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写作素材专辑(259)
、换票
两个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在候车室等车时,他们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有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要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互换了车票。
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饿着。不仅银行里的纯净水可以喝,而且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也可以赚钱。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去上海的人第二天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一年后,他竟然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靓丽,而招牌较黑。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办了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业务已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换过一次票。
、四十年破解的奥秘
美国女影星林达,在影坛上走红了29年,但有一件事又是美国人一致公认的,那就是林达的演技并不好。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喜欢她,只要有林达上演的影片,影院里就会爆满。林达到底好在哪里,大家很长时间都说不清也搞不懂。而美国另一位女演员温娜,受过高等教育,上过电影学院,演技是影视圈里公认的一流。但她无论怎么卖力,都比不上林达。40年来,人们都无法破译林达为什么那么受欢迎,而温娜为什么就不行。
后来一个心理小组终于得出结论,那就是人们并不是喜欢林达的演技,并不是因为喜欢她上演的那些角色。人们喜欢林达,是因为林达的自身、林达的本质。
美国是一个竞争激烈、工作紧张的国家,劳累的人们太希望看到喜庆、欢快、直爽、简单的性格了。在心理学上,只有这种性格的人,才能给更多的人带来释放,让人感到轻松和舒展。而林达正是这样一位性格演员。林达的受欢迎,是因为她的满脸灿烂和洋溢的热情,她言语简单,对生活充满了纯朴的希望。这一切都不是什么演技,也超出了所谓的“演技”范畴。
在一些发达国家,许多行业里的人之所以受人喜爱,并非全是因为工作能力,而是因为这类人的“欢喜”性格和“开朗”的笑容。人们常常需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健康的活力。
一个总有微笑,总以简单方式待人的人,真的是这么重要吗?在美国大规模的民众调查中证实,事实就是这样,人生来喜欢快乐,厌弃沮丧。快乐、喜兴、简单所组成的魔力,往往掌握着人们一生的命脉。
、因细腻而伟大
赫尔岑在回忆录中谈到,西伯利亚的一些地方,出于对流放者的关怀,形成了这样的风俗:他们夜间在窗台上放些面包、牛奶或清凉饮料“克瓦斯”,如果有流放者夜间逃走路过这里,饥寒交迫,又不敢敲门进屋,就可以随手取食,以渡难关。
前不久读张光宇《拉萨的月亮》,知道拉萨每年过年都有一项内容,那就是到街头布施穷人。穷人成排地站着,众多布施者拿着零钱一路分过去。书中“我”钱分得差不多了,就专挑看得顺眼的求乞者分,而那些看着不喜欢的人,就被跳过去了。这时,藏族大学生达娃把“我”拉到一边,告诫“我”不能这样有所遗漏,这样做会使那些落空的求乞者受到伤害。达娃认真地看着“我”,直到她确信“我”已明白了她的意思而又没有因此受到伤害,才放心地继续布施去了。
我对这段文字惊叹不已。我禁不住批曰:“细腻的心灵。心常常因细腻而伟大。”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很少读到这么好的文字,因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粗糙,我们的心灵当然也只会越来越粗糙,越来越自私和冷漠。
西伯利亚人民和拉萨人民都有这样伟大的善良。
为什么细腻本身就常常是伟大的,因为细腻体现了伟大的爱心和善良,体现了内在的良知和尊严。
一个人关心别人的处境和尊严,必是出于自己内在的尊严体验。所以,在一个彻底丧失了尊严的无赖群体之中,没有真正的良知和关怀而言。
、生命需要感动
黑格尔在《生命的哲学》里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个被执行死刑的青年在赴刑场时,围观人群中有一个老太太突然冒出一句:“看,他那金色的头发多么漂亮迷人!”那个即将告别人世的青年闻听此言,朝那老太太站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含着泪大声说:“如果周围多一些像您这样的人,我也许不会有今天。”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个年轻人,他对生活已完全丧失了信心,准备割腕自杀。临死前,他搜空所有的记忆想找一个能让自己活下来的理由,但他所能记起的都是些伤心事。绝望之时,他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件事:小学时的一次写生课上,他画了一棵树,绿色的枝干,绿色的树叶。老师从他身后走过,说了一句:“多么有创意啊!”正是这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让他又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假如一个人老是生活在别人的指责、轻视、鄙夷中,往往会自甘平庸,甚至心灵变态,仇视他人和社会。而一句饱含爱心的善意的激励,则可能引导他走向人生正途。
