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写作素材专辑(254)
、家具问题
居里夫妇结婚时,他们的会客室里,只摆着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椅子。后来,居里的父亲来信对他们说,他准备送给他们一套家具,问他们需要些什么样的家具。
看完信后,居里若有所思地说:“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
居里对新婚妻子说:“不要沙发可以,我们只有两把椅子,再添一把怎么样?客人来了也可以坐坐。”
“要是爱闲谈的客人坐下来,又怎么办呢?”居里夫人提出反对意见。最后他俩决定,不再添置任何家具了。
、冷静是一种修行
“冷静”其实是一种修行,是人生的修行,也是技术上的修行。一个人是否意志坚定,是否执著,是否有所成就,“冷静”应是冰山之一角。松下幸之助认为“冷静”是营销员最好的素质。我看冷静应是所有人最好的素养。
杭州的一位驯兽师讲过一个故事。他训练了一只狮子,平日里十分温顺。但有一天他进笼与它交流,一进门,风就把笼门关上了,他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自己衣袋。这个动作被狮子误解了,狮子突然怒吼起来,瞪着他。他心中一阵慌乱,知道狮子已经饿了一天,而刚才这个动作是敌意,如果狮子进攻他,他必死无疑。
他站在那儿不动,脸上露出了笑容,眼睛直视着狮子,时间一分一分过去,狮子慢慢从暴怒中恢复过来,舍下他一边去了。
他用钥匙轻轻打开了笼子,刚走到外面,身子就软倒了。冷静是什么?冷静有时候就是自己的救命稻草。
、尊严
年,法国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对法国臭名昭著的强奸杀人犯乔治的审判。乔治在至年间,强奸并残忍地杀害了位少女。此案证据确凿,既有基因鉴定,又有一位侥幸逃脱的被害人的指证。连罪犯的律师都放弃了替罪犯做辩护的努力。
法国没有死刑,罪犯当判无期徒刑无疑。电视转播画面上,位被害少女的家人自始至终坐在法庭上。记者采访一位受害者的母亲,问她究竟在等什么,两有空斑白的母亲一字一泪地说:“我要他对我女儿说一声‘对不起’。”
审判持续了天,最后一天,罪犯终于承认全部罪行,并当庭对所有被害者家属说:“对不起!”一时间,在场的人都松了一口气,好像终于争回了什么。镜头转向听从席,又是那位母亲,她仍然一字一泪地对罪犯说:“谢谢!”
那位母亲认为,乔治受到的处罚是法律对他的惩处,而她死去的女儿的灵魂却得不到真正的安慰,她执意要听到乔治说“对不起”,用它作为为格尊严还给死去的女儿。得到了满足的母亲,所以要对乔治回一声“谢谢”!
、标准答案与集体作弊
我在美国读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时,被教授污蔑为作弊。因班上还有一位中国女生,大胡子教授说作弊,是指我们两人的问题部分的答案太过相似。那个大胡子教授平时就有点种族歧视的眼光。我刚挂了大胡子的电话,就接到那位女生的电话,我气恼地说:“没有作弊就是没有作弊。中国人思维一样,答题有规范,答案看上去相似有什么奇怪的!”风波很快过去,那位女生得了优,我得了良。
这事过去好多年了,回想起来,大胡子搞不好真的挺委屈。如果熟悉美国教育方式,看到两位性格思维行事完全不同的学生竟然答案高度相似,除了作弊,就只能当天方夜谭了。而我们绝大多数中国学生习惯了“标准”。答案必有“标准答案”,连评判也是有“标准”的。从小学直到大学,中国学生都学会了揣摩“标准”,留学到美国,潜意识地加以运用,就闹出被人怀疑作弊的事来。
、走眼
松下幸之助收到一封信件,内容大致如下:“我是一位眼镜商人,前几天,在杂志上看到了您的照片,因为您所配戴的眼镜不大适合脸型,希望我能为您服务,替您装配一副好眼镜。”这是松下幸之助某篇随笔中的一段。读到这里,我猜是一个无名小卒想借名人来自我炒作一番。
松下幸之助没有答应对方,时间一久,他把这件事忘了。后来那位写信人竟找上门来,是个60来岁的老人,松下终于同意了他的要求。
那家眼镜店位于最繁华的地段,一切检验装配都是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那里的店员训练有素,一切迹象都显示出那里的品位很高,实力很大。松下幸之助问对方:“您的用意看来不只是为了做生意,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老板笑着说:“因为您经常出国,假若戴着那副眼镜出国,外国人会误以为日本没有好的眼镜行。
为了避免日本受到这种低估,所以我才写信给您。”
