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深度报道的客观性
浅析电视深度报道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事物。一是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是在选择新闻事实和表述时遵循真实性原则,按照事实本身的逻辑来表现,任何杜撰和虚构的做法都是有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的。作为电视节目的主流的报道形式之一的深度报道,也理所当然要遵循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深度报道包括通过记者的采访和调查将隐蔽的事实暴露在受众面前的调查性报道和用夹叙夹议手法着重阐述新闻背后的新闻的解释性报道。在新闻工作实践中的深度报道是否真的能遵循客观性原则呢?本文拟作简单的分析。
深度报道的本质就是要追求事实的真相,是一个“求是”的过程。它的“深”就在于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对事实进行解释与分析,将事实本身还原于社会大背景之中,探求该事实在整个社会中的位置,揭示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影响。比起平面、孤立和片断式的客观报道,深度报道在看待事实时更具有客观性。
从深度报道的由来分析,主要还是社会的需求,日益复杂而富于变化的现实使得人们不局限于知道,更想了解和理解。解释性报道要尊重客观需要,按照客观原则如实地表现事实。如果说“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只是将受众最想知道的事实放在了新闻报道的首位的话,那么后来的解释性报道等深度报道则是将事实中所包含的深层次东西完全呈现在受众面前。从这点来说,这样的报道最接近事实本身,最具有真实性,也是相对而言全面、客观的。
调查性报道作为深度报道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虽说其揭露出来的事实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在事件揭示过程中,比起事实本身,报道者或报道一方的诱导目的更为明显,并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受众进入到报道者的思维模式中。这种不自觉的“主观性”是报道难以控制的,更是受众无法抵御的。而在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由于电视具有不可重复性、强烈的画面感和现场感,使得这种报道方式在牢牢抓住受众眼球、吸引观众收看下去的同时,会增强受众和电视的同一感。应该考虑的是这样的深度报道是否还具有客观性呢?下面以实际播放的调查性新闻报道节目《新闻调查》为例。
首先从节目的选材来看。《新闻调查》在选材上以事件类题材为主,以反映社会现实的题材最多,范围相当广泛。在人物的报道中,选取的人物都是具有时代特点或典型性的。可以说该节目是向受众展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选材上是具有客观性的。
再从节目的编排来看,每次节目中除了开头的导入和结尾处的小结以外,主体就是记者的采访调查。导入部分以介绍事件背景或人物简介为主,主体部分更是由多个人物的采访组成,通过各个人物的语言来完成整个事实的构建,采访记者主要是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而结尾部分的小结,虽然不可避免地会有对事实的评述和议论,但是节目最后的评论,也是基于前面大段的客观事实论述的。节目更多的时间是将事件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在观众眼前,用当事人的嘴来叙述整个事件的经过,用多个事件相关者来还原事件原貌。这种编排形式保证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上半年的《新闻调查》节目,每期采访的对象都在五六个人以上,即便是在典型性人物的报道中,除了采访核心人物以外,还要采访多位与当事人相关的人物。在事件类新闻调查报道的时候,要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探究事件背后的新闻,解析新闻事件的影响与意义,就要请分析家、评论家和专家到场。从这个角度看,《新闻调查》注意到了各种声音的平衡。
然而在实践中,电视深度报道的客观性往往也会受到制约。因为“眼见为实”的思维定势让人总是更容易轻信于电视。这样也使得有些人利用这一点来构建所谓的事实,即一种带有明显主观性的事实。在电视深度报道节目中,有这样几个环节容易偏离事实,给新闻事件涂抹上主观的色彩。
首先,深度报道在时效性上明显慢于消息之类的文体,它追求的不是速度而是深度,是要探究新闻背后的新闻,那么也就决定了媒体在构建一个深度报道之前已经对这件事或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得知与此相关的消息甚至是一个信息)。虽然深度报道是循着这种认识继续挖掘下去,但是其实在这一步的时候就往往已经形成了某种思维的定式。这种定式也必然会影响到实际的调查和采访中。即便在采访和调查中得到了和预想不太一样的事实,记者的思维也会使他将事实拉向自己所理解的模式中,从而导致最后的报道不再具有客观性了。由此可见,由于深度报道的一些特质决定了在报道的初期,就会不自觉地主观起来,而这种主观意识最终还是会使整个报道变得不再客观。
