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思想学习 > 正文

县新农村建设目标战略的构想

思想学习范文 发布时间:2010/12/27

县新农村建设目标战略的构想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议》响亮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并用20个字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崭新的内涵。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的一个突出的重点和亮点,体现了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农村面貌将迎来新的重大变化。我县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十一五”是全面建设生态水电大县的关键时期,实施潘口水电站等库区农村移民搬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必须进一步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因地制宜的制定战略对策和措施,[本文转载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wenmi.cn]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一、战略体系
(一)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子、少取、放活”方针,以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为目标,以“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总抓手,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新的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逐步把我县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加强领导,转变职能,切实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
2、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深入调查研究,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因组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区别不同情况,科学编制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4、循序渐进,务求实效。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不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硬推。
5、以工补农,资金支持。从“十一五”开始,要逐步建立起工业向农业渗透,农业向工业延伸的长效机制,形成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新农村建设规划起点高,要求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住宅设计户型适宜、结构合理、立面完美。而要做到这一切,除了要求村级经济实力雄厚,农民富裕作为实施基础外,政府要通过政策的推动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财政应安排适当补助资金,以帮助、吸引农民进新农村建房,保障新农村建设逐步推开。
(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很广,主要任务为: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规划建设新村镇、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农村新风貌。实现农村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田标准化、农民知识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特色村镇、培育中心村镇、减少贫困及自然村。狠抓规划龙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本文转载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wenmi.cn]以及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村民自治。最根本的一条是真正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
(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体系
鉴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内容,为了准确反映全县新农村建设水平,我们将竹山县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确定为六大类,二十个指标。

二、战略重点

十一五”时期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把握国家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中部崛起三大战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襄天高速公路两大重点工程建设,堵河潘口、龙背湾、小漩三大电站开发的新机遇,以6.62万人库区移民和生态移民建设为契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创新“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突出战略重点,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贯彻“重中之重”战略思想,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为根本,以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基础,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以调整结构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合理利用山水资源,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我县是亚热带农业宝地,土地农业适宜性广。要在稳定粮油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围绕构建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八大林、畜、旅游产业产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建设50万亩以肚倍为主的木本药材基地。突出主导品种,推行林药套种和gap栽培,主攻“三高”栽培,推行姜粮套种,适度发展黄姜生产,使黄姜总面积保持在8万亩左右。二是建设50万亩笋竹两用林基地。三是高标准建设20万亩生态有机茶基地,把竹山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四是建设20万亩以板栗、核桃、冬枣为主的干鲜果林基地。五是培育和改造50万亩以耳林、杉木为主的速生丰产经济林。六是突破性发展烟叶生产,实施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全县优质烟叶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5万亩。七是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市场为导向,走市场引导生产的新路子,实施郧巴优质肉牛基地、竹山大鸡基地、优质肉猪基地项目,努力将优质牲猪、郧巴黄牛、马头山羊和竹山大鸡培育成我县畜牧业的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八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建设和开发一批森林旅游资源项目。
(二)利用农村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工业”。
根据本县经济技术条件和市场基础,今后一个时期应把资源、产品、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发展以方便营养、安全卫生和天然保健为主的乡村企业,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注重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和绿色保健食品。在大力发展高香型绿茶加工业的同时,依托我县小杂粮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小杂粮加工业,开发具有保健、药膳功能的小杂粮面条系列产品,;依托笋竹、薇菜、蕨菜、香菇等优势山野菜资源,实施武当山野菜加工项目;依托油菜资源优势,积极开发食用植物油系列产品。依托黄姜资源,继续推进黄姜系列产品开发。依托页岩、煤渣、石灰矿等资源,积极开发水泥、页岩砖、煤渣砖、水泥砖及其它轻质新型建筑材料。
(三)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大力推进山川秀美工程。
对全县已规划的流域,抓好综合整治,中高山区主要抓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浅山丘陵区主抓退耕还林、水土保持、荒山造林、水利设施建设;平川地区主抓农田林网、道路沿线植树及河道护岸林带建设。在农村广泛推行生态家园建设,实行“种植业—沼气—畜牧”三位一体和“种好一片林、挖上一口塘、养上一栏畜、治好一座山”的林业小庄园模式;推广太阳能、太阳灶和沼气入户,逐步实现以气代柴、以电代柴,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以潘口水能开发为契机,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以潘口、龙背湾等水电站建设为契机,全力组织完成3.5万库区移民和3.12万生态移民安置工作。坚持走“以人为本、以土为本、为农为主、产业支撑”的路子,把移民安置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捆绑使用移民专项资金和各项政策性资金,重点倾斜,集中扶持,培植稳定可靠的致富产业和项目,改善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移民迁得出、安得下、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五)着眼于改善村镇容貌,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统筹乡村的要求,加大“六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一是建设新房舍,按照“节约性社会”的要求,体现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二是新设施,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硬重件,要不断完基础设施,重点加强交通、水利、电网及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内畅外联、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比较完备的水利设施和安全饮水体系,安全统一的城乡电网和方便快捷的通信网络。三是新环境,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体现新时代特征,按照卫生标准建设生活垃圾区、污水沟、侧所、畜禽住所。四是新农民,重点在农村教育、农民培训(加强劳动技校、农机技术培训中心、职教中心)建设上下重投入,培养“四有农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五是新风尚,就是加强文化等设施建设,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阵地,体现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六是新保障,就是加强农村卫生、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
(六)培植农村经济示范户,大力发展打工经济。
通过推进改革创新、强化领导责任、完善联动机制、落实优惠政策、加强宣传引导,着力培植农村经济示范户,每年新增农村各类经济示范户1000户,到2010年全县年家庭人均纯收入7000元以上的农村经济示范户发展到1万户。整合政策和教育资源,组织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民跨地区就业综合服务工程,建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外出务工信息和维权服务,每年新增外出务工人数6000人。
(七)利用区域优势,大力开发区域经济。
按照“因地制宜,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农业区域开发,发挥区域间比较优势,协调各经济区的分工,培植县城、宝丰、官

县新农村建设目标战略的构想》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