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心和注意。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对此非常重视,正式把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列为国策,并已取得明显效果。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岩石圈的一切物质和作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岩、土体及所含矿产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和由内、外动力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及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地质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下,不断发生缓慢的或突发性的对人类有利或不利的变化。近年来,四川在地质环境保护、预防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在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至今还没有一部较为完善的法规来进行规范,人们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及重视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加之四川大部分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差,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等日益加剧,从而导致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已在一定区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
一、四川省当前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问题现状
1.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损失不断扩大
四川省位于长江上游,地跨我国二、三级地形台阶,地形高差悬殊,气象复杂多变,地层岩性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地震活动较为频繁,为我国地质灾害最多的省份之一,且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暴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现具有一定规模、造成危害的崩塌和滑坡约10万余处,泥石流沟壑3000余条,危及120余座县市所在城区和800多个乡、镇,5o0余家工厂、矿山的安全。每年造成的损失达数亿元。近年来随着工程经济建设的力度、深度及广度不断加深,导致四川地质灾害已有加剧的趋势。1997年我省地质灾害发生时间早,危害程度大婕胺段ч悖幽瓿?元月份就有华莺市双河镇柏梓镇煤矿瓦斯爆炸,2月份叙永县麻城乡擦耳岩崩塌,3月份荥经县荥河乡红星村漆山社滑坡和庄子队横岩上地裂缝等多处地质灾害发生,先后造成较大危害。5~9月许多地区相继出现了多次暴雨过程,在高强度的暴雨诱发下,地质灾害进入十分活跃阶段,接连不断地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中断公路、铁路交通运输,毁坏农田耕地和房舍,破坏通讯、水利设施,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6月5日凉山州美姑县乐约乡暴雨造成滑坡,毁房子307户,1527人受灾,死亡151人。6月15日攀枝花市仁和区新华乡暴雨泥石流造成轻伤103人,直接经济损失300余万元。7月4日雅安天全县二郎山山洪泥石流造成12人失踪,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200余万元。7月9日宜宾市兴文县久庆镇金凤村暴雨造成滑坡,致使53人死亡,40人受伤。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地质灾害造成325人死亡,轻伤83人,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
1998年四川省地质灾害更加异常活跃,灾害频繁发生,多次造成农田被毁,房屋毁损,交通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使全省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据全省不完全统计,至今年9月份全省即发生较大型地质灾害109处,其中滑坡48处,泥石流36处,崩塌25处,死亡人数已达到283人,伤1868人,经济损失数亿元。这些灾害的产生除与四川独特的地质构造、地貌、地层岩性及暴雨山洪等自然地质因素密切相关外,与人类工程活动,特别是不规范的矿山开采,随意弃渣,不合理的道路开挖,房屋修建切坡等密切相关。
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四川省是一个矿业大省,近年来由于采矿活动的深度、广度日益扩大,不合理开采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恶化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给矿山企业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据初步统计,全省有500余家工厂、矿山受到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四川省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矿山不合理开采引起的崩塌、滑坡,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地表开裂及由于矿碴不合理堆放形成的矿碴泥石流等灾害。
1995年眉山大洪山芒硝矿在开采过程中,因回风巷道穿过了顶板芒硝淋溶带,致使井下突水达到l万余方/日,导致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造成矿区附近近6000余居民缺水;1995年宜宾维兴镇在采煤过程中,未留足保安等原因致使关刀岩坡顶发生地表开裂、形成一定面积的塌陷带,前缘发生大规模崩塌,致使十余户民宅被迫搬迁;70年代,西昌沪沽铁矿区,由于大规模基建,当地居民挖矿弃土堆置在盐井沟,排出方量达数百万立方米,在暴雨的诱发下发生了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造成104人死亡,同时由于大量泥沙向下游输送,使成昆铁路孙水关大桥的安全受到了威胁,并严重影响了下游环境和泸沽镇的安全,后经工程治理才有所改观;1997年彭山县广鹏化工有限公司在农乐矿区义和矿段开采芒硝,造成矿井突水,地表水位下降,地下水疏干面积逐步扩大,造成地表十余个堰塘干涸,20余村民人畜饮用水供应中断;1990年甘洛县铅锌矿矿碴形成的泥石流造成36人死亡。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不仅影响了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同时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害。针对这种情况,四川加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在1998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四川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中,明确提出了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防治地质灾害的有关内容,从法律程序上明确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防治矿山地质灾害,并根据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编著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为推进矿山地质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提供了技术保证。
