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正文

从事邮政工作一年的体会

工作体会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3

从事邮政工作一年的体会

更新观念造精品加强管理谋发展

--通江邮政现状分析之我见

纵观通江邮政发展的漫长历程,在县局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县邮政职工的辛勤耕耘,战果辉煌,硕果累累,彻底的告别了原始的手工操作,完成了邮电分营后各项重大改革,在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下,成功的实现了扭亏为盈,面对残酷的竞争浪潮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更显青春活力和无限生机。

但是,企业自身还存在着如观念陈旧、方法单一等许多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员工整体素质较低,观念落后目前,企业员工主要源自解决老员工的子女问题,二是根据工作环境等因素的需要招聘社会待业人员;而这些人员大都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综合素质提升较慢,对企业二字的认知度不够,没有深层次领悟企业二字的含义,不能站在全局角度想到为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而是打自己的小算盘,计较个人利益得失。由于个人利益随着邮政淡旺季而减而增,这些员工的工作热情时冷时热,没有事业心,缺乏斗志。

二是管理上还存在漏洞我认为现在的企业管理主要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方面是业务管理上的不足。据我了解,一些支局、所在用户存取资金时,给在其他所或支局开户的用户重新开户,在企业内部形成不正当的竞争风气,为一己私利损坏用户利益,破坏企业形象,这种事实深刻揭示了业务管理上的漏洞:没有建立健康有序的竞争机制,没有出台正式的规范性的文件。另一方面用人机制不完善。当今的企业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实现突破性、飞跃性的发展,拥有一支高素质、精业务的综合型人才队伍是关键。而目前通江邮政的人才启用还没有完全推向市场,不能像一些知名企业那样建立一整套完备的选人用人机制,以及激励机制,造成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较慢,推行现代化邮政较难,致使企业不能很快适应市场竞争体制下的快节奏、高效率和应付当今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

三是精品业务不够精,传统业务服务职能弱化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之风席卷而来,加之温总理把通江作为先教活动联系点,通江邮政面临着千载难逢的绝佳发展机遇。近年来,企业着力打造了一系列邮政精品业务,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这些精品业务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得到更进一步的精深加工,较为粗糙,不能收到预期的经济效益。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更新,部分传统业务被一些高科技产品功能取而代之,使传统业务的职能渐趋弱化。

面临当前进一步的深化企业改革和三网高科技现代化邮政的普及应用,以及邮政事业的长足发展,我们只有从以下几个方面认清通江邮政发展的大趋势和着力点、克难攻坚、创新进取,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凸显优势,跻身前列。

(一)树立竞争意识,强化综合素质教育竞争是残酷的,在市场机制下,竞争更是激烈的,因此,对企业职工的素质、修养的要求就更高,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对员工的教育,特别是广大农村邮政从业人员的教育,不单要强化技能技巧和文化知识的教育,还应该注重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如企业文化、政治理论、市场营销、礼节礼仪等,教育职工爱岗敬业,顾全大局,树立“企业是我家,荣辱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企业内部要形成健康有序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对外要树立一种团结一心,斗志昂扬的良好形象。

(二)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人才选用长效机制推行能上能下、定期考核、末位淘汰等选人用人机制,适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个人素质高、业务技能精,符合企业改革时期需要的综合型人才。特别是我县为农业大县,邮政业务发展的广阔天空在农村,因此乡镇邮政代办所和各支局业务人员的选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激励机制,能者上前、奖勤罚懒,让员工觉得经济上有搞头,事业上有盼头,从而保持高昂的斗志、满怀的激情和务实的作风,投身于通江邮政事业建设的洪流之中。

(三)更新观念,打造精品,树立窗口意识

我们应该摒弃那些束缚我们手脚的旧的思想观念,根据市场需求,在企业某些具有突出优势的方面或者在我们独占市场的业务上再下苦功,精益求精,做大做强,打造出精品,并建立全方位优质服务的窗口,以此吸引客户,赢得信任,拓宽市场,为企业创收。比如我们的邮政宾馆、邮政旅游业、邮政物流已经做得很好了,如果企业再根据人们的需求变化,加大业务宣传力度,拓宽市场,改进服务质量,这将是具有通江特色的时代精品。

以上是我个人从事邮政工作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以来,满怀着对邮政感恩的心、真挚的情,在实践工作中所体会到的,谈了一些个人初浅的见解。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企业发展的大局为重,深刻领会上级领导意图,勤学,苦练,善思,注重业务技能的学习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找准自己的位置,干好自己的本职,在通江邮政的改革进程中,贡献力量。

从事邮政工作一年的体会》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