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写作素材专辑(262)
、关键时刻
《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段刘备在“关键时刻”为其兄弟关羽雪恨的情节是值得领导们引以为戒的。建安24年冬,东吴大将吕蒙用计击败蜀汉大将关云长,将其杀害。消息传来,刘备悲痛欲绝,昏迷多次,水汤不进。大将赵云上谏:“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蜀汉之仇是公,兄弟之仇是私,愿陛下三思。”刘备说:“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听赵云之言。孔明等众臣更是苦苦相谏,刘备只是不听,亲率75万大军伐吴。不料旧仇未报,又添新恨。不久又有叛将杀了张飞后投奔东吴。
新上任的东吴大将陆逊大败蜀军并火烧连营700里。仓皇逃到白帝城的刘备,忍受不住接连不断袭来的沉重打击,不久染病去世。刘备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当时蜀汉的学士秦宓在刘备出兵前曾经上奏说:“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就是说,刘备的雪恨是为私,而非为公,徇的是小义,而非大义。在关羽被害的这个“关键时刻”,刘备的心中仅存报私仇之心,愤怒之下,竟要斩杀秦宓,完全丧失了往日那种淳朴宽厚的德性。利已主义害了蜀国也害了刘备。
、动物的想象力
①
黑斯博士在《敞开的北极海面》一书中,几次提到他的狗:它们本来一直是靠拢成很紧凑的一队来拉雪橇的,当接近薄冰时,它们便自行岔开而行,显然是为了把重量分配得均匀一些,以免陷到冰层下面去。每每看到狗们自行在冰面上岔开,黑斯博士就知道,接近薄冰了,注意危险。没人知道黑斯博士的狗何以想像得出,哪儿是厚冰,哪儿是薄冰;又何以知道,厚冰处可以并肩而行,薄冰处却必须保持距离。这说明狗具有超强的推理和想像力,在没有危险的时候,它们并肩而行,劲儿往一处使;危险在即,则保持距离。人的思维与想像力正好与狗相反,在没有来自外部的险情时,通常会窝里斗;有了险情,才开始注重团结。
②
缪比乌斯教授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条梭子鱼放到鱼缸里,用玻璃片隔成两格,一格放这条梭子鱼,另一格放满了其他不同种类的鱼。梭子鱼为了捉食其它鱼,时常向玻璃片猛力冲去,次次撞得晕头转向、两眼发呆。如是三个月,这条梭子鱼才学乖,不再干蠢事。这时,缪比乌斯教授把玻璃片撤了,梭子鱼则不再捉食它曾垂涎三尺三个月之久的那些鱼。意外的是,这条梭子鱼对缪比乌斯教授新放进来的鱼却来者不拒。同样的试验换成人,就很容易落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么一个自作聪明的懦弱圈套里。人在教训方面的想像力只需眨眼间,而梭子鱼的想像力,却整整用了三个月。想像力的发达,是否妨碍了人的坚韧性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③
在伦敦的动物园里,一只牙齿不好的猴子惯于用一块石头来砸开干果,用过之后,它就把那块石头藏在草堆下,不让其他任何猴子碰它。这只猴子的行为显然超出了想像力的范畴,因为它直接具有了某些模糊的产权(财产)意识。因此就应该说,伦敦动物园里的这只猴子,当为猴子中的头等公民
、鲁迅与茅盾互任翻译
鲁迅懂德语和日语,对德语能识、听懂,但不会说。日语则应用自如,甚至能使他的日本朋友也为之惊叹不已。茅盾的英文根底很深,在商务印书馆时曾翻译过科普小说和文艺理论文章,也能熟练地与人用英语交谈。
鲁迅自定居上海后,与比自己小15岁的茅盾结成了莫逆之交,他们常常互任翻译。
当茅盾会见日本友人或日本杂志社来信约他撰稿时,鲁迅总是热情地担任翻译。茅盾或他的家人患病时,鲁迅就陪他们到福田诊所或须藤医生那里看病,由他译话。
鲁迅不懂英语,会见用英语的外国朋友,他就请茅盾作翻译。如,史沫特莱有事找鲁迅,茅盾就任翻译。史沫特莱曾应鲁迅之请,用英文给鲁迅翻印的《珂勒惠支木刻集》写序言,就是由茅盾译成中文后交给鲁迅的。与伊罗生来往,也由茅盾当译员。伊罗生,美国人,1930年到中国,任上海两家英文报纸《大美晚报》和《大陆报》记者,1932年创办英文刊物《中国论坛》。他和史沫特莱一样,都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1936年5月底,鲁迅的病情日益恶化,史沫特莱请他的朋友、当时在上海行医的美国肺病专家d医生为鲁迅诊断。为了不让鲁迅自己知道病情的严重,决定用英语诊断,由茅盾担任翻译。他把许广平介绍的鲁迅病史及治疗经过译成英语,然后由d医生仔细为鲁迅听诊检查。约摸二十分钟后,d医生用英语对史沫特莱及茅盾说:“病情很严重,恐怕过不了年。”史沫特莱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鲁迅虽然听不懂医生的诊断,但见到史沫特莱在流泪,就意识到自己的病势不轻。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四个多月前,在d医院为他诊病时,茅盾为他的好友鲁迅担任了最后一次翻译。
