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广电局干部人事改革工作报告
今年3月,市委对市广播电视局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聊城市广播电视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弹指一挥间,不过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市广播电视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外宣、内宣全面开花,广告收入大幅攀升,节目的策划制作日益精良,无论是从系统的运营管理,还是节目栏目的生产制作,在省级以上评优活动中的名次和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全局上下人心思上、人心思干、上下同欲、共谋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良好局面。这一切源于市广电局推行的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分配制度、节目生产、财务管理、技术管理等一系列改革同步启动的内部运行机制的全面改革。
市广播电视局下属聊城电视台、聊城人民广播电台、聊城广播电视报社、聊城有线电视台、聊城传输中心、聊城市广播电视局服务部、市广电局机关生活服务中心、聊城转播台、莘县转播台等单位,实行的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大都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弊端逐步暴露出来。一是管理体制不适应: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局台合一,存在“散”、“滥”的问题,单位条块分割,规模较小,实力不强,缺乏合理的分工合作,内部无序竞争过度,宏观调控作用明显弱化,整体效益相对下降;二是管理机制不灵活:干部能上不能下,人员能进不能出,职称评聘终身制,干好干坏一个样,责、权、利无法有效统一,不能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分配制度上存在平均主义:长久以来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制度使得人才的潜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只奖不罚,人员的工作热情无法完全调动。另外,还存在着机关办社会的情况,后勤服务由局统管,没有走向市场,造成了人员臃肿,效益低下。种种情况,使得广电系统人心失落、士气低迷,表现在宣传工作还不十分主动,表面的、被动的东西多,险情不断;经营管理十分薄弱,有些制度还未建立起来,管理十分落后;外债负担很重,欠帐较多,缺少危机感和紧迫感;队伍素质还不是很高,专业人才少,高档次的人才少,整体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观念落后,思路狭窄,解决问题的办法少等。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不是迎头赶上,就是被无情地淘汰出局,等待和观望无异于慢性自杀,先进地区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广电事业的跨越发展必须依靠改革,建立符合****工作特点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自强自立的广播电视新体制,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将精神产品的生产同物质产品的生产一样,推入市场,参加竞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负盈亏,按照市场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和管理;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追求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此,市广电局新领导班子决定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深化广电改革,促进广电事业超常规跨越发展。
市广播电视系统的改革实践
市广电局领导认为:要走好广电产业化的路子,全面推进广电事业的大发展,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中央四部委文件精神和市委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运转机制和完善的约束激励机制。
一、新管理体制,形成了局台网合一的监管运行体系。
1、部门实行“中心制”,整合成立了行政管理中心、人事教育中心、目标管理中心、财务结算中心、新闻中心、广告中心、广播中心、技术中心、文艺中心等,各中心业务由中心主任负责,一统到底,责权一致,实现工作的“扁平化”,减少了中间层次,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政、管理不善等弊端,使工作更加公开、透明、监督有效。
2、对聊城市广电信息网络公司进行了整合,进一步完善了公司机制。找出问题症结,抓住主要矛盾,成立了城区网络公司、农村网络公司和开发区大楼基建工作组,明确了分工,确定了方向,网络公司各项工作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如今,城网、农网公司集中精力,开拓市场,经济效益与日俱增;大楼基建工作组确立了开发区3.6万平方米大楼的经营方向——“聊城国际会议中心”,这将成为我市最高标准的商务会所。
3、在后勤改革方面,把原职工餐厅、荧光苑酒店和机关幼儿园推向社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对办公、生活区的物业管理实行内部市场化运作。这种改革,形成了对比和竞争,改变了过去只投入不产出的局面,不仅节省了资金,提高了服务水平,让职工得到了实惠,而且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给分流职工创造了上岗机会。
二、积极稳妥地进行用人机制上的改革。
1、实行岗位人员定编,清理压缩冗员。
