贡献率达80%以上,非公经济已成为我区的主体经济。
二、兴建市场,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兴建了一批专业市场,引导马路摊点或外出经营、打工者和闲散人员进入市场经营,使城区逐步形成了工业品市场、中药材市场、粮油市场、家俱市场、建材市场、花鸟市场、果蔬市场、文化用品市场、禽鸟市场、木材加工市场等专业市场。围绕这些市场周边形成了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餐饮、服务等产业,从业人员估计有10万人以上。
三、牵线搭桥,使人才安营扎寨
区政府借鉴温州发展经验,积极培养和扶持创业人才,真正做到政治上放心、认识上放胆、位置上放正、政策上放宽、机制上放活,扎实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理顺银企关系。把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作为重点,做好协调工作,大力争取金融部门对非有制企业的资金支持。从前年开始中,我区每年都召开工商银行分行、各支行领导和我区约200人的企业主的座谈会,加强双方协调沟通,争取金融部门对我区非公经济的大力支持,从而做强做大我区非公经济。目前实际新增支持贷款1.7亿元。二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扶持非公有制企业。今年为金龙ps版厂争取到国家高科技发展资金900万元,为企业引进新的生产线,扩大企业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和解决了资金问题。三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和做强做大非公有经济。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投资创业的若干规定》和有关奖励企业超额完成财税奖,在政策上对非公有经济发展和做强做大予以扶持。四是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我区非公企业在用地、资金、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积极协调和帮助,使其得到顺利发展。由于政府的服务到位,使富英制革厂创业人、夫妇由一对普通农民发展为拥有销售收入1.67亿元,出口创汇1890万美元,上缴税金1060万元的“广西出口企业30强”的企业,本人获得“全国优秀企业家”等十几个国家级光荣称号。五是努力为创造宽松的良好环境,为经济能人打造创业平台。不折不扣落实上级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定,完善民营企业挂钩和联系等制度,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激发本地企业进行二次创业,拓宽社会就业空间。落实各种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降低创业成本、吸引外出务工经商赚了钱的能人,携资金、技术、项目回乡办企业。
四、规范升级,为商贸业发展打造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兴建了一批专业市场,对我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这些市场档次低、规模小、设施落后、隐患多,出现无序经营的“马路市场”和辐射力下降和从业人员减少等问题,越来越不适应发展需要。为此,我区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市场建设、重振“都会”雄风的部署,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负责”的模式和“建一个市场、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积极推进市场建设和管理,不断规范升级市场建设。一是改造提升现有市场。我们通过实行划行归市,规范管理,引导马路摊点进入市场经营,同时加大对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联合市直有关部门对各大专业市场陆续进行全面改造提升,提高市场品位、档次和市场竞争力。经过改造提升,工业品市场已成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品服装专业市场,摊位发展到7000多个,经营户3000多户,从业人员超2万人,商品成交额超40亿元,创税2800万元。正在改造的中药材市场,现有从业人员5000人,年成交额超10亿元,创税1000多万元,已成为全国第三大中药材市场。该市场的发展吸引了汇兴、百莹、长盛等一批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先后到我区落户,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市场经营户也达800多户,年商品成交额超8亿元,创税1500多万元。二是抓好商业街建设。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把断续的店面连接起来,全面整治路面设施,提升道路两旁店铺的档次和商业价值,吸引客商投资经营。目前,人民路已成为两旁约有店面00多家,从业人员6200多人,绵延13km的商业大街。三是抓好骑楼街改造。通过采取政府牵头,政策扶持,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入的办法,把十字街改造成为风格迥异的骑楼建筑,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也提升沿街店铺的商业价值,成为目前商贸服务最繁荣的路段。通过加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带动了我区个体工商户的迅猛发展,,全区个体工商户已超3万户,注册资金超5亿元,从业人员超10万人,其中吸纳农村劳动力6.3万人。
五、加强培训,促使富余劳动力转移
区人多地少,特别是人口比较集中,全区56万人有40万集中在城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共11.25万人,劳动力富余现象突出。为了解决劳动力富余问题,并劳动力富余问题变成我区吸纳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我区狠抓种类劳动力的培训。一是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农民工和后备劳动力资源的供应情况,制订培训规划,调整专业设置,编写培训教材,建设实习基地,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开展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及其他方面的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促使富余劳动实现非农就业。,全区共培训农民工2866人次,其中有812人获职业技能鉴定部门颁发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共有4.5万劳动力转移进入区内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就业,占就业总人数的80.79%(就业总人数5.5662万人,4.5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40.1%;对外劳务输出3.4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30%。二是加强对下岗工人的培训,拓展下岗工人再就业渠道。通过以安排再就业培训,下岗人员经商税费减免,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等办法,国企职工实现下岗再就业人员6655人,占下岗失业人员的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