再者,在采访过程采访人的情绪和话语有时候也会影响到报道的客观性。作为采访人的记者或主持人都努力做到在采访的过程中保持绝对的理性与客观,而实际上,要想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随着采访和调查的深入,事件的来龙去脉逐渐明朗,人物的形象逐渐清楚,此时当采访者再次面对当事人或核心人物的时候,就不可能还保持原来的心境了,或愤怒,或同情,或怜悯,或感伤等等,这种种的情绪可能就在不经意中表现出来了。而对于敏感的被采访者来说,特别是和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的调查访问,访者的一些细微的变化就直接影响到他们陈述的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最后再来看节目的后期制作。电视节目在表现事实上的通病是很多时候电视的“好看”和“可信”两者很难统一。一方面媒体要实现更高的收视率,获得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要履行监督者的职能,来实现其社会效益。如果一味地追求市场有时必然要背弃诚信。还是以《新闻调查》为例,该节目的定位口号为“三性”———新闻性、故事性、调查性。故事性排在了调查性的前面,该节目的制作人张洁也明确地指出:首先有没有故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是一个45分钟节目所必需的,否则不到3分钟观众就换台了。而在片子的每一个段落,还要像讲评书一样,留有悬念。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一波三折呢?如果把调查过程中所有素材全部原原本本地播出的话,估计再惊险刺激的内容也不会很精彩,这就要靠节目后期的制作,将整个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的同时,还有讲究段落间的悬念性和整体的故事性。最后成型的节目,已经不是真正的采访调查过程了。再加上电视媒体在节目时间上的严格控制,使得在节目的后期制作中,不得不对内容有所取舍,对画面有所删减。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知:深度报道有它的优势性,并在实际节目的运作中也能充分地表现对事件或人物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和探讨。但是,也无法回避由这一节目类型的特质所带来的不可抗拒的主观性。因此,深度报道的客观性究竟如何体现,以后要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在内容上必须是以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或人物为深度报道的基础,从客观事实出发,来追求事实的真相。事件或人物本身的真实性是深度报道保持其客观性的根本,它不能无中生有,同时还必须是有事实可依据的。其次要做到深度报道的客观,就要使“统摄性的思维”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要以全局的意识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事实,将事件和人物置于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大背景中分析和解读,对事件和人物进行宏观的、总体的把握和了解。只要在这种思维过程中,一是要有纵向发展的观点,即多提供背景性的历史材料,用过去的事实来交代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来龙去脉,用现在的事实来探究未来事实的发展走向;二是要有横向思维的观点,因为每件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表面上不相关的事实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和其他的事实比较来展现这些横向联系,也有助于受众对事实的认识和理解;三是要关注不同的声音,即便是事实已经是非常清楚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节目来说,对不同声音的关注,让不同的声音通过自己的节目平台表现出来本来就是一种客观性的体现,特别是在对一些突发事态还没有充分认识和把握的时候,不同的意见会开拓视野,使事件本身更具有真实性。
参考文献:
①《广播电视辞典》赵玉明王福顺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②《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李良荣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③《深度报道:一种结构化的新闻操作方式》喻国明传媒学术网chinese.mediachina.net
④《深度报道在中国新闻界的运用与发展态势》张骏德传媒学术网chinese.mediachina.net
⑤《〈新闻调查〉万观众流失后》张洁千龙网传媒http://medianet.qianlong.com
(作者:王秋馥黑龙江电视台李铭哈尔滨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