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问题研究论文
自杀问题研究论文
第一节 自杀是一种社会病
一,自杀的状况
人类正在为生存和生存得更好而努力奋斗着。人类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护生命,延长寿命,例如,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以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用医学技术和药品来保护健康,用法律来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不可侵犯。然而,世界上也有一小部分人却选择了死亡,有的国家死于自己之手的人数超过了死于他人之手的人数。例如,1977年美国杀人案的受害者有2万人, 但自杀者却有3万人①。在某些发达国家自杀成了一种最常见的死因,柏林15~44岁年龄段的人口中,各种死亡中自杀是第一位,比利时、丹麦、日本、加拿大、奥地利、瑞士和瑞典自杀居第二位。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全世界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60万一70万,中国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0万~25万,是世界自杀总死亡人数的1/3强。自杀死亡数以国家计算,中国为第一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社会都有特定的自杀倾向,这种倾向的相对烈度是通过自杀死亡总数与总人口(或各个年龄段及不同性别人口)之比来衡量的。这种数据称为自杀死亡率,通常以十万分之几来计算。一般每年自杀死亡率在9.0以下者,可以归类于自杀率较低的国家;在10.0与18.0之间者,可以归类到中度自杀率的国家;而超过19.0者,可以列为高自杀率国家。自杀死亡率不同于自杀率。自杀死亡率一般是指实施自杀行为并造成死亡后果的个体数与总人口数之比,而自杀率应当包括自杀死亡者和有自杀者行为及经过抢救得以生还者与总人口数之比。
自杀是行为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某种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杜尔凯姆认为, 自杀即由死亡者本身完成的主动或被动的行为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结果②。自杀行为可以分为三类:即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身亡。自杀从形式上分为暴力与非暴力两种行为方式。暴力形式通常采用炸药自爆、撞车、跳楼、自我枪击、自焚、自刎、用锐器或钝器自毙、切腹等。非暴力女性多选择服药服毒、自溺等较温和方式。
自杀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死亡现象。自杀,从一出现就表现为有生命、有理智的个体与客观外界的不和谐。因此,自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政治环境不健康的程度,以及该社会的居民精神、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这个角度说,自杀是有关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
二、自杀的特征
对待自杀,中国一度时期(1987年以前)是没有统计资料的。自杀作为特殊的死亡,对当事者、亲属、单位都是一件十分敏感的事情。“文革”时期,一律从政治角度解释自杀,将自杀归为阶级斗争的结果,被认为是“自绝于人民”的可耻行为,不是精神病就是**。自杀死亡通常列为保密资料,禁止统计与公布。由于自杀事件是非正常死亡,对自杀者和其亲属的声誉会带来不利影响,自杀者的亲属往往希望掩饰自杀的事件真相,将其归于其他死亡原因。而且有些自杀的情况难以准确判断,如有人用“交通事故”来掩饰本身自杀的情况,有的亲属为了保险费用而隐瞒自杀真相。所以自杀的真实数据统计是十分困难的。从1987年开始,中国的死亡原因统计与国际疾病分类接轨,开始有了具体的分项统计。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首次对中国自杀问题作了定量研究,他根据卫生部1987~1995年的定点资料统计分析,中国自杀死亡率有如下特点。
第一,1987—1995年,城市自杀死亡率分别为9.80、9,02、9.30、8.57、9.05、8.46、6.72、6.74、7.42,农村自杀死亡率分另,j为27.69、17,49、27.21、22.46、29.10、25.43、25.49、27.05、24.05。从发展趋势看,城市自杀死亡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农村则呈现显著的波动状态,居高不下。从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与国际社会相比中国城市人口自杀处于低水平状态,而农村人口则处于较高水平。
第二,农村自杀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1987~1995年,农村死亡率分别比城市高出1.8、0.9、1.9、1.6、2.2、2.0、2.8、3.0、2.2倍。农村与城市相比,在社会卫生环境、心理环境、婚姻家庭质量、精神文明程度,以及家庭生活质量等许多方面,都落后于城市。另外,这与农村和城市人的自杀方式有关;与农村的医疗抢救条件有关;与农村人的较低的经济社会地位有关;与社会的调解机制有关。
第三,在性别方面,女性自杀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是如此。1987~1995年,城市女性自杀死亡率分别为男性的1.82、1.32、1.26、1.12、1.12、1,2、1.21、1.1、1.1倍;同时期,农村女性自杀死亡率分别为男性的1.37、1.32、1.36、1.2l、1.30、1.17、1.25、1.29和1.35倍。农村自杀死亡率的性别差异比城市的性别差异要略大一些。