、德国“鹅兵”忠于职守
这个故事发生在1985年联邦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美军基地。当时,驻守于此的美国陆军第32防空指挥部的军械库连续发生了两次手枪被盗事件。正当基地司令官维克托·丁·雨果一筹莫展时,他偶尔从电视中看到一则有关英国著名的瓦兰登威士忌酒公司的新闻,说是该公司为防窃想建一支警犬队伍,但既费时又费钱,便喂养了近百只从中国引进的狮头鹅当“警卫”,此后再没有发生过失窃事件。雨果派人进行考察后,便决定效仿这家公司的做法,建立了一支由5只“鹅兵”组成的“警卫部队”,与执勤士兵共同担负起守卫仓库的任务。结果,军械库再也没有发生过任何失窃事件。
于是,雨果决定把“鹅兵”队伍扩大到18只,并推广到整个基地,让它们同士兵一起执行巡逻警卫任务,保护基地的通讯设施和防空大炮。“鹅兵”忠于职守,性格强悍,看见陌生人便紧追不放,可以说是理想的“警卫”。
、将临终反思提前年
在法国里昂,一位70岁的布店老板快要不行了。临终前,牧师来到他身边。布店老板告诉牧师,他年轻时很喜欢音乐,曾经和著名的音乐家卡拉扬一起学吹小号。他当时的成绩远在卡拉扬之上,老师也非常看好他的前程。可惜20岁时他迷上了赛马,结果把音乐荒废了,否则他一定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现在生命快要结束了,反思一生碌碌无为,他感到非常遗憾。他告诉牧师,到另一个世界后,如果再选择,他绝不会再干这种傻事。牧师很体谅他的心情,尽心地安抚他,并告诉他,这次忏悔对牧师本人也很有启发。
这位牧师是谁?他是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无论在穷人心目中还是在富人区域里,他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他九十高龄的一生中,有1万多次在临终者面前,聆听他们的忏悔。那位布店老板以及其他类似的例子对纳德·兰塞姆感触很大。在他的人生后期,纳德·兰塞姆想把他的60多本日记,内容全是这些人的临终忏悔编成书,但因法国里昂大地震而毁于一旦。
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每个人最后的反思,不到那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但是每个人可以借鉴布店老板等人的例子,把他们的反思当作自己的反思,并且提前几十年。如此做,便使自己具有了深邃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而做到了这点,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
、笑离绝论
绝论,就是把话说绝的宏论高论。绝论处处有,常常有,年轻的时候,不仅爱听,而且会为之倾倒,也曾以之为圭臬,规范自己的作为,结果吃了亏;后来经的事多了,懂得持平之论才是真能引领自己前行的指南。
在吉隆坡参加一次文艺座谈,一位在美国攻得比较文学博士头衔的先生说,要写好华文小说,必须至少先精通一门西文,只有能比较出中、西文字间的微妙差别,才有希望写出杰出的作品。这就是一种绝论。当场就有一位马来西亚族小伙子生出惶恐。讨论结束后,我告诉他我的看法:会一种或数种华文以外的语言文字,当然会对华文创作起到好的作用,比如中国上世纪的作家里,鲁迅、巴金等就既能翻译又能创作,译、创互补互促,但也有沈从文、赵树理那样不通外文的作家,用中文写出了非常好的小说,因此就写华文小说而言,精通外文不是先决条件。
从马来西亚回到国内,与几位文学爱好者小聚,议论到近年来听到的关于文学的绝论,大家一时举出了许多例子,比如“没发表过长篇小说算什么小说家!”(难道应该把从安东·契诃夫到林斤澜的一大串名字从文学史里删去?)“不懂哲学写什么小说!”(这与“不懂文学搞什么哲学”同样是把话说绝。)“现在中国没有诗!”(愤激并不能催生好诗。)“除了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值得再收入别的女性写作者!”(张爱玲如仍在世,会对立论者莞尔一笑吗?)……议论时大家不时发出哄笑。
笑离绝论,而不是恨离绝论,这是因为绝论跟谬论还有区别,谬论是地道的非,绝论里往往还包含着合理的成分,只要不被其迷惑住,弃其乖戾,赏其执著,姑妄听之,倒也有趣。
、两面人
想起一篇文章,谈的是成人世界的儿童心理问题。提到丘吉尔,这位赫赫一世的卓越政治家,曾经被秘书发现,一个人躺在办公室的地毯上,四脚朝天,手舞足蹈,表情夸张放肆,像孩子那样自由自在没有规矩任性而好玩!文章再三强调这是人类放松自己回归本真的一种方式。如此,那个抽着大烟斗威风凛凛的丘吉尔是其真?还是那个在地毯上打滚的小男孩是其本?