其答案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有什么样的胸襟,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对行动有什么样的解释。我一边感到惭愧,一边也自我安慰:如此谦卑中的高贵,于今日比恐龙蛋化石还更珍稀,我的失误也属正常。
、王鱼
布拉特岛的水域中,有一种王鱼。
王鱼有一种本领,能吸引一些较小的动物贴附在自己的身上,然后慢慢地吸收为自己身上的一种鳞片.其实那不是鳞,只是一种附属物。当王鱼有了这种附属物后,便会比没有鳞的王鱼,最少大出四倍。
可怜的是,当王鱼到后半生时,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这种附属物会慢慢脱离他的身体,使他重新回到原本那个较小的外形。
被剥夺了鳞的王鱼,是非常痛苦难堪的。他无法再适应这个世界,游动得也很不自然,最后他去自残,往岩石上猛撞,然后挣扎数日,死去。凡是看过王鱼惨死的人,都会觉得王鱼太惨,也都会认为,他们不该选择附属物作为自身的鳞片。那本来就不是自己的。
作为人,一生中很多情景,确实很像布拉特水域中的王鱼。
一个人的高位,一个人的名誉。当这一切到来时,确实会使人变为另一种模样,比以往“高大”上数倍,就像王鱼。问题是,它们总是要脱离你而去。王鱼的可怜,往往也是我们的可怜。很多人尝到了丢官的凄惨,尝到了英雄不再的失落,尝到了人世间种种必然返回的无法接受。世界上的一些耀眼政客、驰骋江山的英雄、显赫一时的名人巨富,常常要去布拉特岛观光。其实他们真正的目的,是去看王鱼。希望从中得到更多的领悟。早早准备,早早从泥潭中拔脚。
、不要稿酬
区义国先生是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的法律政策专员,曾帮我们撰写与基本法有关的文章。杂志出版后,我们按规定标准即付薄酬,没想到稿费很快被退了回来。
我给区先生的秘书莫小姐去电话问究竟。莫小姐很客气地告诉我,区先生写这类文章是不要稿酬的。因为推广基本法第23条是他的本职工作,属职务行为。
我就此请教在香港的一位法学博士朋友。他说,这种事很正常,政府官员的这些行为确属职务行为,本来就不应该收取报酬。他还说,特区政府的高官诸如董建华、梁爱诗,以及问责局长如李国章、何志平等,经常在报纸上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撰写文章,也都不收稿酬;不仅如此,政府部门有时候要就某些问题向社会解释,还不得不花钱以广告的形式刊发。
香港高官的自律,当然不仅仅表现在这些方面。香港一年到头,各种各样的酒会、宴会很多,一般都安排有抽奖活动,有的奖品或奖金还相当丰厚,而这样的抽奖一般都预先作了“安排”,应邀出席这类活动的政府高官或其太太,往往都会“抽”中特等奖或一等奖,高官们即使接受了这些奖品或奖金,也无可厚非。但是,绝大部分场合,高官们都是很高兴把自己所得的特等奖或一等奖奖品、奖金奉献出来,放回重新抽,把特等奖或一等奖很自然地拱手“转让”给后面的人。
、尊严
甲申早春有这样一则小新闻: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想帮助那些进城务工的农村女孩,开办了一间保姆培训班,结业者供不应求百分之百可以找到雇主;可是,他却为生源发愁。他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是绝大多数农民不愿孩子给人家做保姆。看了这个消息,我几乎热泪夺眶而出。我的父老乡亲们,卑如微尘,生计困窘,却本能地有一种对生命尊严的追求。
我知道一些城里人是不会这么看的。新潮的会说这些农民观念陈旧,高贵的会鄙夷他们居然也挑肥拣瘦。但我相信人生而有一种平等的愿望。中华民族的每一员都渴望平等、渴望被人尊重。智慧如诸葛亮,受到刘备“三顾频烦天下计”的特别尊重。甘愿为之鞠躬尽瘁,“两朝开济老臣心”;卑微如无名无姓的士卒,由于将军吴起做出为之吮疽的姿态,甘愿不避矢石为之冲锋陷阵。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表述的就是中国人对于平等与自尊的渴望。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人们当然只能追求身份的相对平等,明知地位高贵的人摆出的平等与尊重姿态是在作秀,也多少感到满足。
对于没有“主子”意识或者说不承认命定主子的21世纪,我们的民众,如果不是衣食所迫,有谁甘愿依附于人受制于人,被人家颐指气使呢?那些对进城的父老乡亲及其子女,动辄白眼相向的人们,你们能体会到他们渴望被人平等相待的自尊而敏感的心情吗?
