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市大学生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研究
福州市大学生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研究
11203035 罗尼 指导教师 。。。【摘 要】本研究诣在了解福州地区大学生心理应激以及体育锻炼的相关状况,探讨大学生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究竟存在何种相关。利用“大学生心理应激事件评定量表和大学生运动等级量表”对160名福州地区男女大学生心理应激和运动量等级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男女大学生之间自身以及运动量指标与应激事件得分间的相关度进行分析。结果:①男大学生的应激水平明显低于女大学生,但运动量要高于女大学生;②低年级学生应激水平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但运动量与高年级学生无明显差异;③男女大学生各自不同运动量之间学生的应激水平也有较明显差异;④男女大学生运动量指标与其应激水平得分均呈不同程度负相关。结论: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减缓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关键字】心理应激 体育锻炼 福州大学生 1. 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大学教育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离开家长单独生活的考验、考试和考研的压力以及就业、交友、经济等方面的各种应激源的刺激,使得这个群体常常因为心理应激反应而产生诸多的身心健康问题。过度的心理应激给许多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紧张、焦虑,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长期的或过于强烈的心理应激既是妨碍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国内外对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有许多研究,得出的结论都认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方面研究的比较少,而且不全面。而选取福州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考虑到福州大学城大学生的特殊环境状况。由于学校环境的特殊性,可能引起的心理应激源也会不尽相同。对福州大学城大学生进行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研究,能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大学城地区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以及体育锻炼情况。了解大学生心理应激与体育锻炼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相关。体育锻炼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 2.对象和方法2.1对象在福州大学城师大校区抽取文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低年级高年级男女学生共16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低年级81人,高年级79人,男生75人,女生85人。问卷发放180份,回收175份,问卷回收率为97.22%,剔除无效问卷之后,有效问卷为160份,问卷有效率为91.42%。2.2方法2.2.1采用“大学生应激事件评定量表”大学生应激事件采用“大学生应激事件评定量表”该量表共60道题目,分四个因子,包括学习、社交、家庭、发展。根据事件量表的计分采用主客观两种评分方法,分为事件有没有发生、心理影响程度、影响持续时间三个方面。心理影响程度分为无影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五个等级。分别计分为01234分,而持续时间分为三个月内、三个月到半年、半年以上分别记分为123 某事件的刺激量=该事件影响程度得分该事件持续时间得分。评分中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与重测信度是衡量量表的重要指标,本量表α系数为0.86说明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重测结果与调查期限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讲调查期限越短,重测结果也越一致。国外的一些著名量表12周内的重测信度多在0.80左右,信度较高。从国外资料来看,使用scl-90指数作效标对多种量表做了准则关联效度研究,得到相关在0.34~0.54之间。效度已达到了较好的水平。2.2.2采用梁德清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一3)”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采用梁德清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一3)”_3进行评定,本量表主要调查被试者上1个月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心率3个方面来考察运动量。运动量=强度时间心率,每个方面各分为5个等级,时间从l~5等级分别记0~4分,强度与频率从1~5等级分别记1~5分,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运动量评定标准:≤19分为小运动量;20~42分为中等运动量;≥43分大运动量,pars一3的重测信度为0.82。2.2.3施测与数据处理以宿舍为单位集体施测,当场填写、当场回收问卷。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3.