褒贬参半的《知识分子》一书里,约翰逊把一直受人尊敬的西方思想家和作家大大解构一把:“人类的朋友”卢梭对曾经援救过他的华伦夫人置之不理听任她贫病而死,而《忏悔录》则是一块坦率的装饰板掩盖了谎话连篇的泥坑;托尔斯泰不肯认私生子,临死的兄弟也不愿意去看一眼,所谓“博爱”也是在公众舞台上的媚雅道具;在自由之路上追求幸福的既理性又宽容的罗素则把他的每笔收入都记载在一个小本上,放在贴身口袋里,心绪不佳时就掏出来仔细翻阅,如此无聊之举被这位著名的哲学家称之为最有益的消遣……
事情似乎往往是这样的,高雅和俗趣,美丽与平凡,梦幻与现实,一个人的尾巴和心脏,一个日子的黑夜与白天,一个硬币的正面和反面,相同又不同,而我们,永远只能在某一个时间一次性地看到尾巴和心脏,黑夜或者白天,正面或者反面。
、应该纠正的科学讹传
在生活中,有一些流行甚广的科学讹传,其实这都是不正确的。如:
人的嗅觉很不灵敏
这种说法不对。人的嗅觉相当发达,我们的鼻子能闻出一万种不同的气味,包括一些很淡的气味,甚至只有少数分子的气味。
问题是有些动物的嗅觉特别灵敏,例如狗的嗅觉。它们甚至可以闻到我们人闻到的气味浓度的10万分之一的气味。
每天最少要睡8小时
虽然人们都认为,每天要睡足8小时才能保证身体健康,但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表明,每天平均睡6-7个小时的人寿命比睡眠时间在8小时以上或4小时以下的人寿命长。研究人员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无法证明睡眠时间对寿命有什么影响,但他们指出,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不会有害健康。
睡觉时最好头朝北
也许有人对你说过,顺着地磁场的方向对身体健康有益:睡觉时头朝北,脚朝南。对地磁场作用痴迷的人走火入魔了,事实上地磁场的北极与地理概念的北极不是一回事:两者相差1900公里。
确实有很多动物,如候鸟和鲸,利用地磁场来导航,即使我们人类也有类似的技能,但没有理由认为,头朝北有益健康,脚朝北就不有益健康了。
卧室里摆放植物很危险
如果卧室里摆放植物对健康有威胁的话,那么屋子里有宠物或者其他人就更危险了。在白天有日光照射的情况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到了晚上,植物停止光合作用,的确会分走卧室的一部分氧气,放出一些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呼吸量远远低于任何一个家养的哺乳动物,如猫或狗。
我们只用了大脑的百分之一
神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发现,在有些大脑部位使用的大脑皮质少于其他部位使用的大脑皮质。
于是将语言和抽象思维的部位称为“静皮质”,也许这个名称中的“静”字让人觉得大脑中的这个部位比较空闲。实际上,核磁共振等技术显示,大脑中没有空闲的部位。一些不复杂的活动,例如看电视,使用的大脑皮质确实较少。但是在一天的过程中或在复杂的思维中,皮质几乎已全部使用过了。
、缩短心灵的距离
有个中年人买了一套房子,隔壁邻居是个老太太。为了表示友好,他对老太太很客气,每天看见她总要朝她微笑,对她招手,可老太太的神情却总是霜一般的冷冽。
春天到了,家园前的草坪里露出了红红绿绿的生机。那一天中年人回家时,不忍心践踏那片草坪,便绕了点路。没想到刚上楼时,老太太微笑着迎了上来,一番话让中年人颇感意外:“我整个冬天都在想,也有点担心,新来的邻居是个什么样的人?”顿了一下,老太太又说:“当你刚才绕过那片草坪时,我算了解了你,也知道我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生活就是这样,刻意为之往往不能缩短彼此的距离,而偶尔发生的一个“细节”、一个举动,却会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美丽的心灵桥梁。
、曾国藩与小偷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有一天,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要比曾国藩聪明,但是他只能做贼,曾国藩却成为连毛泽东都钦佩的人。
因为贼人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