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领导讲话 > 会议发言 > 正文

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修养

会议发言范文 发布时间:2011/1/3

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修养

自从“主持人节目”以清新的姿态走进我国广播电视园地以来,便一直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它的出现,丰富了广播电视的语言表达样式,突破了以往的传播模式。尤其是“热线电话”的开通,使主持人与受众的双向交流更加直接、具体。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随着口语直播节目的增加和交流样式的多元,也出现了一些无法回避的新问题。
首先,直播节目受时间、环境的严格限制,不少情况下,基本上是一种在现想即说的状态中完成的口语表达活动。它具备即兴发挥、灵活多变等特点,也有反应快捷、生动自然等优势。然而,它的表达往往是一次性完成,容不得反复思考、琢磨、修改,而且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同录播有着明显区别。其次,主持人节目多以现场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方式决定了其语言应以随机应变的口语为主;而大众传播具有面向社会,公之于众的公开性,这一点又决定了其语言不应是生活口语的原生态,而必须是规范化了的艺术口语。但由于主持人语言修养程度高低不一,生活的杂质势必会长驱直入,语言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语音不准、用词不当、语流不畅等诸多问题时有出现。
广播电视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在语言影响力上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作用。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语言方面对大众起着示范、引导、熏陶作用。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修养直接关系到民众的语言素质。而语言素质的提高,会带动思维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因此,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修养问题应引起社会各方足够重视。

