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迎国检预检汇报材料
近年来,市公路管理局在省交通运输厅、省厅公路局的大力支持和业务指导下,在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迎接2010年全国干线公路管养大检查预检为契机,深入开展“好路杯”竞赛评比活动,打基础查漏补缺,勇登攀再上台阶,保荣誉再接再厉,敢人先超越自我,被省交通运输厅授予全省公路建设先进集体,被省厅公路局授予全省公路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行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开辟了公路事业发展的新路子。
一、持续强化行业执政能力,不断形成科学发展合力。
我们把“抓班子建设、突出领导核心地位、提高行业执政能力,抓作风建设、带好职工队伍、提高行业整体素质,构建和谐公路”与迎接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大检查预检和深入开展“好路杯”竞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求公路系统全体职工牢固树立“六性”理念(即思想上的先进性,政治上的敏锐性,观念上的创新性,作风上的严谨性,行为上的求实性,工作上的扎实性),确保公路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稳步发展。与此同时,继续完善效能督察考评制度,推行“四性两制”工作法(“四性”,即把握工作重点,讲求工作的实效性、突出工作的计划性、树立工作的紧迫性和明确工作的责任性。“两制”,即在我局现行工作效能督察定量与定性、一月一考评的基础上,实行工作问责制和连带制),科学导向,奖惩严明,向内使劲,激发活力,从而形成了各级领导有责任、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思想有压力、争先创优、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和大好局面,真正打造出了一支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工作上能力强、技术上业务精、人品上信得过的干部队伍,促进了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立足本职保重点,克难攻坚创亮点。
为确保在今年迎国检预检及省“好路杯”竞赛中再创辉煌,我局在今年年初即召开了全市干线公路业务工作会暨迎检工作专题会议,全面安排部署迎检工作,明确提出了全年工作总体思路:坚持一个中心,确保两个重点,抓好三个环节,强化六字方针。坚持一个中心,即坚持以迎接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大检查预检及全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好路杯”竞赛检查为中心。确保两个重点,即把公路养护和路政治超工作作为工作重点。抓好三个环节,即抓好养护管理与路政治超的衔接环节,抓好养护管理、路政治超与财务管理的结合环节,抓好管养施工与安全管理的关联环节。强化六字方针,即强化“严、高、细、实、新、恒”六字方针。其核心是以精细化管理为特征,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
全系统干部职工切实按照上述要求,把握发展机遇,科学应对挑战,全局各项工作实现了快速、科学、安全、实效、协调发展。
(一) 五制六性保重点,公路管养谱新篇。
一是充分发挥“公路养护是保护财富”效能,继续坚持落实“五项制度”和“六性管理”。“五项制度”:即管养挂牌制、管养公示制、管养检查制、管养评比制、管养奖罚制;“六性管理”:即管养的经常性、季节性、预防性、前瞻性、科学性和时效性,全面发挥公路的整体效益和服务功能。二是不断完善检查评比办法,制定了《市公路小修保养管理考核办法》,坚持“每月抽查、季度检查、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制度,每季度通报全市养护工作情况,日常养护工作实现了“路面平整清洁,路基坚固顺适,标志齐全醒目,绿化协调美观,行车安全畅通,服务全面提升”的目标。三是养护管理督察系统应用制度化,建立了市、县级数据库,公路技术状况、桥梁技术状况数据录入完整,评定准确,更新及时。四是按照《招投标法》以及省、市有关规定严格组织招投标,确保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公开透明的养护市场秩序。g107线新郑境小刘桥至芦家桥段中修工程等8项大中修工程全部完工,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达100%。五是强力抓好文明示范路长期效能工作,142公里文明示范路保持效果良好,道路绿化成活率、保存率都超过了95%,形成了乔灌结合、花草点缀的优美公路环境。截至10月底,市干线公路养护工程共完成投资1.1亿元,公路优良路率达到80.4%,超额完成省局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铁腕重拳保重点,依法维护路产权。
我们紧紧围绕“教育是向导,制度是保障,管理是根本”的工作方针,切实抓好路政管理工作。一是不断强化队伍素质。今年先后2次组织路政治超人员培训,参训一线执法人员达到300余人次。组织编写了《市干线公路路政治超执法手册》和路政治超“四字经”,路政执法人员人手一册。在坚持学习制度化的同时,8月份组织全市干线公路一线执法人员进行了考试。为确保考试不走过场,规定凡考试不及格者要参加市局集中补考,补考仍不及格者调离执法岗位,13名考试未及格同志目前正等待补考。二是以新郑林庄超限站为标杆,按照站点建设规范化、人员配置科学化、执法环境优良化、建站督查系统化标准,积极开展超限站规范化建设工作。三是新建超限站工作稳步推进。今年6月底,省道102线薛店超限站作为全省率先建成的前三个超限站已投入运营。登封刘沟、巩义南山口两个超限站建设进展顺利,11月底前将开站运营。四是积极探索流动治超新模式,成立了市治理超限超载流动稽查大队,充分利用流动治超机动性强、灵活方便、检测精确的特点,在市及下属新郑、中牟、荥阳、新密等4个县(市)开展流动治超。五是加大督察力度,成立了市公路局路政治超工作督察组,今年对各个单位进行明察暗访30余次,下达整改通知书10余份,并督促整改到位。六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96055信息平台24小时监控,通过gps网络管理和现场录像定位等手段,实现了对市区干线公路的定线、定段、定人、定岗、定责“五定”管理。七是通过组织和参加不同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加强路政文化建设。我局荣获河南省交通路政员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和优秀组织奖,选派的三名选手个人成绩分列第一名、第二名和第四名。