一句赞美的话也许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只可惜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过于吝啬,不肯轻易吐露自己的赞美之言,却容易在不经意间伤害别人。第一个年轻人之所以走到那一步,或许就在于此吧。如果大家都像那位老太太一样,多一份爱心,在别人沮丧失落之时,送一句鼓励或赞美的话,让他感到阳光的温暖,让他知道在茫茫人海中他不是孤独的,一直有人在关注着他,与他同行,悲剧可能就会避免。
记得狄更斯曾这样描述生命的意义,如果我能弥补一个破碎的心灵,我便不是徒然活着;如果我能减轻一个生命的痛苦、抚慰一处创伤,或是令一只离巢的小鸟回到巢里,我便不是徒然活着的。减轻别人的痛苦,分担他人的忧愁,让他或是她感动,我们便不是徒然地活着,生命的内容就不会苍白无色。正如汪国真诗中所提: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给予别人,感动别人也会感动自己。
、过去的火焰是什么
斑马生在非洲,是血液里带着太阳生下来的。
小斑马们跟着妈妈到沼泽去饮水,快快活活走成一道清风,身上的横纹闪着墨玉的光芒,从红树林中荡漾出来。这属于黎明的美景,进入了几只猛狮的镜头。嗜血的欲望立刻扬起狂飙,像东非大裂谷张开了嘴。
大斑马是善跑的健将,可以灵敏得像一滴滴水银,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真奇怪,它们竟像被同一条缰绳拴住,谁也不肯离群逃走,只是默默地神速地围成一个三层的圆环,把小马驹紧紧地围在里面。
簇拥着心爱,这才拼命地飞奔,仿佛也懂得只有心爱的活下去,自己的生存才有意义。可是这爱的圆阵有沉重的负担,小马驹的蹄儿还很娇嫩,在生死关头越跑越慢。而狮子的狂蹄飞砂走石,踩着魔幻的鼓点,呼唤着血的祭祀,代表着不可抗拒的毁灭突突突地追来了。唐菖蒲粉碎了,郁金香粉碎了,花儿是荒野的灯光,灯光熄灭,所有声音都隐匿起来,没有救援,世界躲得远远的。
危急之际,心灵总会开窗户,一只大斑马突然离开了群体。怎么啦?难道这种时候还能只顾自己逃生?它灵魂的潜流是在冲向哪个河湾呢?飞砂啊,闪开,它在冲向狮子,它已冲向狮子,它断然化作一座坠地的山峰横亘在敌人面前。它昂起头颅,抖开雄鬃,对着同伴发出一声“快跑!”好象它过去的全部生活都是为了这一声长鸣准备的。
鸣声,被嗜血者的獠牙割断了,割断的鸣声以云的形象在天边萦回,萦回成一只大眼睛,目送着心爱的逃亡者。当它看见那些带着亲缘的横纹像一道道波通过地平线,这只眼睛眯了起来,蓝天上留下一弓美丽的弧影。不知它是否也看见自己的躯体被一条条地撕碎;丝绒般的黑艳艳的横纹浴着血,散乱在高大的芳草里。
许久以后,得救的斑马们回到这里,沉郁地转来转去,它们来寻什么呢?连秃鹫的剩余都不见了,只有灰烬。但是,只有灰烬才明白,过去的火焰是什么。
、让每只蝴蝶都能飞
一个孩子把一只将要破蛹而出的蝴蝶拿了出来,而蝴蝶却因此再也不能飞翔,孩子的心中充满了内疚和深深的负罪感……
孩子因为爱那只蝴蝶,为使它免受挣扎的痛苦才剪开蛹壳,而正是这种爱,毁了一只本能振翅飞翔的蝴蝶!就像无翼鸟一样,因为人类盲目而不切实际的爱,使它失去了鸟儿本该引以自豪飞向天空的能力……
对于一些无意的过错,人们似乎都可以用“爱”来糊弄过去,人们可以说:“因为我爱它太深,所以……”难道所谓的爱,就是无缘由地带给别人以伤害?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幼虎被母虎撕咬着,赶进了森林。开始,它饿、它渴、它长啸,可是母虎头也不回地走了。后来,这只幼虎历经追捕,拼杀,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遍体鳞伤,终于,它威武起来,强大起来。它感谢母亲,感谢她目光远大的爱。
人类的爱往往太过于短浅,有时只着眼于眼前的一点一滴,而忽略了还有一生的路要走。相形之下,动物的爱就很长远。只有经历了风吹雨打的花才会开得更艳,只有经历了磨难的意志才会更加坚强。在这里,只想告诉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为了每只蝴蝶都能飞向蓝天,收住你们的爱——愿每只“蝴蝶”都能自由地飞翔……
、超越心中的冰点
美国一家铁路公司,有一位调车员叫尼克,他工作认真负责,不过有一个缺点,就是他对自己的人生很悲观,常以否定的眼光去看世界。有一天,同事们为了赶着去给老板过生日,都提早急急忙忙地走了。不巧的是,尼克不小心被关在了一辆冰柜车里,无法把门打开。于是他在冰柜里拼命地敲打着、叫喊着,可由于除他之外全公司的人都走完了,没有一个人来给他开门。尼克的手敲得红肿,喉咙喊得沙哑,也没有人理睬,最后他只得绝望地坐在地上喘息。他想,冰柜里的温度在零下20度以下,如果再不出去肯定会被冻死的。他愈想愈可怕,最后只好用发抖的手,找来纸和笔,写下了遗书。在遗书里,他写道:我知道在这么冷的冰柜里,我肯定会被冻死的,所以……当第二天公司职员打开冰柜时,发现了尼克的尸体。同事门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冰柜里的冷冻开关并没有启动,而这巨大的冰柜里也有足够的氧气,尼克竟然被冻死了!
