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正文

两极化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路径的区别性

经济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2/4/18

两极化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路径的区别性


城市商业银行是伴随着中国的金融改革而产生和成长起来的。1995年,国务院决定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在合并重组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同年2月,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在深圳成立。经过十年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到以后,发展更是迅速,、和的年增长率分别为34.7%、34.7%和17%,前三个季度的增长率为20%,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和银行业整体,是中国银行业发展最快的群体之一。截至9月底,中国已建成城市商业银行113家,资产总额达到18833亿元,占所有银行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为5.1%。营业网点数接近6000个,从业人员则超过了1o万人,业已成为中国银行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全国性商业银行不同,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被限定于其所属的中心城市,而不同城市之间在经济总量以及金融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着的重大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两极分化问题相当严重。
首先,从资产规模方面看,截至底,资产规模超过亿元的城市商业银行有两家,分别为上海银行和北京银行,在中国所有银行中排名第14位和第15位,并跻身于全球500家大银行之列,甚至超过了一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此外,资产规模在500亿元至1000亿元之间的城市商业银行有2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元到500亿元之间的有28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有8 1家。其中,最大的上海银行资产规模为2198亿元;最小一家资产规模仅为10亿元左右,前者为后者的200倍还多。从表1可以看到,底,资产规模最大的十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比达到了45%左右,体现了较高的集中度。
其次,在资产质量方面,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9月底,按五级分类,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027.1亿元,不良率为9.74%。动态地看,城市商业银行目前的不良率较历史最高点的34.32%已经下降了近25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改善相当明显。不过,若从横向来比较,在几类主要的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只是略低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远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总体资产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而且,各家银行之间的不良率差距相当明显。在113家城市商业银行中,两家最大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在5%左右,在主要银行中均居中上水平;60家经营状况基本正常的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6.7%;35家风险较大类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3.41%;而16家高风险类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43.9%。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相当差。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出于利润方面的考虑,所计提的拨备并不充分。这进一步加大了其经营上的风险。
第三,从资本实力来看,不同商业银行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目前的条件下,由于都未上市,城市商业银行补充核心资本金的渠道只有利润留存和增资扩股这两条。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同时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其资本实力有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已先后有6家银行引入了外资,在获得资本金补充的同时,也通过外资股东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治理结构(参见表2)。而对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由于经营业绩相对较差,单靠利润留存难以满足核心资本补充的需要,而同时,其相对糟糕的财务状况又难以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在附属资本补充方面,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一些资质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其经营状况良好,达到了发行次级债的各项要求,已经开始通过发行次级债来筹集附属资本,由此拓宽了资本金补充渠道。,上海银行率先以私募方式发行了30亿元次级债,南京市商业银行则于11月率先在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了8亿元次级债。不过,对于相当多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目前还难以达到监管要求,进而也就无法利用次级债发行来补充附属资本。

上述这些情况意味着,有相当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资本金补充的困境,可能难以在规定时限内达到监管要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资本金是银行用于对抗未知风险的重要手段,资本金补充渠道的匮乏以及其自身较为糟糕的资产质量,预示着这些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城市商业银行之间所存在的两极分化的现实,意味着其变革路径必然会体现出多样性。而且,由于出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考虑,监管当局在城市商业银行组建之时曾规定,地方财政对其持股比例在30%左右,单个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的2%,从而造成地方政府事实上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控制。这也意味着,由于地方政府的取向不同,也将会导致不同城市商业银行改革路径上的差异,这进一步增加了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路径的复杂性。

总的说来,对于那些资产规模较大,组织管理架构较为完善且在当地市场已经获得了较大市场份额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突破现有的市场准入约束,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市场地位,已经成为其相当迫切的选择。与全国性商业银行相比,目前监管部门对城市商业银行依然保留着一些市场准入的限制,不允许城市商业银行开展某些业务。这直接限制了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导致其资产结构相对单一,难以实现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的优化。

当然,就目前来看,对城市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市场准入限制,还是来自于对其经营地域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之初,其经营活动就被限制在所在城市。当然,从当时的经济金融环境和防范风险的角度考虑,单一城市制的经营模式是必要的。在成立城市商业银行之前,大多数中心城市都拥有数十家城市信用社,而其中大多数都经营不善,面临不良资产严重、管理混乱、风险失控等问题,处于破产边缘。可以说,城市商业银行是在一个烂摊子的基础上建成的,其成立初期的任务在于防范和化解风险,而非规模和地域扩张。不过,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之后,对那些经营状况良好,业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经营的地域限制的缺陷正在不断显现出来。

首先,具体到某个城市而言,其经济结构大多相对单一,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可能就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上。在经营地域受限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势必集中到这些产业上,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贷款组合由此面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一旦宏观经济出现波动,就可能遭受较大的损失。对于那些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来说,这种风险的集聚不仅意味着自身较大的损失,而且还有可能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产生冲击。

其次,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资金的跨地区流动日益频繁,客户对银行服务和产品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尤其是需要商业银行能够跨区域为其提供金融服务。而不论是资金的流入还是流出,都需要一个跨区域的服务通道。经营地域的限制,会直接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这些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往往也是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重点开拓的市场,因此,这些地区城市商业银行极其渴望突破既有的地域限制,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以获得与竞争对手相同的竞争条件。

由此看来,放开经营业务范围的限制,允许一些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新设分支机构或兼并收购来实现进行直接的跨区域经营,是监管当局一个必然的选择。不过,也应该看到的是,在增强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降低贷款组合系统风险的同时,直接的跨区经营也会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新的风险。新市场环境所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由于异地分支机构成立所导致的管理链条加长,都会给银行带来新的风险因素,绝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恐怕都难以达到要求。因此,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直接跨区经营的放开,不应该成为普遍的范式,而只能局限于少数资产规模较大,风险管理和抵抗能力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

而对于剩下的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直接的跨区域经营的条件依然还不成熟。因此,可以通过业务合作或合并的方式来实现间接的跨区域经营。应该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城市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比如,,深圳、南京、贵阳、大连、武汉、杭州城市商业银行发起构建了“六行战略合作体系”;,以大连市商业银行为联盟主席的东北地区14家城市商业银行共同组建了“东北城市商业银行合作联盟”;12月,在吸收合并安徽省内的芜湖、马鞍山、安庆、淮北、蚌埠5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徽商银行正式宣布成立。应该说,对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通过类似的业务合作和合并来提升自身实力,争取发展空间,将会成为一种主流的做法。

当然,城市商业银行中还存在部分经营绩效较差、资产质量糟糕的银行,对于这类银行而言,业务发展的前景相对黯淡,在今后一段时间,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化解不良资产或退出市场的问题。12月,兴业银行对佛山市商业银行进行了收购,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平稳退市的第一例。从国际经验来看,通过兼并收购来实现银行退市是一种常用的方式,以此来看,被其他银行兼并收购或有可能成为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选择。不过,正如我们在前面曾提到的,由于地方政府大都持有城市商业银行较多的股份,单个城市商业银行具体会采取哪一种发展路径,将会不可避免地掺杂进当地政府的意愿,而一个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方案,最后往往是银行、地方政府与监管部门讨价还价的结果。因此,我们还很难断言佛山市商业银行的案例是否会推广及其他经营不善的银行。

总而言之,与国有商业银行或股份制银行的变革路径不同,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所存在的两极分化,会导致城市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复杂性。针对某家银行的发展模式,未必可以轻易地复制和推广至其他的银行。因此,在其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完全统一的标准并不适用,必须坚持区别对待和具体分析的原则。


两极化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路径的区别性》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