这个特点表明,女性素质及其对外界不良因素的适应能力、自卫能力要比男性差。女性自杀的主要原因为爱情纠纷与各种家庭内的冲突,而男性则以经济、法律问题为主因,男女两性都是为了人际关系冲突问题而采取了自杀行为。但进入老年以后,这一状况有所变化,男性高于女性。
另外,根据1990年中国人口调查提供的人口数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990~1994年疾病监测点统计数据及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所作的关于“全球疾病负担”问题的一项调研报告,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费立鹏、刘华清、张艳萍等运用科学方法作出如下统计:1990~1994年,中国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32471]人;农村女性自杀死亡人数为173230人,其中15~39岁者为99266人。农村女性的自杀死亡率为
38.77,比城市女性的自杀死亡率10.65高许多,比城市男性的9.89也要高许多,甚至高于农村男性的27.48~。这个数字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统计数字非常接近。据世行统计,除匈牙利、斯里兰卡外,中国农村妇女的自杀死亡率比其他国家高出数倍。中国妇女自杀死亡率高于男子的现象在世界各国中更是绝无仅有的。这显然与中国社会中长期的封建意识观念有相关性,历史上有殉葬、节女烈妇、赐死等歧视妇女的封建文化传统。这也与妇女自身的解放程度以及社会在维护妇女权益方面的工作效果等社会因素有关。此外,也与女性与男性的性别心理差异有关,中国妇女的群体性格相对内向,心理对挫折的承受力要低于男性。
第四个特征,自杀死亡率的年龄分布具有相当稳定的规律性。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偏态的曲线,这可以定义为中国人口的自杀死亡模式。1987年、1991年和1995年中国城乡不同年龄组(间隔5岁为一年龄组)的自杀死亡率见表6—2。
从表6—2可知,低年龄段从1~4岁组开始,几乎是直线上升,5~14岁,少年儿童转向有意识自杀,多数是由于父母离异或成为弃儿,学校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不好,受人欺侮等,形成心理障碍而产生轻生行为。15~24岁组形成低年龄段的一个突起高峰,城市和农村均是如此。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受挫折的可能性也最大。这一时期是青年的思想处于理想化时期,也是心理承受力最弱的时候。而且各种社会矛盾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这个年龄阶段,其中,青年的自身需求与社会供给的矛盾最突出,青年人对挫折最为敏感,适应能力较弱。25~29岁组又突然下降,一直到40—50岁组,形成一个平缓低谷,这一时期人到中年,为事业而奋斗,心理相对平衡。自杀者的主要原因为工作或生活的挫折,如失业、分房、晋升职务、职称、工作环境恶劣、人际关系紧张、婚姻破裂等。55岁(城市为60岁)以后又陡然升高,并基本呈直线上升。自杀原因主要是人际关系矛盾与生活矛盾。如公媳婆媳关系不和、子女不孝/顷、久病不愈、抑郁等。这与对待疾病与死亡的观念有关。这一现象与世界各国自杀现象的规律是吻合的。
中国高自杀死亡率的重点群体是农村人口、女性以及20—24岁的青年。世界各国在自杀统计中的“三高”现象是:城市高于乡村,男子高于女子,老年高于青年,而惟独中国来了相反的“三高”:农村高于城市,女子高于男子,青年高于老年。
中国自杀分布独特“三高”的原因尚待深入研究。
第二节 自杀的原因
一些人为什么选择死亡?这对正常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困惑的问题。研究自杀的原因有两种角度,一个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一个是从个人因素的角度。
一、社会结构的视角
杜尔凯姆于1897年出版《自杀论》,第一次提出了自杀是一个社会问题,第一次将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他在书中批驳了将自杀起因归结为心理机能因素(精神失常、遗传、种族特性)、天象(气候、季度、昼夜等)以及模仿过程的理论,用大量事实和统计数字说明“自杀主要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于支配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即外部环境及带有某种共性的社会思潮和道德标准。该书中心思想是,表面上与他人无关的自杀现象归根结蒂可以通过社会结构和其扩散功能加以解释。他指出,自杀是表达我们的集体弊病的形式之一,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弊病的实质。
杜尔凯姆并不一味否定个别因素及某些自杀者的心理状态和与众不同的生活状况对自杀的影响,但认为这些不是主要原因,仅起间接促进作用,强调这些个人因素也与一般社会原因和社会状况有关系。杜尔凯姆关于自杀的主要论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杀的一般情况。他通过官方统计数字的研究总结出以下规律;自杀身亡者,男人比女人多,老年人比青年人多,军人比百姓多,新教徒比天主教徒多,独身者、鳏寡者或离婚者比结婚者多;自杀的百分比,夏天比冬天高,城市比乡村高。
他在书中研究了影响自杀发生变化的社会环境,包括**信仰、家庭环境、政治生活和职业团体等。杜尔凯姆认为,自杀在中上层格外频繁。文人职业的自杀者最多。公职人员都是经过仔细遴选而招募的,他们构成了知识精英集团,而该职业的自杀者超过其他行业。自杀倾向在知识界很强烈的根源是传统信念的削弱及精神上的个人主义状况。在世界所有国家中,女人自杀的比男人少,她们所受的教育也比男人少得多。女人在本性上总是固守传统的。她们通过固定的信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在知识上没有多大需求。
第二,自杀的三种类型。第一种利己型(egoistic) 自杀,是由于个人与社会联系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