首先对局属单位人员状况进行调研,充分挖掘人力资源,发挥编制作用,实行定编、定岗、定员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以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为前提,核定岗位,做到因事设人,以岗定编,合理配置各部门定员人数。对各专业技术部门的工作任务量,依据广电总局的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采取指标分解,具体量化的方式进行核定;对行政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量则按实际工作岗位及任务量予以核定;对辅助勤杂岗位的临时工严格控制,迅速清退一部分冗员,建立一支精干的队伍。
2、推行了频道总监制和栏目制片人制度。对电视台、广播电台各频道重新定位、对各栏目进行改版,让栏目“立”起来,让专业频道、栏目“活”起来,提高频道、栏目的质量,在合理竞争中发挥和调动积极性。目前包括广播电台“交通频道”以及整合之后开播的“水城频道”、“农村频道”、“互动频道”等10套广播电视频道均已确定了频道总监,并签定了协议,运转良好。自发集资成立的电台“交通频道”和电视“水城频道”成为聊城人民收听收视的新热点。同时,《天天无限情》、《聊城纵横》、《开心》、《荧屏导视》等栏目都已经按照制片人的体制进行运作。
3、推行聘用合同制,合理分流安置人员。
为了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电视报社、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建立起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配套措施完善的人事管理体制,市广电局在事业单位推行了人事代理制度,在企业单位实行了劳动合同聘用制度。局领导班子确定用工计划后,由人事教育部门和用工单位向社会公开招聘,双向选择,择优聘用,竞争上岗。员工一经应聘上岗,即与聘用部门签订《岗位责任书》,建立劳动合同关系。受聘人员享有的责、权、利完全平等,职务、职称、工资、奖金、福利、医疗等待遇都一致,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灵活地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为使工作业绩与分配挂钩,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使职工的收入符合其劳动创造的价值和贡献,在分配制度上,局里尝试并采取了多种方式。
为了激活用人机制,收入的分配向一线倾斜,向困难大、工种险的岗位倾斜、向优秀人员倾斜。由目标管理中心与各中心、频道签定了目标考核责任书,完成任务的部门到年终可按较高比例提成奖励给部门和个人;
二是制订岗位职务津贴制,把责权利结合起来,职工根据所担任职务的高低,承担责任风险系数,所付出劳动的多少,贡献的大小获取相对应的岗位报酬,适当拉开收入档次,打破平均主义,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
三是在企业部门按照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要求,重新设定岗位工资,由职工根据个人能力申报工作岗位,部门评估确定,每月按完成任务情况兑现报酬,较彻底地体现了工效挂钩,按劳取酬。
改革取得的成效
不断革除陈旧的体制机制,开发了广播电视自身发展的潜力,一系列改革的成果逐步显现出来。新闻中心的编辑、记者的工作积极性十分高涨,新闻稿件质量、数量大大提高,,新闻中心在中央台、山东台、《山东新闻联播》的发稿数量创历史新高。《聊城新闻》栏目也一扫呆板的形象,内容变得鲜活耐看,先后开辟了《“三个代表”在聊城》等专栏,以全新的视角,灵活的表现手法报道了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市委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全市各行各业取得的新成就,涌现出的新典型;《放眼苏浙看发展》、《跳出聊城看水城》、《经营城市启示录》、《随想录》、《京九行》等系列报道和随笔,生动形象,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好评如潮。新开辟了新闻杂志性节目《聊城纵横》,节目由《声音》、《水城故事》、《水城连线》、《视点》、《警方报道》、《城市》六个板块构成,每个板块即独立成章,整体又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市广电局不仅组织打好了新闻宣传会议,而且迅速创制了一台《情满水城——抗击“非典”专场晚会》,在省、市台相继播出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局长李印中被荣记“全省抗击非典性肺炎工作”二等功,市广播电视局荣立“全市抗击非典性肺炎工作”二等功;配合市委、市政府打出的“旅游牌”,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借用了
南方地区传统的对歌形式,精心策划了“水城之夏”大型对歌会;在和中国江北水城旅游节和省大运会的宣传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舆论主导作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聊城人民广播电台现有人民台、经济台两套节目,根据市场需求,又新上了广播电台交通台,电台新闻部的外宣用稿也大幅提升,是历史上发稿最多的一年;聊城电视台原有三套电视节目,两套电话点播节目,在实行频道总监制的基础上,对两套点播节目进行整合,保留其中一套,新开办了《水城频道》和《农村频道》,进一步丰富了电视荧屏;组织策划了第一次庆祝记者节的《记者欢歌》联欢会,并以全国金奖民乐为主线,内外结合、土洋结合,办成了富有特色的地方台春节晚会,荣获全省一等奖;聊城电视台的形象宣传片和导视节目分别荣获全省二、三等奖,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先进的物业管理模式,使我局获得了省级“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并在“全省安全防范工作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聊城广播电视报作为广电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生机勃勃,由原来的16个版面扩大到目前的32个版面,今年有望达到60个版面。按照统一规划,加强了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建设和技术开发工作,成立了农网公司和城网公司,加强了农网入户工作,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广电产业市场运营逐步规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日俱增。市委书记郭昭信、市长张秋波、省广播电视局局长刘长允等领导对聊城广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