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劳务输出工作经验总结材料
劳务输出架金桥发展经济奔小康
区是庆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总人口32.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93万人,现有城乡劳动力14.46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4.74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6亩,是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区。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首要工作来抓,并纳入到全区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参与。各部门、各乡镇密切配合,同时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劳务经济的文件,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并大力推行先培训,后输出,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通过政府抓、信息引、典型带、跟踪服务做保障、输出基地做依托的劳务输出新模式。近3年来,经过我们的努力,共输出城乡劳动力15.9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5.88万人(次),组织培训农民工8.4万人(次),共创劳务收入5.72亿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6%。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目前,在全区已形成了劳务输出致富快、铁杆庄稼保增收的良好氛围。为此,中心劳动力市场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的荣誉称号、区劳务办被省市劳务部门授予全省、全市劳务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
为了把劳务工作做大做强,当做一个大产业、大经济来培育和发展,制定出台了《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工作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全区劳务工作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并且成立了由区政府一把手任组长,分管区长任副组长,各乡镇长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建立起了区级劳务输出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解决劳务输出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并把劳务输出作为全区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来落实,定期督察,通报工作情况,并在7个乡镇成立了劳务工作站,配备了专职劳务工作人员,并配备了传真机等办公设施,同时又为劳务工作站连接了互联网络,实现了信息和人力资源对接,并建成了乡级劳动力资源库。规范了办事程序,聘请105名村支书或文书兼任劳务信息员。区财政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列支25万元作为劳务工作经费。目前全区劳务输出工作已形成了以区劳务办为中心,10个乡镇街办劳务工作站为依托,8家民办职业介绍所为补充,以甘肃省劳务输出培训基地、陇东职专、职专以及33家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阵地,以庆阳市庆安劳务派遣有限责任公司为窗口的就业服务体系。
二、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宣传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
要把劳务输出工作做大、做强、做好、做精,思想动员工作是先导,加强宣传工作是搞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基础。我们充分发挥电视等各种媒体的作用,积极宣传有关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法规,区劳务办同区电视台合办了“就业之窗”栏目、建成了“191”网站,并开通了“16012333”就业服务咨询热线,及时收集、筛选、发布就业信息。区劳务办投资10万元在小什字安装了大型led电子显示屏,全天候向街道行人发布全国劳务信息,大力宣传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法规,及时把一些热点、焦点岗位及一些交通信息及时发布出去,为群众提供了可靠的劳务信息,有效降低了外出务工的盲目性和提高了务工的可靠性。在外出务工的黄金季节以及乡镇集会日,区劳务办在城区汽车站、乡镇街道设立了外出人员信息、政策咨询处,为全市外出务工人员免费发放春风卡、《农民工维权手册》,《农民工务工指南》、《农村青年外出务工100问》、印有省劳务办驻外办事处联系电话的交通地图等资料。同时我们还成立了劳务工作文化宣传队,编排和劳务工作有关的相声、小品节目,在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下乡巡回演出。同时我们组织工作人员利用农村集市、商品交流会、基层工作会等场合,采取开辟专栏,制作专题,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咨询活动,积极宣传劳务输转在促进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大力宣传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新做法和经验,宣传劳动法律、法规,帮助务工群众树立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增强职业道德。宣传外出务工回乡创业的先进典型,用群众身边的事情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破除陈旧观念,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走出去,在更大范围内、更广的领域就业创业。
