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暨双十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在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暨“双十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市上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召开这次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主要是按照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着眼于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推进新农村建设,总结交流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基本经验,研究分析农业产业化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发展思路,强化工作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发展。刚才,5个单位从不同层面介绍了实施农业“双十工程”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经验,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认定了3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和33家市级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对14个先进乡镇、13个名牌产品和59个优质农产品进行了奖励表彰。这不仅表明,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标志着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运行质量提高和规模扩大的加快发展阶段。下面,就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我讲三方面意见。
一、正确把握我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态势,不断增强发展意识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政策,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切入点,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工作重点,采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多元并举,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多管齐下,深化加工、布局市场、扩大出口多领域发展的综合措施,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全市农业产业化呈现出龙头企业增量、生产基地扩大、经营领域延伸和带动能力增强的良好势头,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成为引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农民增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农业增效是农民增收的前提条件,农业产业化经营又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有效实现形式。全市各级按照这一思路,在着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多形式、多举措、多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成效。截止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75家,第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28.3亿元,完成利税1.89亿元,实现了速度效益的同步增长。各地引导生产基地与龙头企业衔接配套,实现双赢发展,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素组合。目前,全市各类龙头企业带动粮食、蔬菜和林果等生产基地达到178万亩,带动饲养小区1058个,全市有42万农户通过合同契约的形式与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联系,超过40%的农户进入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领域。
二是农民经合组织迅速发展,架起了农户与市场沟通的桥梁。全市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提高农民组织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切入点,不断加大工作推动力度,农民经合组织建设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完善,较好地发挥了降低交易成本,规避市场风险,加快技术转移,合理配置资源,发展规模经济和保护农民利益的综合作用。截止底,全市共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55个,其中登记手续完备、运作规范有序的接近200个,涵盖种子、蔬菜、林果、畜牧、水产多行业,涉及种、养、加、销和技术服务多领域,形成了市、县、乡、村多层次,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农民经合组织的作用将会日益显现。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综合效益明显。全市各级既在农业产业化内涵上注重开发,又在农业产业化外延上注重扩展,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积极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据初步统计,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在市域范围内生产基地,采购农产品原料总值43亿元,带动农户增收7亿多元,并带动大批农村劳动力就业。济南华鲁食品有限公司,着眼市场需求,在开发高附加值核桃油深加工项目的同时,以优惠价格收购原料,收到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双赢效果。济南瑞海公司,利用商南大蒜资源,精深加工、出口创汇、布局基地统筹运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已成为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的重点企业。
四是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各级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抓基地生产,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抓农业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抓品牌战略,努力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既注重产业链条的协调延伸,又注重各环节的强筋健骨,夯实了农业产业化的物质基础。目前,全市有9家龙头企业的产品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名牌产品称号,有126个农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济南佳宝乳业有限公司在进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之后,佳宝牌液体奶又被评为国家级名牌产品,市场信誉明显提高,销售收入逐年攀升。
总的看,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进入了加快发展、提升层次和重点突破的新阶段。自我纵向相比,发展很快,成绩很大。但横向比,特别是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工作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小,缺乏在国内外知名度高、产品覆盖面大、带动能力强的“航空母舰”。龙头企业规模小,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也缺乏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的能力,就不能带动农业主导产业的稳定发展。二是产品档次低,开拓市场的能力不足。目前,在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率已达到60%以上,名牌产品成为龙头企业的主导产品,由此带来稳定的市场与可观的效益,而我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到40%,精深加工率不达10%,名牌产品比率更低,这不仅难以获取加工增值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摆脱不利地位。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够完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科学布局和稳定发展生产基地是基础,壮大龙头企业是重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保证,建立科学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各级政府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其带动辐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企业增利的多赢效果,而我们有些龙头企业缺乏持续发展的眼光和胆魄,忽视建设或联结农产品生产基地,忽视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这需要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肩负着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扩大农民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艰巨任务。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开始出现了向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趋势,这就是大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以及相关产业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通过种植区域化和生产专业化,形成具有特色的种植业集群;通过规模化饲养和畜牧生产方式的转变,形成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的养殖业集群;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实施名牌战略,形成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通过连锁经营和现代流通方式,形成农产品流通产业集群。这些集群的根本特点是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获得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效益,共同促进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尤其农业龙头企业,要认真研究农业产业化面临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把握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模式和特点,科学选择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途径和方式,联系各自实际,制定发展对策,加大工作力度,超前引导运作,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二、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努力拓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空间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为农业产业化提出了新的任务,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这一要求,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又快又好的发展。从我市当前实际分析,各级需要提高“三个认识”,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建立完善“三个机制”。
提高“三个认识”,即:一是从本质上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农业产业化既是适应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也是农村经营体制和组织制度的创新。它既发挥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优势,又把企业和各类服务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优势集于一体,将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业,通过拓展产业链条,完善利益链的方式,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从发展理念上认识农业产业化的地位作用。农业产业化本质上是用工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突出市场导向和龙头企业、各类服务组织的带动作用;突出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形成主导产业;突出科技投入和要素支撑,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突出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也就是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三是从发展目标上认识农业龙头企业的任务。农业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企业,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带动农户、企业发展的双重任务。同时对农业产业的调整和提升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即:一是正确处理企业与农户的关系。农户与龙头企业都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机整体,是相互合作、彼此依托的利益关系,双方的生产经营行为,必须着眼于发展,围绕着创利,诚信合作,合力作为,共赢发展。二是正确处理农业龙头企业与乡村组织的关系。各类龙头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各级政府各有关组织有义务和责任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做到引导不主导,投入不介入,扶持不把持,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业的关系。龙头企业是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根植的基础是农业。因此,各类龙头企业要统筹基地发展、农民增收和企业创利的相互关系,企业产品生产基地和收购要最大限度的在本埠安排,既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又能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建立“三个机制”,即:一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要对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考核,建立优胜劣汰制度。引导鼓励更多的企业进入国家、省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获得政府政策资金的扶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扩大规模、技术创新、提升层次,对投资达到一定规模的,可给予投资总额一定比例的补助。二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在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