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协调民族关系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迪民宗发[]2号《关于开展民族团结稳定工作专项调研的通知》精神,按照有关要求,县民委于2月19日至29日在县镇开展了关于**居民在协调民族关系方面的社会调研,此次调研以深入实地、走访群众等方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镇回民基本情况
镇地处青藏高原南缘
横断山脉腹地的高山峡谷区。东南部与本县羊拉乡、奔子栏镇相邻,西部接云岭乡、西北连佛山乡、西藏自治区芒康县,东西靠云岭山脉,是一个典型的雪山峡谷镇。镇辖墩合和阿墩子两个社区,巨水、阿东两个村委会,37个村民(居民)小组,67个自然村。总人口为7886人,镇的**都居住在阿墩子社区,共36户,173人。长期以来,镇的**居民虽然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信仰,他们与当地的藏族群众和谐相处,已经形成了一种团结、和睦、互助的民族关系。
二、镇信仰***教的**居民历史渊源
在走访当地**居民的过程中,据介绍,县镇附近,于清朝雍正年间,发现铜矿及银矿。山西、陕西、云南大理等地的人,前来采矿冶炼。后来,矿洞倒塌,死伤多人,这些采矿人大部分为信仰***教的**,有些人就在镇定居下来,***教就在这时传入。镇的**主要有马姓、海姓、杨姓、蒋姓。每年阴历正月,镇的**同胞,都要到镇北部的马鹿场银矿遗址,进行祭吊。由此可以看出,的***教,是从汉地传入的。县镇有一座**寺,是迪庆州最古老的一所***教活动场所。据说,在清朝雍正年间,定居镇的回民,在古城址(铺子农)有一处***教活动场所,后被山洪冲毁。现存**寺,始建于清雍正末年至乾隆初年。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回民起义失败后,回民铁朝贵等人,于咸丰十年(1860年)呈**寺楼房三间给地方头人,以示归顺,经镇回民历次维修扩建,至民国年间,**寺有木结构楼房一院,内有经堂、阿訇居室及活动室。寺内有雕梁画栋,是县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民国末年多次被占用、毁坏。至“文革”期间,遭到彻底毁坏。1987年,经迪庆州人民政府批准,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进行维修,并退还信教群众。
三、镇回民的风俗习惯
县镇**的迁入,使他们融入到了当地主体民族藏族的生活中,生产、服饰及语言均与藏族相同。虽然如此,但他们至今保留着不食猪肉、讲究清洁、丧事不铺张的传统习俗。当地的**群众虽然与藏族在生产、服饰及语言上相同,但丧事与其它民族有不同之处,土葬时,棺材在尸首入土前安装,用白布裹尸平放于细土上,周围用木材搭成棺材,垒石成墓。
四、镇**居民的**活动
信仰***教的**群众,日常**活动都在镇的**寺进行。**寺的**活动,民国时期有住寺“阿訇”,负责寺内的教务,并教授***教经典及阿拉伯文。1987年,恢复**活动以后,每年开展三次**活动。按照***教历,每年的阴历正月前后,举办“开斋节”;阴历五月前后为“古尔邦节”;阴历七月前后为“圣诞节”。的***教信徒由于长期和藏族人民和睦相处,所以也尊重藏传佛教,也参加藏传佛教的一些**活动。
总之,县镇的**居民,从迁入到以来,世代与的藏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民和睦相处,他们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民族团结、**有序、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