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论文
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与提高工商行政能力
【摘要】行政执法责任制是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活动的一项长期性的机制性和制度性保障。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是对在各级行政机关建立和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作出战略部署,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措施。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依法治国进程的迈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是积极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对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执法运行机制,防止监管职能的缺失和滥用,保证依法行政,真正为经济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建立科学系统的执法评议考核机制入手,在深入调查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体制和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和解决工商部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存在的行政执法体制、信息化建设和执法评议考核机制等实际问题,促进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活动,为提高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深化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行政执法责任制工商行政能力工商行政执法体制
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是对在各级行政机关建立和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作出战略部署,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措施。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依法治国进程的迈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是深化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对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执法体制,防止监管职能的缺失和滥用,保证依法行政,真正为经济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商行政执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我国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自省级以下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和系统内的机构改革以来,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行政执法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
(一)、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随着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逐步推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市场巡查制、执法公示制、首办责任制、片区责任制、经济户口管理等执法制度,行政执法行为不断得到规范,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有了较大提高,工商行政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执法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迈进。在对市场交易和竞争行为的行政执法中有了新的起色,1至11月,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175.42万件,总案值283.46亿元,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案件799件,有效地保护了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效地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发挥强有力的规范效应。
(二)创新监管方式,加快信息化建设。吴仪副总理强调提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抓信息化建设,创新监管方式……”。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行动,不断改革创新,依托网络信息科技技术,围绕改进监管执法手段,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深化监管执法改革,初步实现了系统信息共享。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实现了网络联通,大部分省级工商局完成了企业数据的人库、分类工作,建立了拥有500多万家企业的信用信息“金信工程”数据库企业信息数据系统、12315信息系统、政务信息系统和案件管理系统。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信息网络的初步形成,为提高行政执法快速反应能力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在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提高工商行政管理能力方面成效明显。
(三)逐步完善的行政执法的监督与制约机制。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建立和健全行政执法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制订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评议考核制和效能监察制度等,以促进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法、文明执法、公开执法,增加行政执法的透明度。玉环县工商局修编的《防腐保廉体系》,共收录各项监督与制约机制制度35项,形成了“明责任、可操作、能追究、重实效”的评价考核机制,有效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随着行政执法责任制在各地工商部门的逐步推行,执法行为不断得到规范,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有了较大提高,工商行政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执法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迈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但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形势下,当前工商行政管理所处的地位与其应该发挥的职能作用是不相称的,工商行政能力的提升与市场化速度还不能相适应,工商行政执法体制存在的缺陷障碍了工商行政管理能力的提升,使得工商行政管理不能充分发挥国家赋予的宏观调控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行政执法体制问题及分析
(一)、机构设置不合理。分解行政执法部门内部不同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的职权要科学合理,既要避免平行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的职权交叉、重复,又要有利于促进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同层级的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之间的职权要相互衔接,做到执法流程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作为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最具体、最直接的执法机构,基层的县、区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机构设置上明显不合理,尤其是始终处于第一线的工商所在机构设置上很不适当。目前工商系统机构的组织结构采用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见图(1)。理论上该组织机构设有直接指挥系统和业务指导系统两套系统,直接指挥系统由下而上归属于最高领导层,各类计划、方案以及有关业务指示由其直接下达执行。而业务指导系统职责一是方面为相应层次领导提供参谋、咨询和建议,二是为下级单位提供业务指导,没有直接的指挥权。但是,工商系统内部管理在实际运作中,直接指挥系统并没有运作,而是通过处、科室指导部门行使直接指挥权,见图(2)指导部门又往往过分强调本部门职能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组织整体的要求,导致缺乏必要的组织集中和统一指挥。由于实际运作模式偏离了机构设置理论,必然导致工作混乱。
1、所综合监管和业务线专管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基层工商所普遍实行综合监管模式,而业务科室则采用条线专管模式,为让自己的条线出成绩,纷纷下达各项任务,统计各类总结报表。据初步统计,仅常年的月报表就有30多份。使得基层工商所为完成各线任务疲于奔命。
2、纵、横向部门之间沟通渠道不畅。市局各处(科)室依据职能分工不同而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横向沟通。由此而造成同样性质同种类型的工作任务多头部署,重复下达,如我省的商品准入就分为为商品交易市场重要商品准入制度、流通领域商品准入工程及小型商贸企业重点食品准入制度和农村小商店商品准入制度及“农村放心店”工程,而负责实施科室分别为市场、经检和消保科。上级条线专管与基层综合监管之间的矛盾就必然造成纵向沟通不畅。业务线强调本部门的工作重要性,要求坚决执行任务完成,在层层压力之下,造成工商所综合监管工作重复作业多,突击检查多。另外,由于部门之间横向缺少协作制度,造成工作被动。如商标侵权案件中的近似商标认定问题,商标法规定认定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商标线不案件出具商标近似认定手续,而法规科或经检队又推称非其分管业务,局职能分配又无明文规定,使得一直不能解决,造成商标侵权案件的基础证据缺漏,不仅影响了案件质量,也损害了工商所积极性。
3、工作任务部署缺乏计划性和时间性。由于各处(科)室在在制订工作任务时缺乏计划性,没有一个统一协调机制,往往造成反映突击性任务过于集中,时间要求过于紧迫,常常出现工商所刚接到一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另一个部门的紧急任务又接踵而至,令工商所人员调配不济、工作安排乱套,使工商所陷入多头指挥、任务繁重、绩效不明显、事倍功半、忙于应付的尴尬境地。
4、综合执法推进较慢,行政执法权相对分散。由于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导致行政执法权相对分散,未能按照《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意见》的要求和精神,积极推进综合执法工作,从根本上转变行政执法权在部门内过于分散的局面,目前执法职责交叉、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多层执法和执法扰民现象比较普遍。如在经济检查线中,经检大队和各工商所同样负有办案的职责。经检大队在整个局一级辖区内执法,工商所在自己辖区内执法容易产生多头执法。加上经检大队和工商所执法均实行目标管理,使经检大队与各基层所在查处案件时容易产生矛盾,导致了执法力量和职能资源高内耗。
5、人员配置不合理,苦乐不均。目前在系统结构上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局机关人员相对较多,而基层所力量却大多不足。这也是本次调研中反映最为集中、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如我局包括局班子成员、机关各科室及经检大队、消协在内,机关的人员多达56人,而5个基层所人员加在一起也只有77人。机关人浮于事,一线执法力量却明显不足,“大局小所”的现状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当前日益繁重的监管任务的需要,同时也有悖上级“小局大所”的要求。同时也存在苦乐不均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层级上的。机关与基层所存在着苦乐不均。机关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都要优于基层,工作任务也较基层轻松,硬性考核指标不多,即便有也大多会分解到基层所。基层所处在执法工作的最前沿,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近年来各项指标任务层层加码,基层同志疲于应付,苦不堪言。二是内部的。机关科室、基层所内部的人员之间同样存在苦乐不均的现象。能干事的同志领导拼命压担子,派任务,累死累活,还免不了挨点批,受些委屈;不干事的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还要在边上讲风凉话。最后工资照发、奖金照拿,一个子儿也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