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正文

《品德与社会》学科真实走向生活的策略研究

工作体会范文 发布时间:2011/1/8

《品德与社会》学科真实走向生活的策略研究

提要:再没有一个教师会怀疑生活对品德教学的重要,但课堂教学却不能是简单的生活引入和交流。品德的存在总是隐匿的,在那些“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小学生面前总显得那么惨淡。我们期望构筑一种完整的策略,让课堂与生活对接,让生活在课堂中提炼其品德的内涵,增强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教育价值,促使学生感悟生活,提高修养,激发对生活的责任和热情。 关键词:生活 生活资源 道德修养 望穿秋水,新课程终于实施了! 多少品德教师带着几许的激情和憧憬,高举着生活化的旗帜置身教学,渴望用自己蓄积已久的新理念去小试牛刀,编织理想的梦。然而一年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走向生活的学习和实践中,虽然明显地感触到了那份新生的气象,但同时也采撷到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片段。 片段一:在组织《生活中的你我他》这一教学活动中 老师:“请大家来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职业。” 学生:“有医生、护士、理发师……”[本文转载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nayishi.com找文章,到那一世范文网] 老师:“对,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职业。” 学生:“还有做道士的……” 老师:“道士也是职业吗?那些是搞封建迷信的人。” (学生黯然)………… 片段二:在组织学习《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时,老师让大部分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特长之后,进行小结:“从大家的展示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来,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每个人都是有用之材。” 学生:“老师,同学他什么特长都没有,他都没东西可以展示呢?” 老师连忙示意:“不可以说这样不礼貌的话,他以后会有特长的。” ??…… 片段三:在学习《我国的行政区》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搜集了大量有关我们祖国行政区域的内容。 老师:“谁能说说你搜集到了什么,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我搜集到我们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那么大。” 老师:“对,我们拥有一个幅员辽阔的祖国。” 学生:“我们的祖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老师:“你真会查资料,了解了那么多知识。“ …… 面对此景,我们质疑: 1、遭遇了,我们还要避讳吗? “道士是职业吗?”“每个人真的都有那么明显的特长吗?”面对学生这些真实的生活感念、认识和疑问,教师是不是依然要避讳下去呢?这样做,是不是仍然在为“教科”而努力?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走向生活,要真实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需要,那么在遭遇活生生的生活问题后,我们就不可以隐讳其词,不可以让学生的疑团再留存下去,不可以让学生的认知在教师的简单判断下成为更大的疑团,累积着愈来愈迷惘。 2、知识化,这是生活全部吗? 搜集有关祖国行政区的资料,让学生在搜集中丰富知识,提高信息积累的能力,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了解祖国的区域众多,用搜集就可以达到目的吗?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34个一级行政区等等的知识和概念能代表学生对祖国的感受吗?认识祖国,其实他们就在南北温差上,从东西时差里,从寻常的生活里就已经感受到了。然而摒弃了学生固有的这些直接经验,而舍近取远,我们就不免要质疑:品德教学,还要苟且于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学生的生活存在吗? 直面问题,重新认识: 1、重读人文属性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社会化属性而设立的一门学科。这个学科不可忽略的是它的生活味和它的人文属性。虽然,在新的课程体系下,《品德与社会》融合了心理、地理、思想、品德等等许多领域的内容,呈现综合化的特色,但是品德学科不可变更的是它的感性色彩,必要克服单纯知识、理科化的倾向,把握品德的生活外延和情感内核。 2、感悟平民意识 “自我-家庭―学校-社区-祖国-世界”构成了品德学习的完整体例,这是基于儿童最普通的生活而进行的,涉及的是学生最平常的生活。新课程也正期望通过这样的改变让教学面向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通过感受、体验和对话学会生活,适应生活,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教学活动就不能再定位在优秀学生的身上,需要的是直面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现实,从平常的生活视角给学生切实可用的帮助和指导,提高生活能力。 3、立足真实体验 儿童社会化道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发现,只有扎根在儿童真实体验基础上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产生共鸣和冲突,激发思考和感悟。而一旦脱离现实的体验,那么生活的本色就会消弭殆尽,《品德与社会》也只能是重蹈覆辙,让学生在虚拟的世界里做着毫无意义的理想之梦。 跌宕沉浮,完善策略: 源于对品德生活化回归的无限期望,基于对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不断实践、反思和调整,通过一年,在沉浮跌宕中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策略。 