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残联工作会上的讲话
抓机遇谋发展促和谐稳步推进残疾人事业—在全县残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3月18日)各位领导、同志们: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残联工作完成情况和工作安排作如下汇报:一、工作回顾是我县残疾人工作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在各方面取得实质性发展的重要之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地残联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四个三”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千方百计为残疾人做好事、办实事。着力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康复、医疗、就业、扶贫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围绕引领残疾人奔小康的奋斗目标,真抓实干,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在全区残联系统目标管理考核荣获一等奖。(一)残疾人事业工作机制得到加强,出台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配套的相关文件1、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领导十分关心和重视残疾人工作,把残疾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县政府分别召开专题县常委、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残联工作。并成立了由县分管领导为主任,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县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也切实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积极调动各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不断健全扶残助残长效机制,使残疾人工作稳步推进。2、出台配套文件。为更好地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及国务院《残疾人就业条例》,进一步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残疾人优惠政策的若干规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县残联等部门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府办发[]号)等文件,从加强残疾人工作的领导,加快残疾人脱贫步伐,加强就业、康复、教育工作,加大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力度,促进残疾人事业长足发展等各方面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二)开展机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按照县委机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的部署和要求,我会认真开展了机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围绕全面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纳入全体干部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整个活动中组织学习中央、省、地、县领导讲话和重要文献10篇,撰写读书笔记10万字,心得体会9篇,征求到9条意见及建议,撰写剖析材料9篇,报送简报12期,为民办实事11件。在地、县机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督查中,得到督查组的充分肯定。通过机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使全体党员干部坚定了理想信念,提高了素质,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了残联干部职工的良好形象。(三)认真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残疾人工作体系1、全面完成县、乡镇残联换届工作。8月,全区残联换届工作会议后,我会及时向县委、县政府领导汇报。9月6日,县委组织召开常委会议对换届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委组织部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换届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会务经费,明确了工作思路,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安排意见,明确选举后的乡镇残联为正股级单位,实行理事长专职,同时由县委行文下发各乡镇。9月20日,全县18乡镇按要求完成了换届工作,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乡镇残联主席团、推举了主席、副主席和执行理事会,明确了理事长。9月29日,县残联隆重召开了第三次残疾人代表大会,按照要求选举产生了县残联主席团,推举了执行理事会和各专门协会,聘请了名誉主席。会议期间举办了一台以“放飞梦想”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在全区乃至全省率先完成了换届工作任务,得到省、地残联领导的高度评价。全县87个村和5个社区相应成立了残疾人协会,聘请了专职委员,从而健全了残疾人工作组织网络。2、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根据国务院残工委《关于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建设的意见》精神和省、地残联基层组织建设要求,牢牢抓住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主线,坚持分类指导工作原则,整体推进、规范达标。不断加大对基层组织建设的规范完善,投入15000元,为全县18乡镇残联、87个村、5个社区残疾人协会按要求统一制作了残疾人基本情况一览表和相关制度,制作了全县残疾人分布图及情况表,各类档案资料完整,相关制度上墙。实现了基层残联“有专职干部、有办公场所、有服务载体、有联系网络”,确保残联工作正常开展。(四)业务工作得到整体推进1、康复工作成绩显著。积极实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明确职责,落实经费,加大康复工作力度。一是继续实施“视觉中国第一行动”白内障复明手术。全年共筛查眼病患者500人次,125名患者送住地区复查,30名患者成功实施了免费复明手术,复明率达100%。