其实尼克并非死于冰柜里的温度,尸检报告也显示没有被谋杀或急病猝死的可能,那么是什么原因呢?他是死于自己心中的冰点。因为他根本不敢相信这辆一向轻易不会停冻的冰柜车,这一天恰巧因要维修而未启动制冷系统。他的不敢相信使他连试一试的念头都没有产生,而坚信自己一定会被冻死。
、山谷中的谜底
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他的西坡长满雪松、柏、女真等树,而东坡只长雪松。这一景观是个谜,许多人不知所以,一直没有另人满意的结论。揭开这个谜底的是一对夫妇。
那是一个冬天,这对夫妇的婚姻正濒临破裂的边缘。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爱情,她们打算做一次浪漫旅行。他们来到山谷的时候,下起了大雪,就支起帐篷,望着漫天飞舞的大雪,顺着风向,总是东坡的雪比西坡的学来得大,来得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不过,当积雪到一定厚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丫上滑落。这样,反复积雪,反复滑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因为没有这些本领,好多树枝都被压断了。而西坡的那些树,因为由于雪少,总有些树挺了过来。所以西坡除了雪松,还有柏、女真等树。
帐篷中的妻子发现了这一秘密,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
丈夫点头称是。少顷,两人像是突然明白什么似的,相互吻拥在一起……
、一定要洗七遍
某大学教授讲wto条款,大家昏昏欲睡。为了赶跑瞌睡,教授使出了看家本领:给大家讲故事。
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课余为日本餐馆洗盘子以赚取学费。日本的餐饮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餐馆的盘子必须用水冲洗七遍。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计上心头,洗盘子时少洗一两遍。果然,劳动效益便大大提高,工钱自然也迅速增加。一起洗盘子的日本学生向他请教技巧。他毫不隐讳,说:“你看,洗了七遍的盘子和洗了五遍的盘子有什么区别?少洗一两次嘛。”日本学生诺诺,却与他渐渐疏远了。
餐馆老板偶尔抽查盘子的清洗情况。一次抽查中,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测出盘子的清洗程度不够,并责问我们这位留学生时,他振振有词:“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样保持盘子的清洁吗?”老板只是淡淡地说:“你是一个不诚实得失人,请你离开。”
为了生计,他又到其他餐馆应聘洗盘子,再也没有老板用他。他屡屡碰壁,不仅如此,他的房东要他退房,原因是他的名声对其他住户(多半是留学生)的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他就读的学校也找他谈话要他转学,因为怕他影响了学校的生源……万般无奈,他只好收拾行囊,搬到另一所城市,一切从头开始。
他痛心疾首地告诫同伴和将要去日本的留学生:“在日本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呀!”
“这就是wto规则!”教授严厉棒喝,我们不禁倏然动容,睡意全无。
有一名我们在德国的留学生,毕业时成绩优异,却在求职时处处碰壁,连一家很小的公司都拒绝他的求职请求。最后一家公司的德国老板给留学生看了一份记录,记录他在乘公共汽车曾经被抓住过3次逃票(德国逃票被抓住的几率是万分子三)。
、给自己一片悬崖
一位原籍上海的中国留学生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为了寻找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沿着环澳公路走了数日,替人放羊、割草、收庄稼、洗碗……只要给一口饭吃,他就会暂且停下疲惫的脚步。
一天,在唐人街一家餐馆打工的他,看见报纸上刊出了澳洲电讯公司的招聘启事。留学生担心自己英语不地道,专业不对口,他就选择了线路监控员的职位去应聘。过五关斩六将,眼看他就要得到那年薪三万五的职位了,不想招聘主管却出人意料地问他:“你有车吗?你会开车吗?我们这份工作时常外出,没有车寸步难行。”
澳大利亚公民普遍拥有私家车,无车者廖若星辰,可这位留学生初来乍到还属无车族。为了争取这个极具诱惑力的工作,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会!”
“4天后,开着你的车来上班。”主管说。
4天之内要买车、学车谈何容易,但为了生存,留学生豁出去了。他在华人朋友那里借了500澳元,从旧车市场买了一辆外表丑陋的“甲壳虫”。第一天他跟华人朋友学简单的驾驶技术;第二天在朋友屋后的那块大草坪上模拟练习;第三天歪歪斜斜地开着车上了公路;第四天他居然驾车去公司报了到。时至今日,他已是“澳洲电讯”的业务主管了。
这位留学生的专业水平如何我无从知道,但我确实佩服他的胆识。如果他当初畏首畏尾地不敢向自己挑战,决不会有今天的辉煌。那一刻,他毅然决然地斩断了自己的退路,让自己置身于命运的悬崖绝壁之上。正是面临这种后无退路的境地,人才会集中精力奋勇向前,从生活中争得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