三、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找到一份稳定的职业,技能是保障,素质是根本。提高农民工素质的根本在于培训。我区把农民工技能培训作为增强劳务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开发人力资源的强大助推器。按照“先培训、后发证、再输出”的原则依托“甘肃省劳务输出培训基地”进行了交通规则、城市生活常识、劳动保护、职业道德等为内容的岗前培训,按照“学以致用、方便群众、确保实效、创出品牌”的总体思路,并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我们开设了采油、钻井、汽车驾驶、电脑、烹饪、电焊石油、开采、美容美发、汽车修理、家政服务、公关礼仪、护理、香包刺绣、机械加工等22个专业的技能培训。区劳务按照“订单培训,定向输出”的模式,共为长庆油田、深圳鹏基物业公司、北京玻璃厂、上海锦秋物业公司、青岛正大公司等用人单位组织技能培训6160人,发放培训结业证书本5037本,并全部安置上岗。通过培训,使一支“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有证书”的四有劳务工作队伍蓬勃兴起,打造出了劳务品牌,扩大了劳务输出总量,提高了劳务收入,增强了发展后劲。
四、精心组织输出,注重就业服务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有组织输出作为劳务输出的重点工作来抓。一是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各乡镇、街办劳务工作站深入村组社区逐家逐户开展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分类统计、造册登记,详细掌握本辖区劳动力资源状况,切实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二是积极开辟劳务合作基地。充分发挥省劳务办驻外办事机构的作用,通过东进西出,南北并举、主攻重点的方式,先后在上海、北京、广东、新疆、浙江、长庆油田等地建立了以电子通讯、服装制作、机械加工、家政服务等行业为主的大规模劳务基地85处。三是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对组织输出的务工人员建立健全了档案,发放了外出务工维权手册和政府交通补贴,代购车票,安排上岗,签订合同,做到了“输出有人送,输入有人接,维权有人管”。同时注重做好对劳务工的跟踪服务工作,区劳务办工作人员定期回访用人单位和务工家属,掌握用工单位动态,看望务工人员,联络感情,互通信息,切实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我区什社乡青年冯敬鑫在上海消安公司上班期间受工伤后,区劳务办及时通过省劳务办驻上海办事处了解情况,办事处领导出面同消安公司为冯敬鑫争取到工伤保险金2万元和住院期间的费用及工资。由于服务到位、上下联动,有效地维护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建立起了诚信劳务。
五、典型示范,辐射带动
我区劳务产业的发展,不仅造就了一支走得出、站得稳、能干事的外出务工者队伍,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经营理念新、头脑灵活、技术精湛、善于管理的人才队伍。还采取抓点带面、典型引路的方式,积极支持、引导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创造宽松环境,鼓励他们创办经济实体,一条“输出富余劳动力--打工积累资金技术--返乡创业--安置富余劳动力”的劳务输转的良性循环路子在我区基本形成。以来,我区已有930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用带回或引回的资金在商品流通、农产品加工、餐饮服务、客货运输、房地产等行业创办了经济实体,在其中务工的城乡富余劳动力已达5000多人,在返乡创业人员先进思想、生活观念、致富信息的直接影响下,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六、经过我们几年的劳务输出工作,我们体会到:
(一)、发展劳务产业,是抢抓机遇,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现实要求我们跳出谋划就业问题,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劳动力转移的出路,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当前劳务输出面临的难得机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可以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又可以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劳务产业,是缓解人地矛盾,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区劳务力资源较为丰富,人多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实践证明劳务输出是一项投入小、见效快、富民强区的新型产业,加强劳务工作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物质文明、政法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劳务产业,是贫困地区坚持以人为本,开发人力资源的必然选择
加强劳务工作,加大培训力度,有利于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利于广大群众从封闭从向开放,接受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七、我区劳务输出工作展望:
我区的劳务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政府的要求和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殷切期望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是部分干部群众观念仍然滞后,一些群众不愿走出去务工并缺乏一技之长,“民工荒”和“就业难”同时存在,还有一部分乡镇劳务站干部、劳务信息员害怕把农民领出去遇到得病、工伤、欠薪等问题农民找麻烦。二是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着体制不顺、资金缺乏的问题,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轻技能重文凭的倾向,致使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工薪待遇差、工作不稳定。三是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维权意识差,部分民办职介机构重收费轻服务,劳务工的正当权益难以得到及时有效保障。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和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转工作的紧急通知》(甘办发电[]28号)要求,进一步认清形势,正视差距,研究对策,查缺补漏,靠实责任,狠抓落实,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