一、闻香识茶,寻找生活的对接点 新课程下的品德教材突破原先教材的严格体系,它只设定教学主题,并不提供确定的教学内容。因而给品德教师们带来了广阔的自主空间,也使课堂教学拥有了更大的机动性,学生生活与课堂教学的对接也因此成为可能。 1、 找自己的“影子”。 我们相信品德来源于生活,也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小学生虽然初入人伦,涉世未深,但几年的生活体历,耳染目濡,就算再平凡也会有认知积累。品德与社会要从社会生活中寻求载体,最有价值的就是学生曾经经历的真实生活,因此,需要让学生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与教学要求的品德内容互相链接起来。 比如“竞争与合作”,从日常的相互游戏,到学校的学习生活,到处充满着竞争,到处反映着合作,每个学生都曾经在这具体的生活中品尝了失败与成功,经历了快乐和悲哀。说竞争也好,说合作也好,教师都要求学生从自己真实经历的生活中去寻找曾经,寻找过去留下的那份印记,去品茗,去感悟,去发现。 再如有关社区、家乡的主题,学校、家庭的主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接触着,熟知着的生活,而每个学生的由于生活环境和经历的不同,又表现出个性的色彩。把教学与这些学生现实存在的生活内容对接起来,寻找在这些环境中生活、学习的经历,重温所留下的那份酸甜苦辣。只有那样,品德教学才走进学生的生活,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那么教学活动也就不会再成为空对空的场景虚拟,真正体现出教育的生活需要。 2、寻生活的“就近”。 品德是生活现象的综合,是生活规律的体现。新课程下的品德教学主题在生活中建构,就一定能从生活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内容。就让教学投入到生活当中,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世界中寻找品德的痕迹,套取最接近的生活信息。 例如在《做学习的有心人》这一课的学习中,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去寻找学习成功的例子,探询学习的道理。学生从自己班里的同学,自己的朋友、邻居和亲戚当中去观察、去发现,他不仅能对号那些学习成功的人,同时也能他们学习的过程当中感悟学习成功的道理。 再如对《我们这样生活》的学习,这不是学生自我个体能经历得充分的,也不是凭他的经验可以诠释的,这需要学生走进现实去了解这个缤纷的世界,去感受它多彩的生活。从人们衣、食、住、行的观察中,从人们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追求中,感受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感受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3、掀情感的“波澜”。 情感是固有的,也是可以催化的。小学生幼小的生命却包容着无限的情感,他们不屑小,也不专一,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改变情感的方式和内容。没有情感的品德教学是苍白的,不关注人情感受的品德教育也是无聊的,用生活掀起学生的情感,用点拨开启情感的智慧之光就是我们品德教师不可不为的教学准则。 例如《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的学习中,课前就让学生去寻找在自己成长的每一阶段中,父母曾经的付出,曾经的所为。在与父母的对话和了解中,感受着父母的付出和牺牲,重温着家人温情的关爱,他们的情感自然生而涌之,再掀波澜。 要实现用这样的方式与生活对接,实现让生活走入品德课堂,我们的策略是: 曲径通幽 要寻找生活的曾经,要发现现实的存在,并不是一个笼统可为的事情。小学生“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心里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直接发现问题的中心。对他们的观察和搜集的指导,需要落实到很小的范畴,重在找到印记,找到生活的切入点。以获得切实可用的信息和资料。 例如在学习《问号之歌》之前,请学生寻找古人勤学的故事时,就要求学生不仅有古人如何勤奋的了解,还必要让学生同时获取有关人物学习和工作的相关图片和创作成绩,以细化学习内容。再如《家人关怀我成长》则让学生通过寻找记录自己成长经历的印记,比如自己生命各阶段的照片,家人留给自己的礼物等等,通过这些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感受家人留给自己的关怀和爱护。 焦点访谈 学生的经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有许多又不是他们用眼睛可以发现和获得的,需要他们通过采访和对话,去探明生活的原委,了解详实的内容。但学生的信息专注程度决定了他们只会处理浅白的问题,他们的出发点常常只是为知道“是什么”或“怎么样”。然而细化的问题,“焦点访谈”式的内容构建足以使学生的了解过程成为一次有意义的生活感受和教育过程。 比如要了解爷爷奶奶小时候的学习情况,学生的问题是:“爷爷奶奶,你们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然而,这样的问题构建首先并不能使老人们明白问题的中心,而老人们给予孩子的信息也并不完全能构成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发现和感悟。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采访时,必要确立“焦点”,用焦点来引导问题。因此建立这样的采访记录:采访的问题

爷爷奶奶学习的情况

爷爷奶奶说明的原因

他们读过几年的书

在怎样的学校读书

他们用怎样的文具

他们看自己的学习

他们对我们的希望

通过这样的焦点引领,激起老人对过去生活的无限回味和感慨,在不自觉的讲述中引发对比,引发对孩子的主动教育和影响。而小学生也就在对老人过去学生生活的了解和交流中得到教育和启发,获取知识和情感上的共同反映。这才能真正实现与生活对接,实现在自我的生活中获得学习。 小马过河 对生活,学生能知道多少;对品德,学生又能感悟多少。对小学生而言,未知的世界
《品德与社会》学科真实走向生活的策略研究》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