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荣辱方能守清廉
最近,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参加“两会”的政协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如阳春三月的春风在神州大地不胫而走,广为传播,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和共鸣。“八荣八耻”可谓是概括精辟,寓意深远,言简意赅,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生动体现。笔者认为,它不仅是青少年成长的道德标杆,更应该是党员干部为官从政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尺度。
荣和辱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荣”即光荣或荣誉,“辱”即耻辱。荣辱观就是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它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范畴。人的荣辱观往往受时代的局限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先秦思想家孟子奉仁义为圭臬,主张“仁则荣,不仁则辱。”春秋时期的管仲则重于物质生活,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些观点对于构建传统道德观念无疑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总逃不出历史的拘囿。今天,建立什么样的价值体系,树立什么样的荣辱观,旗帜鲜明地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贯彻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然而,在外来思潮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社会道德持续滑坡,出现了善恶不分、妍媸不辨、是非不明、言行不一等有悖于常理的现象,人性扭曲,私欲横流,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规范遭到亵渎和嘲解。在干部队伍中,一些领导干部经不起金钱美色的诱惑,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蜕变,荣辱错位,黑白颠倒。在他们的眼里,投机钻营弄虚作假是本事,专制武断盲目决策是魄力,恃强凌弱欺上压下是英勇,吃喝玩乐奢侈浪费是潇洒。寡廉鲜耻、恬不知耻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股风气尽管不是主流,但决不可小觑。
当前,腐败问题成了人们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努力遏制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保持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对于匡正党风政风,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我们不可忽视道德的影响力,它有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西方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深深感动,一是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内心崇高的道德。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带头践行“八荣八耻”,铸就高尚的道德品质,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坚守清廉之本。众所周知,人的堕落肇始于思想的嬗变,而人的思想莫不是受荣辱观的驱使。理智告诉我们:荣,则其可为,耻,则其不可为。孔子认为:“ 有耻且格”。意思是人有了知耻之心,才能检点行为归于正道。康有为说:“人之所以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则无事不可为矣。”人要不知羞耻,那什么事都可能干得出来。可见,知荣辱、识大局、明是非,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方是守住清廉的根本。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古代先贤认为“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清朝的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党员干部的荣辱观不仅关乎个人的品行操守,更是与国运的兴衰紧密相联。让我们行动起来,从你做起,从我做起,为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建设和谐社会献出一份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