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苏州经验 促船营发展
学苏州经验促船营发展
——赴苏州学习考察体会
中共区委组织部长贾恒
10月9日至20日,我参加了全省市县党委组织部长赴苏沪培训班,充分领略了苏州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所见所闻,感慨万千。
苏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下辖5个县级市、7个区,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42.5%。总人口584万,其中市区人口209万。改革开放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苏州市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实现gdp总量3450亿元,比增长12.31%。全年实现财政收入585亿元,比增长14.27%。全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发展,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标准。5个县级市中有4个进入全国百强县前10名。培训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收获很大。下面从对苏州成功经验的理解和如何将这些经验用于指导我们的工作两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一、对苏州主要经验的理解
近年来,苏州创造了惊人的发展速度,以三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发展和变化,走出一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创新之路。苏州的基本经验很多,在学习考察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发展意识强。改革开放20多年来,苏州对经济发展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动摇过,从来没有偏离过,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执政兴市的第一要务,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上世纪80年代初,苏州不是经济特区,也不是沿海开放城市,但他们积极寻找机遇,出台优惠政策,创造了不是特区、胜似特区的投资环境,成为跨国公司和台商投资比较密集的地方。谈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苏州有一个最典型的事例给我的启发很大。1992年4月,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苏州市委明确提出苏州发展战略调整为大开放大开发战略,并且在市委文件上明确提出市县两级都要办开发区,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苏州有16个开发区,除苏州工业园区以外,其它开发区的批件都是在1992年就拿到手的,之后开始名正言顺地进行开发区建设,从而赢得了苏州多年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这种强烈的发展意识很值得我们学习。1994年,苏州市创办了中新联合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在我国开了国际合作兴办开发区的先河,创造了比经济特区建设层次更高、与国际合作更紧密的开发区模式。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苏州干部群众在推进发展上有着良好的精神状态,“谋发展、促发展、求发展、比发展”的氛围十分浓厚。
第二,招商引资精。我在学习考察中得知,苏州各级领导干部全年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抓招商、跑项目、下企业上。苏州把招商引资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领导身体力行,各部门协调配合,专业招商人员全力以赴,形成了上下结合、条块配合、举全市之力的招商引资工作格局。在办理审批手续时,不拖不推,能快则快,主动为外商提供良好服务,就连医院、学校也对外商发放绿卡,尽一切可能提供方便。他们还十分注重抓好专业招商队伍建设,招商机构都配备懂外语、懂经济、会谈判、会公关的专业人员,必要时还聘请科研专家参与招商活动。对招商人员明确任务,奖罚分明,比如苏州新区负责招商工作的人员,实行年薪制,重压力、重奖励,全市上下凝聚了一股招商引资的巨大热情和力量。苏州各地在招商引资方式上,一是精明;二是精细;三是精诚。已经从当初的招商引资向今天的招商选资转变。苏州的招商引资工作不单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各部门齐抓共管。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招商引资合力。
第三,人才机制活。苏州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管理与引进体系。一是注重加强对全市人才工作的调查研究和宏观指导,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人才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苏州重视加强对人才工作的考核和对人才工作的投入,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不断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二是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重点培养与吸纳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外向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建立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的人才选拔机制,形成民主、开放的人才工作机制。在拓宽识才选才渠道方面,他们加强与开发区、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的沟通,把高级技能人才和青年人才、妇女人才与农村实用人才纳入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努力将全社会更多的高层次人才纳入视野。三是完善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了人才成长环境。苏州加快了研究生城和国际教育园建设,实行开放、联合的办学机制,通过调整专业设置,采取招生和委培等形式,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他们依托开发区优势,强化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了畅通的创业融资、成果转化及交易渠道。在人才市场建设方面,苏州注重有形人才市场和无形人才市场的协调发展,疏通公有制组织与非公有制组织、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形成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
第四,服务环境优。苏州各地十分注重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努力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品牌。他们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搞行政服务一条龙,建立了一个行政服务中心,将40个职能部门的610个审批及服务事项在中心进行“一站式”办理。所有的企业要进来,只要在行政服务中心里边跑跑,所有的手续就都办妥了。在创设优良的服务环境上,他们提出对外商“不讲不能办,只讲怎么办、马上办”,并专门成立了“马上办办公室”,着力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品牌。苏州工业园区推出了“1对1”特色服务,投资者只要进管委会一个大门,只需在一个窗口,面对一个工作人员,就能办妥全部手续。在苏州,无论哪个部门,办什么事情,都有规范的程序要求。所需材料、标准、时限、谁负责以及负责人不在时谁接替等内容全部公布上墙,绝不允许外商白跑一趟的事情发生。
苏州强调招商引资过程就是一个全民动员的过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苏州工业园区举办的一次汽车博览会,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一个人一上午就与20多家参展企业签定合约,汽车展览涉及的场地征用、资金投入、收益分配等事情复杂而敏感,一个办公室副主任怎么决定得了?答案很简单,对于这些事情,园区都有明确规定,并早已公诸于众,可操作性也很强。这位副主任说,就是园区“一把手”去,也是这么做。苏州还注重为外商提供合格人才,在工业园区内的工作人员都是大专以上学历,80%以上达到英语六级水平,可直接用外语同外商对话。由于对投资环境、政策、人员素质有了较高的满意度和信誉度,外商们反过来不遗余力地向外推荐苏州,纷纷介绍自己的关联企业前来考察投资,取得了“以商引商”、“以外引外”的葡萄串效应。
二、借鉴苏州经验,做好组织工作,推动我区经济快速发展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在认真总结苏州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规律,深入领会苏州经验和做法的本质与内在精神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学到的理念、做法和经验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下面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就如何借鉴苏州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我区经济快速发展谈谈个人体会。
第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解放思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先进地区还是落后地区,都有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问题。要想实现快速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发展意识问题。我们要把苏州敢闯、敢试的思维观念学到手,就要勇于克服在快速发展问题上的思想桎梏,敢于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一是要不断强化率先意识。我们要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一个率先发展的强烈意识。实现率先发展,标杆一定要定高,如果定低了,经济发展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一个抢机遇、谋发展、争率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发展意识一定要完整地把握科学发展观,那就是在保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同时,还要坚持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只有完整地把握科学发展观,才能保持率先的态势。二是要不断强化机遇意识。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对有准备的头脑,机遇到来的时候就可能把它抓住;对没有准备的头脑,机遇就会和他擦肩而过。我们在干部群众当中,要强调善于捕捉机遇,敢于抓机遇。苏州在建设开发区方面,就是在1992年抢先抓住了机遇,做到先行一步,从而为苏州多年的经济发展赢得了主动权。三是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包括思想观念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工作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我感觉,应该在干部队伍中好好地提倡创新精神,选拔干部时要倾向于敢于创新的同志。创新需要“胆”和“识”两个方面,只有“胆”没有“识”可能就变成违法乱纪;只有“识”没有“胆”可能就会停滞不前。鼓励干部创新,首先一把手肩膀要硬、眼睛要明、心胸要宽,这样才能鼓励下属进行创新。
第二,要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管理经济工作的能力。要通过强化学习和培训,逐步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一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提高把握方向总揽全局的能力。“理论素养是领导素养的灵魂”,一个领导干部只有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方向上才能正确。历史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提高从政治上把握方向、总揽全局的能力,才能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才能突破难点,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是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规律,提高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能力。发展是第一要务,加快发展首要的是加快经济发展。各级领导干部不论是否直接从事经济工作,都应该认真学习经济理论,把握经济规律,提高运用经济理论指导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的能力。三是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