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区的思考
构建和谐社区的思考
宿雪岗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在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提出了实现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9月召开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提出来。2月,党中央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并提出了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决定》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为扎实推进和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持。为了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集中精力抓好和谐社区这一项城市和谐建设的要务及基础工程,研究构建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途径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社区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方向首先,我们要澄清生活小区、居民委员会、社区三者的概念、联系和区别。居民生活小区是自然形成的有共同围栏、出入口和同一个小区名称的生活区域,它可以是一栋单体楼,也可能是一个大的生活区,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居民委员会,但不一定能构成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不是政府也不是政府的派出机构,但它上通政府下联居民,是政府联系群众和管理城市居民的桥梁和纽带,是城市街道办事处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环节。社区的概念目前尚未明确,但决不能误认为一个生活小区或一个居民委员会就构成一个社区。社区一词诞生于改革开放后,源于城市的加快发展和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它介于街道办事处与生活小区之间,它以居民生活小区为依托,以居民委员会为基本组织形式,是由一个或多个居民委员会、一个或多个居民生活小区组成的较大的城市生活单元。一个完整、规范的社区应当具备一定的生活规模,形成较为配套的服务设施群的生活区域。一般的讲,社区应当是城区内拥有一万多居民、十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活区域,一个完整的社区必须有商店、蔬菜市场、学校、医院、图书馆、饭店、影院、剧场、洗浴中心、体育健身场、物业维修网点等,它是具备了一定的人口、住宅、自然、服务资源的居民生活区,只有这样的生活区域才可称为社区。从社区建设的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社区建设的定位和方向不够准确,误以为居民委员会和居民生活小区就是社区,使社区建设的规模设定、地域选择、资源配置等与社区建设的需要发生较大矛盾,最终导致整个创建工作步入歧途,有些地方已陷入无从下手的地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社区的定位出现了偏差;二是社区建设并没有形成社会合力,政府支持的力度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都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社区建设不是哪级政府和哪个居委会自己的事情,而应当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政府的职责在于正确引导、政策支持、因势利导、牵头实施,社区有关服务体系和企业实体的责任在于把握时机、通力合作、出钱出力、共建共赢;三是社区建设的程度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出现社区的牌子乱挂,有其招牌没有实体,有的地方社区大小不一,有的规模很大辖区内有多个居委会和生活小区,而有的规模很小只有一个居委会或生活小区;存在问题较多的就是社区的硬件设施完备,还处于无序建设之中,没有经过很好的规划和设置,服务体系不利于居民生活需要,缺少很好的配套,尤其是居民就医、购物、儿童上学、集体活动设施不全,居民必须进入城区消费,居民没有一定的社区归属感,也没有社区就是家园的感觉;四是由于社区建设处于初级水平,从不组织居民参与文体活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居民文明学校,社区居民之间没有较多的机会接触交流,彼此之间互不相识,更谈不上和谐相处。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和谐社区建设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恐怕没有五年八年的时间是不行的。就城市社区的建设方向看,各地方都有不少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和鼓舞下,社区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社区建设步入全面深化发展的轨道。调查发现,社区建设的核心在于狠抓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党建工作,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标准上来把握社区建设的水平;社区建设的关键在于完善社区硬件设施,提高社区综合服务质量,围绕社区的商店、菜市场、学校、医院、图书馆等物业维修服务网络建设,改善服务环境,力争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务,从而提升社区居民的家园归属感;加速社区建设要从政府支持协调,相关机构、企业实体配合,使社会各项服务向社区延伸,使社区真正成为小而全的社会缩影,既有正规化的组织机构,又有自己管理服务的网络,还有号令社区居民的渠道和威信;总之,社区建设要充分发挥其上联街道办事处、下联居委会、服务社区居民为本、依靠管理社区经济实体、依靠社区居民共建参与、依靠社区居民拥戴信任,形同创建大企业小社会,走出一条新型的社区建设之路。二、和谐社区的科学内涵和谐社区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于和谐社区的内涵,目前尚无完整科学的定义。在此之前,福州市、大连市西岗区、青岛市、南京市玄武区相继对和谐社区的内涵进行过探索和理论描述,但都不够科学准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只对和谐社会作了如下描述: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在综合福州市、大连市、青岛市、南京市等地的理论描述,并结合十六大以来的一系列论述后,对和谐社区的理解在不断加深,通过深入城市街道和居民中间调研,对和谐社区的建设方向更加明确,如果要对和谐社区作一个比较全面、科学、准确的定义就是: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与和谐城市建设的缩影和基础工程,是构成和谐城市的基本要素和单元,是具备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生活、环境、安全、文化、服务、管理良好运行,居民幸福指数和期待指数达到满意程度的状态。之所以这样来定义和谐社区,主要有以下五个理由:一是和谐社区必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把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建设紧密相连,更能彰显和谐社区的地位作用;二是和谐社区建设本身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用三个和谐相处来定义恰如其分,它包括了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社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和谐社区本身又是引导性、可达到的指标任务,必须明确其程度,用满意指数来定义和谐程度再好不过了,把创建的评议权交给居民,由居民对和谐程度打分,体现了民生思想;四是和谐社区建设是一个形态,应当划分为层次等级,能够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形态最好,这样既方便政府考核测定,又符合事物由低级向高级递进的规律,还能够更大地调动参与者的创建热情。五是和谐社区建设归根结蒂取决于社区居民综合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没有适度的物质文化保障,没有社区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建设。 三、和谐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 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要加强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曾庆红同志根据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又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等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整体合力。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要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不仅说明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而且为我们构建和谐社区绘制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工作的切入点,尤其是作为基层党务工作者和十分关注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同志,深受鼓舞、干劲倍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到二二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