在此次活动中,为每名患者发放生活费200—500元,来回车费90元,共投入21350元,免除了患者的所有费用,治愈效果良好,社会效益十分明显;二是加大残疾人肢体康复力度,为4名贫困残疾人完成了假肢装配,完成辅助用具供应服务140件,完成辅助器具配发34件;三是开展“阳光伴我行”活动,免费配送轮椅6辆。2、特殊教育工作卓有成效。一是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得到普遍重视。将残疾少年儿童教育纳入普及义务教育工作范畴,重点实施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人特殊教育体制,实现入学率达88%,为我县“两基”“普实”检查验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大特殊教育工作力度,强化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完善了各类配套设施。继续实施“长江新里程计划—中西部地区盲童入学项目”、“扶残助学项目”、“扶残助学春雨行动”等助学项目,投入项目资金25900元,24名残疾少年儿童得到资助;三是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投入资金12300元资助200名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四是加大对大中专在校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资助5名在校残疾大中专学生2800元,帮助完成学业;五是为特校学生争取到彩票公益金助学18700元。3、就业工作不断创新。采取集中安置就业和分散按比例安排就业相结合的办法,一是以种养殖业为主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促进残疾人就业,投入资金3000元,在乡镇举办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班2期,发放实用技术、法规政策资料500余份,共培训各类残疾人128人,使125名农村残疾人就近就便实现就业;二是以组织外出务工的方式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一次性输送到福建莆田就业13人,月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三是鼓励有条件的残疾人个体从业和自主创业,共有36名残疾人享受了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四是以家电、摩托车维修、电脑、按摩为主开展城镇残疾人职业培训,共培训残疾人25人,新安置了15名城镇残疾人就业。五是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残疾人就业条例》。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依法征收力度。4、扶贫工作整体推进。县委、县政府把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纳入政府扶贫工作统一规划,狠抓落实。一是抓好扶贫示范基地的筹建工作,通过“帮、包、带、扶”,落实扶贫资金5万元,帮助25户残疾人家庭发展种草养畜,确保这些家庭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二是继续抓好实物帮扶工作,为贫困残疾人发放了大米、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三是认真实施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投入40000元为5户残疾人家庭新建或改建了住房;四是实施残疾人“阳光计划”沼气池建设,共投入资金0元,补助100户残疾人家庭建造沼气池;五是重视残疾人低保及临时救助,协调民政部门将218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纳入了农村低保,落实了234名城镇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困难残疾人40000元;六是协助巩固“两基工作”,为龙塘镇海军希望小学解决“两基”帮扶资金5000元,赠送了200余套图书;七是抓好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共投入16700元,为1670名残疾人交纳了医保参合金。5、维权工作扎实有效。残疾人法制建设与维权工作得到加强。认真贯彻《**条例》,不断畅通**渠道,规范**秩序,制定并完善了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各项制度,完善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热线和理事长**接待日制度。针对残疾人在生活贫困、上学就医、侵害权益等方面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解决残疾人实际困难入手,开展了15次残疾人法律援助调查服务工作,对5起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案件提供了法律援助,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排除了4起残疾人上访隐患。县残联领导亲自参与日常接访,切实提高**接待层次,积极协调公、检、法、司等部门,开展专项活动,推动残疾人**问题的合理解决。一年来共接待群众**20人次,每一件都得到及时处理,有效地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6、文化体育活动取得新突破。县委、县政府十分关心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积极组织各类残疾人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由县残联选送特殊学校学生表演的《嘣嘣乐》舞蹈参加全省第五届盲、聋、启智学生艺术汇演比赛中,分别获得了表演奖第二名和辅导奖的好成绩。进一步加强残疾人运动员的选拔、培训和输送工作,共向省、地输送优秀残疾人运动员10名,在第七届全国残运会上,我县残疾人运动员杨华强共获得三个第五名,一个第六名的好成绩,实现了我县残疾人在体育方面的历史性突破。我县被中残联、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县。7、宣传活动更加广泛深入。一是在《今日石阡》、石阡广播电台、石阡新闻和县人民政府网站上开设“关爱残疾人”专题、专栏,大力宣传《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贵州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二是在“两节”期间开展农村残疾人家庭走访慰问活动,共发放慰问金4000元,为10户残疾人家庭和15名残疾人解决了临时困难;三是认真开展第十七次全国“助残日”活动。5月14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邓守权同志发表了《关于开展第十七个全国“助残日”活动的讲话》的重要电视讲话,要求各部门积极行动,大力宣传,把“助残日”延伸成为“助残月”、“残疾人事业宣传月”。5月16日,县“两办”下文通知要求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各社会团体以各种形式开展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