今年1——9月,共检测车辆160万台,治理超限车辆9万台,卸货4.4万吨,超限超载率控制在4%以下;共查处路政案件94起,挽回路产损失310万元,路政案件查处率达99%。国道过村路段综合整治率达到85%以上,省道达到70%以上。
(三)财务管理规范化,执行制度不偏差。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记账、审核、经办、财务保管人员职责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具备《会计法》规定的任职资格,会计人员今年全部接受了会计培训,均持证上岗。二是会计核算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建立账簿,定期进行账账核对、账实核对,保证账证、账账、账实、账表相符,并按规定要求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三是预算编制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规定,各项预算资金按规定细化,预算资金比例符合有关规定。市转移支付干线公路养护切块资金16956万元,我局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坚持从紧的原则,编制了《干线公路养护切块资金支出计划》,各项费用支出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做到了无预算不开支,有预算不超支。四是资产管理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国有资产实行归口管理,严格资产购置、验收、计量、使用及处置手续,确保了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五是资金监管贯彻执行省局制定的资金使用和监管办法,明确了资金监管的职责、内容和方法,资金监管网络系统设备齐全,运行良好,确保了各项资金专款专用。
但是,我局各项资金严重不足,截至目前,资金缺口已达12413.3万元。具体情况如下:一是今年省厅公路局已对我局(含扩权县)拨付管理及小修经费5197万元,我局实际支出管理及小修经费8140万元,银行贷款利息支出1400万元,与相比我局今年此三项费用资金缺口为5476万元;二是今年实际发生、未下达计划的小修保养费、水毁等项目资金缺口为1503万元;三是已完工的10项省补养护工程资金缺口为3069.3万元;四是省财政厅、省交通厅从当年我市切块资金计划中扣减包干经费2365万元,我局被迫从切块资金中追补已完工的养护项目资金,但今年取消了各市切块资金,形成了2365万元的资金缺口。
(四)长短结合保重点,指导实际可操作。
一是结合“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完成了市干线公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及时编制完成了养路费切块资金支出、调整计划和经营性收费站车辆通行费收支计划,及路网改造工程项目和大中修、危桥改造项目的实施方案和施工图设计。——共上报国、省道改造项目设计55项,大、中修项目设计39项。今年又上报养护工程项目设计14项。三是基础数据管理规范精确,各项统计月报、年报及台帐资料齐全,数据准确,并按要求撰写上报统计分析,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及时对统计数据库进行核实,今年8月,运用手持gps卫星定位仪,完成了市干线公路769公里路线、203座桥梁的核查工作,确保了实际路线编号、桩号、里程及桥梁数据与数据库一致。
(五)通行费征收工作及时调整思路,确保行业大局稳定。
在上级撤销收费站正式文件下发之前,我们严格实行“一个打破,两个转变,三个建立,四项制度”做法:即打破大锅饭的陈旧思想;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上的传统观念;建立强有力的管理机制、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有效的奖罚激励机制,新郑芦家、新密白寨、登封卢店、刘沟四个还贷性收费站——4月30日共完成通行费征收任务25555.12万元。
4月30日还贷性收费取消后,全面做好了各项撤站后续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原收费人员进行了转岗培训,实现了原收费员素质提高、人心不散、队伍不乱、平稳过渡的目标。目前,我局共有堤刘一个合资收费站,1——9月份共完成通行费征收任务1883.94万元。
三、以人为本,弘扬正气,规范行为,提高形象,自觉走科学发展道路
我们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的全新理念,不断加强公路文化建设。坚持大力弘扬以“三种精神”(即蚂蚁啃骨头的克难攻坚精神、战士拼刺刀的舍生忘死精神和老黄牛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核心的公路文化,用先进的公路文化引领公路事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以加强工程建设领域的廉政工作,加强监督制约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为重点,强化教育,强化责任体系建设,强化制度建设,强化重点环节的监督防范,深入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