吕叔湘先生在《语言和语言学》中指出:“语言修养自然包括说话和写文章。拿这两件事情来比较,说话尤其不容易,一则应时触发,没有从容润色的时间,二来呢,不但要照顾说话的内容,还要同时照顾说话的声音和姿态。把说话称为一种艺术,一点也不过分。”①
主持人与受众交流的主要手段是“说话”。因此,吕叔湘先生关于“把说话称为一种艺术,一点也不过分”的论断,既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办法,更为主持人的语言修养指明了方向。这就是,主持人不能把主持节目时的“说话”看作平常事,而应视为一种艺术去执著地追求。只有从“说话”的内容、声音和姿态三个方面加强修养,也就是说从艺术的高度去进行语言修养,才能不断提高主持人“说话”水平,并进入美好的艺术境界。按照这一要求,笔者认为主持人语言的艺术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持人语言的文化规范
从春秋战国时代起,中华民族就有使用规范语言的传统。那时虽然存在着多种方言,但诸侯各国通用的语言则是“雅言”。2200多年前,秦始皇在统一了中国以后,立即颁布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律令。这是国家保持一统的文化基础,而“书同文”又与“语同音”互为关联。以后的各个朝代无不强调使用规范语言,即使在满族居于统治地位的清朝,也在全国使用“官话”,清朝以后也一直在推行“国语”。官话、国语,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
新中国成立不久,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中指出:“要促使每一个说话和写文章的人,特别是在语言使用上有示范作用的人,注意语言的纯洁和健康。”
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1994年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决定》文件规定,播音员、主持人的普通话应达到一级水平,并且要逐步实现通过考核持证上岗。广播电视节目不能失去语言规范化这一基本要求。“说话”要说普通话,是主持人语言艺术修养的一条基本准则。不讲普通话或普通话不标准的主持人,即使其他方面的素质再好,也不能算优秀主持人。
但是,当主持人节目刚刚兴起之时,曾有一种说法模糊了人们的视听,即认为主持人的语言“越不像播音越好,越生活越好”,“有些地方口音更亲切”。在这一错误观念误导下,广播中的语音标准立即出现大幅度下降,“什么粗糙的声音、含混的口齿,什么浓重的方言、港台的腔调,什么神聊乱侃,语无伦次,都在大摇大摆地、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广播,走上了电视。”
早在上世纪50年代,老舍先生就曾经说过:“从前写作,我爱用北京土话。我总认为土话有劲儿,近两三年来,我改了主张,少用土话,多用普通话。是不是减少了土话,言语就不那么有劲了呢?不是的。语言的有力无力,决定于思想是否精辟,感情是否浓厚,字句的安排是否得当,而并不专靠一些土话给打气撑腰。”②老舍先生的话留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坚定不移地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是我国广播电视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播音员、主持人非常重要的责任。随着广播电视的诞生、成长、发展,在现代汉语众多语体中,诞生了一个广播电视语体。广播电视语言作为广播电视语体构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每日每时对社会成员起着示范作用。借助于强大的现代化传播工具的威力,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示范作用是任何其他语言活动方式所不可比拟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使用规范口语。规范口语既有书面语言的规范准确、逻辑性强、简洁精练、庄重文雅的特点,又要符合口语的通俗易懂、生动、亲切自然、声韵和谐、顺口入耳的要求。社会要求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成为本民族语言的典范。
2.主持人语言的文化内涵
主持人是新型的文化传播者,主持人语言应当是职业的文化语言。这就是要求主持的语言应能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
有声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手段,它由语符、语义、语言的文化内涵三个层次构成。语符是以声音为依托、具有某种信息含量的音义结合体,人们通过对语符的发送、接收、解码、破译来完成传播,就像文字在书面语中的作用一样,语符是有声语言物质外壳,构成了有声语言的表层。语义是有声语言传播过程中传达出来的信息,它隐藏于语言代码的背后,反映了人们传播的意旨和目的,是有声语言的实质。语言的文化内涵是能够将语言作为一种刺激物,使人们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引起审美想象,得到文化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层次的文化品位,是高水平主持人语言的基本特征,它首先表现在语词的选择上。选择文化品位较高、内涵较丰富的语词,对于提高语言的文化品位相当重要。在口语中恰当地嵌入一些书面语,时常援引一些成语典故,诗词名句,会使语言显得文雅、有品位。比如笔者在主持《相约好时光》节目的开场白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林中听蝉,池畔赏荷,湖上泛舟,都是夏天最美好的享受。何况还有下雨的日子,带来无边的清凉。再加上,如果一起来听听音乐,读读诗歌,在沉静的夏季雨天,将给生命渲染上更深浓的诗情画意。
“林中听蝉”、“池畔赏荷”、“湖上泛舟”都是四字词,这些词语的选用既使语言显得文雅,又能引起受众的联想。语词的选择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的修养和文化的品位。知识积累越多,文化内涵就越丰富,语言的品位也就越高。
语言的文化品位还体现在语句的编排上。语句的编排是一个人在运用有声语言时编码排序、组织语言的过程。语言组合的不同与转换,不但决定着不同的语义,也决定着语言是否简洁,是否流畅,是否恰当,是否生动有趣,决定着语言的文体色彩以及语言的风格,这些恰恰都是语言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词的不同组合,语言的逻辑安排,句式的转换调配,不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都是语句编排的重要手段。
上海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曹可凡,在《诗与画》节目中讲解清朝画家虚谷的《松鼠图》时是这样说的:
在葡萄架下,一只清新自如、惹人喜爱的小松鼠正跳跃其间,机敏的双目,灵巧的四足以及毛茸茸的身体,虚谷那支神奇的笔将小松鼠轻盈灵巧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配上周围葡萄叶的滋润,愈发显出松鼠的活泼可爱。
这段话把画纸上的小松鼠描绘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充分展示了主持人的艺术修养。
古人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作诗、写文章要炼字炼句才能写出传世篇章,其实,主持人语言同样需要精于修辞,锤炼字句,给人以美感享受。
3.主持人语言的艺术个性
一般寓于个别之中。我们在强调主持人语言艺术共性时,更强调主持人语言的艺术个性。在遵循语言艺术共同要求基础上形成的主持人语言的艺术个性是更高一层的语言修养。语言艺术风格独具一格,乃是一位语言艺术家成熟的标志。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也就是指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具有个性化的语言特征在表达内容和形式上的直接体现。
近代语言大师,鲁迅用语准确、凝练,叶圣陶严谨精练,曹禺的语言力求明快、简洁。这些大师的语言是汉语中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对于个人语言艺术风格的鲜明突出,老舍先生总是击节赞赏:“要写出自己的风格来,就是用一个字,造一个句都是自己独创的。……念了《三里湾》就认出了赵树理。每句话都有自己的说法,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这就是风格。”③
当今一批现代艺术家和节目主持人,已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语言艺术风格。像中央电视台赵忠祥自然、亲切、庄重、平实的风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方明潇洒、自如、真挚、流畅的风格,都赢得了海内外受众的普遍好评。还有一些主持人,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独到的语言风格,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清丽委婉,有的含蓄深沉,有的泼辣俏皮……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节目主持人的知识结构都因所学专业与治学的范围不同而有所侧重;每一个节目主持人的性格也有所不同,或外露、或内向、或活泼、或沉稳、或直爽、或爱清静、或爱热闹;每一个节目主持人的声音也不一样,或纤细甜美、或明亮醇厚;每一个节目主持人的语调也会不一样,或偏快、或偏慢。作为一名主持人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最终创立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在从事记者、主持人工作之初,曾经为自己立下过一条规矩:
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修养》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