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正文

努力建设和谐沈阳

工作体会范文 发布时间:2013/3/12

努力建设和谐沈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扎实推进。我们在深刻领会中央精神的基础上,从沈阳基本市情出发,提出了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城市、法治诚信城市、先进文化城市、模范生态城市“四位一体”的和谐沈阳的目标。这不仅是实现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建设和谐沈阳的重要标志。
建设和谐沈阳的具体目标,就是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加快把沈阳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城市、法治诚信城市、先进文化城市和模范生态城市。建设“四位一体”的和谐沈阳,体现了沈阳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全新变化,意味着我们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于通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进步,从整体上提高城市社会发展的文明水平;意味着我们更加注重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着力于通过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建设新型工业城市,就是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广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切实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县域经济和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新型工业城市的主要特征为:一是工业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二是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得到切实改变,四是经济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建设法治诚信城市,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支持人大、政协认真履行职能,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党内民主,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法治诚信城市的主要特征为:一是民主制度健全,二是法制环境良好,三是信用体系完善,四是社会安定有序。
建设先进文化城市,就是要坚持“四个尊重”的方针,广泛开展创业创新精神教育,努力在全市形成学习理论、学习文化、学习科技、学习管理的浓厚氛围,激励人们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实践中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旺盛的创造活力。先进文化城市的主要特征为:一是创业精神得到弘扬,创造活力得到激发;二是社会风气良好、市民素质优良;三是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四是文化设施完善,服务能力增强。
建设模范生态城市,就是要按照开发与节约并重、利用与保护结合的要求,坚持把节约放在首位,综合开发利用资源,限制高能耗行业的发展,提高资源产出率,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模范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为:一是空气质量清新,二是生态建设一流,三是人居环境优良,四是基础设施完善。
建设“四位一体”的和谐沈阳,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既着眼长远,统筹全局,又立足当前,抓住重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在加快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进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当前,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和谐沈阳创造良好条件。解决老工业基地振兴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推进和谐沈阳建设,根本上要靠发展。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真正建立起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紧紧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积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抓紧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以沈阳装备来支撑“中国制造”,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步伐,切实完善和落实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和带动国有经济的调整改造。在发展中,尤其要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建立统一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及教育制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环境、社会各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市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强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全面做好保持社会稳定工作,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建设相协调,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二,坚持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为建设和谐沈阳提供内在动力。建设和谐沈阳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协调各方利益,整合社会资源,调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一要建立充满活力的动力机制。全面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坚决破除制约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体制障碍,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和体制环境,进一步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二要建立社会公平的利益协调机制。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充分考虑和兼顾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健全推进公众利益诉求的民主化、科学化的各项制度,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快建立绝大多数群众能够得到较大实惠的分配机制和利益格局,积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多层次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三要建立维护稳定的保障机制。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完善**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四要建立社会监督与制约机制。坚持以公共权力为监督制约的重点,充分发挥各种监督力量的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方式,努力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及各类社会事务信息的公开,增强各种权力运行的透明度,防止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侵犯,防止社会腐败。
第三,坚持以建设和谐社区为切入点,扎扎实实地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为建设和谐沈阳奠定坚实基础。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只要基层和谐了,社会和谐就具备了重要的前提,城市和谐就有了可靠的基础。因此,必须从基层抓起,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机关、和谐村屯、和谐企业、和谐学校等基层和谐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整体合力。推进基层和谐,核心又在社区。当前,在整体推进和谐沈阳建设的同时,要以社区为切入点,加快建设和谐社区的步伐,从建设和谐社区中积累建设和谐沈阳的经验。要加强居民自治建设,认真抓好宣传教育和制度落实,引导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提高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水平。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强化服务职能,改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努力为社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排忧解难,切实提高社区群众生活质量。加强管理机制建设,积极建立协调顺畅和办事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共建共享和共用共赢的资源整合机制、反应灵敏和处置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真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内部,以有效的综合治理确保社区的安全和稳定。加强社区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美化社区,以优美的环境促进居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陶冶居民情操。丰富社区文化活动,以先进的文化凝聚人心,提升居民的思想境界,形成政能人和、团结向上的良好局面。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努力把各方面力量凝聚在党组织周围,进一步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驻社区单位积极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从而,把社区真正建设成为“安宁稳定、环境优美、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管理有序”的和谐社区。
第四,坚持以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为重点,大力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和谐沈阳提供坚强保证。我们必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建设和谐沈阳各项工作的领导,努力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要经常分析社会建设状况,及时了解和谐沈阳建设相关工作的情况,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发问题,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沈阳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从全市大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制定和完善适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在建设和谐沈阳的具体实践中,要不断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大力营造鼓励创造、尊重创造、保护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支持人们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蓬勃的创造活力;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重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切实从法律上、制度上、
努力建设和谐沈阳》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