、两棵紫薇
校园里有两棵紫薇,长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紫薇开在夏季,五个月的花期开得红红火火。这两棵紫薇的树龄无从考证,大家只知道在紫薇生长的地方,很久前是一座古庙。校长近两天注意到这两棵紫薇,是因为学校搞基建,运送建筑材料要通过这两根紫薇的路径。校长的心里在琢磨着:是把这两棵紫薇锯掉还是把它们移栽别处?
那日校外来了一位老者,注视着这两棵紫薇出神。他找到校长,提出要买下这两棵紫薇。
校长心想即使贱卖掉这两棵紫薇,也比锯掉好,正好也去掉自己的一桩心事,便让老者出价。
老者伸出拇指和食指,校长惊讶地“啊”了一声。老者见校长不再言语,心想校长定是觉得出低价了,接着说每棵八千的价已不薄了,我也是真的看中了这两棵紫薇,要不每棵再加两千。校长使劲摇头,老者不断加价,最终校长送走了老者,说再多的钱也不会卖了,并决定运送建材的路改道,在两棵紫薇的旁边还垒了土,砌了保护栏。
有人问校长,听老者出价,你当时为什么惊讶?校长说,我以为他说每棵八百,已出乎我的预料。他那时究竟要出多少价,你就可能卖?“三百。”校长答。
那两棵紫薇是幸运的,校园外老者的慧眼,让校园内的人认识了它们的价值。
、话“清明”
清明时节,一瓣雨花,一缕哀思。
清明,意味着寒冬已去,天气清和明朗,草木欣欣向荣。相传,大禹治水之后,人们已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清明。
后来,“清明”被定为我国夏历上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岁时百向》)清明正是耕耘播种、孕育着丰收希望的季节。
清明成为“节”,是春秋时代的事了。当年鼎力协助晋文公重耳复国的大臣介子推功成后,要求“退居二线”,后干脆隐居介山。文公希望他复出,但介子推不从。文公心生一计,放火烧山,以为这样可以逼他出来,谁料介子推宁愿抱树被活活烧死也不肯出山。文公见大错已铸成,不禁悲从中来。决定每年此时祭奠介子推,并禁火三天,不吃烟火食。从此,清明前夕有了个“寒食节”,以后人们又把两个日子并称。秦汉开始民间便兴起清明节,到了唐代更为盛行,值得一值的是除祭祀外还有放风筝、斗鸡、踢球等娱乐活动。
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栩栩如生地展现了12世纪北宋时代清明的繁华景象。清明节除扫幕外,人们还扶老携幼去郊外踏青、春游。家家户户将柳枝条插在井边,这便是成语“井井有条”的出处了。清明既然称“节”,自然就有节日的气氛和欢乐。许多古籍都记载了我们祖先在清明时的潇洒之状:“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彭吹喧天”(《梦梁录》)。
到了现代,清明时节再也难看到“雨湿渡头草,风吹坟上花”或“细雨残钟荒驿梦,斜阳衰草故人坟”的悲悲切切气氛。人们已明白,有生必有死,死亡不足惧,重要的是活的得健康而有价值。
这种对死亡的通达态度也不止中国。我在美国看到不少坟场就在闹市附近,生者与死者毗邻而居却不以为忤。我寄居在一个亲戚家,他们去拜祭先人时,在后院随手摘了一些鲜花,便开车直驶墓地。把鲜花摆放在墓碑上,大家恭恭敬敬默哀3分钟,便算拜祭完毕。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垫上塑料布的草地上摆开饮料、食物,聊扯起来。墓地就如公园,拜祭权作度假。先人生前是家族的中心,死后也是维系家人的情感纽带。在这点上,看来东西方是共同的。
清明节是“国粹”。它寄寓着人们的期望:清明,清清明明!世道清明,百姓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