结果3.1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应激以及运动量的比较情况 表1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分与运动量均分(m±sd) 性别 n 学习 生活社交 家庭 发展 运动量 m±sd m±sd m±sd m±sd m±sd男 75 13.93±.10.80 23.33±15.23 5.36±5.25 12.13±7.05 36.48±23.6女 85 20.41±.13.33 32.71±18.13 9.94±9.81 15.41±9.66 14.52±12.19[注]p%26lt;0.05,p%26lt;0.01 3.1.1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情况统计显示(见表1):从男、女大学生生活事件应激4个因子均分比较来看,除了男生的发展因子均分低于女生,且与女生存在显著差异外(p%26lt;0.05);男生的学习、生活和家庭因子均分均远低于女生,与女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3.1.2从表1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运动量均值的比较情况:显示,男大学生的运动量均值明显普遍高于女大学生,并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3.2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以及运动量比较情况 表2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分与运动量均分(m±sd) 年级 n 学习 生活社交 家庭 发展 运动量 m±sd m±sd m±sd m±sd m±sd低年级81 23.81±12.44 34.39±19.16 9.44±9.41 16.08±9.33 22.71±19.95 高年级79 10.77±8.81 22.08±12.85 6.10±6.64 11.60±7.33 26.97±22.74[注]p%26lt;0.05,p%26lt;0.01 3.2.1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情况显示(见表2):从低年级、高年级大学生生事件应激4个因子均分比较来看,低年级发展因子以及家庭因子均分高于高年级,并有显著差异(p%26lt;0.05):而低年级学习和生活社交因子均分远高于高年级,并呈现非常显著的差异(p%26lt;0.01)。3.2.2从表2可以看出低年级、高年级大学生运动量均值的比较情况:显示,低年级大学生的运动量均值稍微低于高年级,但没有显著性差异。 3.3不同运动量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比较分析 表3不同运动量的男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状况(m±sd) 运动量 大 中 小(n) (14) (40) (21) m±sd m±sd m±sd学习 9.66±8.76△ 13.95±7.73 20.28±17.15生活社交 16.33±10.65△△ 22.02±8.75 37.57±24.78家庭 4.95±4.40 5.40±5.73 5.85±5.33发展 10.28±6.12△ 11.67±6.61 16.21±8.35 注:大小运动量间比较:△%26lt;0.05;大、小与中运动量间比较p%26lt;0.05.p%26lt;0.01 3.3.1从以上表3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运动量男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均分状况,不同运动量男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值之间普遍存在显著差异。以中等运动量男大学生应激水平为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男大学生的大、中、小运动量之间的心理应激均分,除了家庭因子均分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因子均分之间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26lt;0.05);而且不同运动量男大学生的生活社交均分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表4不同运动量的女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状况(m±sd) 运动量 大 中 小(n) (14) (29) (42) m±sd m±sd m±sd学习 7.00±4.65△ 14.68±8.32 28.83±12.35生活社交 14.42±5.54△ 27.79±15.22 42.21±16.80家庭 3.19±3.19△ 4.93±3.51 15.45±11.13发展 8.35±3.67△ 11.96±6.58 20.14±10.45 注:大小运动量问比较:△p%26lt;0.05;大、小与中运动量间比较p%26lt;0.05.p%26lt;0.01 3.3.2从以上表4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运动量女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均分状况,不同运动量女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均值之间普遍存在显著差异。以中等运动量女大学生应激水平为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大、中、小运动量之间的心理应激均分中,除了中运动量与大运动量之间的家庭与发展因子均分间呈显著性差异外(p%26lt;0.05),其他因子均分之间均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p%26lt;0.01)。 3.4.大学生的运动量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的相关情况 表5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量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的相关分析(m±sd) 性别(运动量) 学习 生活社交 家庭 发展 总应激值 m±sd m±sd m±sd m±sd m±sd 男 -0.328 -0.451 -0.059 -0.27 -0.463女 -0.648 -0.576 -0.516 -0.491 -0.689 [注]p%26lt;0.05,p%26lt;0.01;运动量指标是指大、中、小运动量的总平均值 3.4.1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量与生活事件的心理应激相关情况。对于男大学生运动量指标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家庭因子与运动量指标呈不显著负相关外;其中,发展因子与运动量指标呈显著负相关(p%26lt;0.05);而学习、生活社交以及总应激值与运动量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p%26lt;0.01)。3.4.2对于女大学生运动量指标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运动量指标与各心理应激因子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26lt;0.01)。 4.讨论4.1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比较情况女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水平普遍高于男大学生。这一结果说明女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比男大学生承受更大的来自学习、生活社交、家庭以及发展等方面的压力。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