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财政工作论文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雄厚的财力基础做后盾。因此,在日前召开的全市财政工作会上,当财政局长赵卫东告诉与会的领导和参会代表:“‘十五’期间,天水市财政收支实现了‘两个翻番’(大口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较‘九五’期末均翻了一番)、迈上了‘三个新台阶’(地方财政收入、大口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分别突破了6亿元、16亿元和29亿元)、财政工作实现了‘两个历史性转变’(国家统一规定职工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和当年收支平衡并消化历年累计赤字)”的时候,与会的每一位同志都为之振奋。
长期以来,对占有全省八分之一人口之众的天水市来说,由于受财源结构单一,后续财源匮乏,收入增长点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致使财政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加之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形成人均财力少,财政自给率低,使得全市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债务负担过重,潜在的财政风险较大,严重制约着全市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十五”期间是天水市历史上财政收入增收额较大、增幅较快、均衡性较好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成绩,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意义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用事实说明了全市的整体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不仅为支持企业改革发展、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社会保障和“三农”投入、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助推器作用,更为全市“十一五”时期改革、发展与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十五”期间,天水市广大财政干部是怎样克服困难,奋发有为的?他们的努力,又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群众创造了那些机遇和实惠呢?
抢抓机遇得先机
谈及“十五”期间所取得的成绩,赵卫东局长认为,“十五”期间全市经济之所以能取得长足发展,关键是由于抢抓机遇赢得了先机。五年来,为了早日改变全市财政困难的现状,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全局,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两抓两放”战略实施;发挥调控职能,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外资投入,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倾斜”和“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要求,在保吃饭、保稳定、保发展的基础上,加大“三农”、社会保障和义务教育等社会事业投入,努力保证公共支出需要;不断推进财政管理改革,调整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和农村税费改革,理顺分配关系,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加强依法理财和财政监管,积极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全面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正是由于有了一个切合实际的整体发展思路和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过硬的干部队伍的共同努力,使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了实处。据统计,在过去的五年中,全市共争取到各类项目583个,争取项目资金10.48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市农林水利、生态环境、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基础建设等事业的建设。而争取到的3.6亿元国外贷款、引进的5.5亿元开发银行贷款,则对缓解全市城市建设项目资金短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实施“改革抓企业”和“工业强市”战略中,五年中共拨付企业挖潜改造资金3.26亿元,政策性补贴1103万元,使兰州卷烟厂天水分厂二期技改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得到了有力的扶持;为了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在落实国家“三线搬迁”、出口退税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中,克服全市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困难,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产业升级,五年共落实各项退税2.85亿元;在支持企业改制工作中,拨付企业改制、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及企业破产清算经费1.85亿元,基本完成了中央、省属下划企业分离办的社会职能工作;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安排两个工业园区及天然气城市气化等项目征地补助1.06亿元。开展投资担保融资业务,为中小企业实施担保,担保金额1.52亿元,并为231名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462万元。这一系列工作的积极推进,不仅提高了财政实力,培植了后续财源,也为发挥财政保障职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全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连年迈上新台阶。据了解,“十五”期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由的3.8亿元增加到了的6.35亿元,增收2.55亿元,同口径增长98.65%,年递增14.71%;大口径财政收入由的6.39亿元增加到的16.16亿元,增收9.77亿元,同口径增长179.48%,年均递增22.82%;均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就发展速度来看,全市财政收入从1995年的3.9亿元到九五期末的的6.4亿元,用了五年时间,净增2.5亿元;从6.4亿元到11.9亿元,用了三年时间,净增5.5亿元;从11.9亿元到16.2亿元,仅仅用了二年时间,净增4.3亿元。这表明全市财政经济始终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各级财政部门把强化支出管理,扩大支出规模作为推动经济增长,保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几年来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规定职工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基本保证了机构正常运转和国债、“三农”、“扶贫”、救灾、教育、社保、卫生等支出到位;基本保证了全市重大项目建设,政府到期债务偿还所需支出。全市财政支出由的10.55亿元增加到的29.68亿元,增支19.13亿元,增长181.33%,年均递增22.98%.从开始,财政赤字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至连续四年实现了当年收支平均,并消化累计赤字4500万元以上,其中,仅当年就消化累计赤字2900万元以上。
构建和谐是关键
如果说,抢抓机遇使全市财政工作为改善财政困难状况赢得了可贵的先机,那么,构建和谐社会则是财政部门“十五”期间取得的又一成果。
“十五”期间,各级财政部门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坚持财力向基层倾斜、向公共服务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的工作思路,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不断提高重点支出保障水平。首先,针对县乡财政困难的实际,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加大对县区的转移支付补助力度,五年中先后为县区转移支付补助28.32亿元,使县区人均财力从的7533元提高到了的14673元,达到了县区人均财力的基本均衡;进一步完善了财政激励机制,落实“三奖一补”资金2914万元,并拨付专项资金1940万元,对全市40个乡镇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下达补助资金1130万元用于乡镇公用经费的提高;从,又提出在三年内,对财政困难县实行增值税等三税增量返还阶段性财政优惠政策,有力助推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其次,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十五”期间,各级财政共拨付社会保障支出8.17亿元,年均递增49.62%,较好地巩固了“两个确保”,城市低保成果,实现了应保尽保;从起,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统一提高了10%,改善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完善救灾工作分级管理制度,五年间共拨付救灾资金5946万元,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第三,按照“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在过去的五年间,共拨付教育支出21.75亿元,年均递增21.98%,使全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教育布局调整、“两基”攻坚、企业下划学校属地管理、远程教育、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等重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而在此期间,仅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支出就达7977万元,年均递增19.75%;用于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2131”电影等工程建设的文体广播事业经费也达到3.43亿元,其中用于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投入达到4500万元,使得全市文物古迹保护、疾病防控、公共卫生、新型农村医疗制度建设等社会公益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
推进改革保双赢
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天水市财政在十五期间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市县财政部门稳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提高财政监督管理水平。首先,在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市对县(区)、县(区)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调动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积极性的基础上,从起,全市推行了工资财政统一发放的保障机制。同时,还制定出台了《天水市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将经贸、人事等部门和单位7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了预算管理,全面推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模式,使全市非税收入由的2.49亿元增长到的6.7亿元,年均递增21.91%。其次,积极推进会计集中核算改革,稳步推进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使财政预算管理进一步规范、合理。第三,在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步伐,建立市县财政信息区域网的同时,坚决贯彻执行《政府采购法》,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和专家评审制,推行会计委派制,实行财政专项资金报帐制,确保了项目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十五”期间,全市财政共完成集中采购资金5850万元,节约率达10.73%;评审项目187个,涉及评审金额11.31亿元,核减金额1.27亿元。
助农增收见成效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关心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天水市作为一个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的地区,财政对“三农”问题解决的成效如何,对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五期间,市、县财政部门一直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支持解决“三农”问题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首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对农民实行“三减免三补贴”,即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共计4.45亿元;进行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使全市农民直接得到实惠1.68亿元(农民减负总额1.45亿元,粮食直补0.23亿元),人均减负50元。其次,加大“三农”投入,五年中拨付农业、农业综合开发、林业、水利气象、支援不发达地区等支出共计13.39亿元,重点用于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及农村扶贫等工作。第三,健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积极支持农村义务教育。重点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和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试点等项目,改善了农村基础教育条件,使全市截至底,实现“两基”达标的县区达到了6个,人口覆盖率接近93.45%,近23.16万名农村学生享受到了“两免一补”政策。第四,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市、县两级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