3.地质灾害的发生造成的水土流失状况日益加剧
地壳表面的剥蚀、侵蚀营力是地形地貌演变的最主要的外动力地质作用,它的作用方向就是不断将高原、山地、丘陵逐步切割、夷平,由于它的作用,必然将大量的土石带走,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以表层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重力侵蚀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最严重的侵蚀形式,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带,虽然总的水土流失、侵蚀面积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危害却相当严重。四川省是地质灾害多发的省份,特别是省内泥石流发生程度高,大和特大规模泥石流的发生是造成省内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西昌东河泥石流沟,流域面积达208平方公里,沟道长约40公里,沟内常年遭受侵蚀、剥蚀等外营力作用,由崩塌,滑坡所形成的物源物质达45亿立方米;西昌西河泥石流流域面积165平方公里,沟道长数公里,物源物质达19亿立方米;南江县白梅亚滑坡泥石流,泥石流流体达900余万立方米;会东县境内白沙沟,流体面积245平方公里,沟道长期为24公里,一次泥石流活动在沟口处堆积物质竟达10万立方米。严重的泥石流活动区,土壤年侵蚀模数(2~3)100000立方米/平方公里以上,强大的侵蚀作用使得沟谷和岸坡重力作用不断加剧,山地环境退化,森林植被破坏,并使泥石流多发区失去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洪水和保护水土的能力,水土流失现象也随之加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不适当的毁林开荒,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土壤侵蚀模数增加,并且在高值上长期运行。自80年代以来,岷江沿岸泥石流、滑坡多达1000多处,且频率和强度日益加剧。在上游入口处的输沙量已逾1000万吨,致使岷江流域一些地区已出现荒漠化成为荒漠化的潜在区。
由此不难看出,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是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江上游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而较为脆弱的山地和高原面积比重大,如果人类开发利用不当,极易引起水土流失。根据四川省环境保护局1996年的公报,80年代初四川省通过遥感测量出的水土流失面积达24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4%,占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的566%。其中,中度以上侵蚀面积达175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03%,至今还有90%未治理,并且在高、中山地区还有所发展。长江全流域每年流失泥沙量约24亿吨,其中71%以上来自上游。据宜昌站测量,长江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28公斤/立方公里。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为512吨/平方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514亿吨,相当于世界上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密西西比河的总输沙量,其中仅金沙江的输沙量就占进入长江泥沙量的43%,因此,在长江流域已建成的各类水库中,每年因泥沙淤积损失库容达12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报废12座库容为1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这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来说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4.水资源家底不清,供需矛盾日渐突出
四川省地貌单元多样,气象条件复杂,致使地下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储水构造多样化,调蓄能力较低,缺水时段较长,遂宁、南充、德阳、广元等川中红层旱区以及川南岩溶石山地区缺水现象严重,人畜饮用水困难已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时,近年来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引起的环境负效应已在四川部分地区显现。面对严峻的地下水资源供需形势,科学合理地规划地下水资源开发,加强水文地质基础调查研究工作,在缺水地区努力寻找和勘查地下水资源,调整和优化地下水资源区域布局,建立健全地下水监测网络系统和动态预测预报系统,推广先进的取水技术和方法,充分合理地利用地下水资源已势在必行。
二、四川省地质环境保护现状
从四川省的实际出发,四川近来加强了对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力度,从基础做起,近十年来,先后安排开展成都市、宜宾市、自贡市、德阳市、泸州市等大中城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作;完成了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渝达铁路、成昆铁路沿线及长江中上游、岷江、沱江、青衣江、大渡河、安宁河等流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工作;从1996年起,开展了成都市、内江市、宜宾市、泸州市、广元市、乐山市、达川地区、南充市等市地以地质灾害调查为主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对全省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规律和危害特征等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1990年开始,着手推进全省的地质环境管理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由有关部门负责,从1991~1998年先后在成都市、德阳市、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广元市、攀枝花市、凉山州以及原四川省重庆所辖的各市地建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逐步推进各市、地、州地质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