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工作总结
,我市农垦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景德镇市农垦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广大农垦职工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新时期农垦经济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垦职工的积极性,努力克服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困难,积极推动垦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垦区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根据要求,现将一年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我市共有红岩、梅岩、历居山、科山、凤凰山、十里岗等七个国有农垦殖场、现均为乡场合一管理体制,一个农工商公司,共有职工6534人,其中退休职工1421人,垦区人口13817人,垦区土地面积197596亩,林地面积155102.5亩,共有固定资产1986.6万元,资产负债率3823.9万元,资产负债率103.46% 。
2、国民生产总值1243.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 万元,第二产业 万元,第三产业 万元,工农业总产值 万元,销售收入 万元,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实现利润 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 %。
二、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推动垦区经济平稳运行。
为使我市农垦企业成为我市农村改革试点区,现代农业建设的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和农产品加工聚集区,我市垦区广大干部职工大胆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巩固第二产业、拓展第三产业,积极为全市农村经济的改革发展,探索新思路、积累新经验、采取新举措,努力创造一个多功能、多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并村、多种经营方式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经营模式。我市梅岩垦殖场被列为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江西省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
(一)大力发展垦区农业产业
以来,我市积极落实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积极引导广大垦区职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土地增效,职工增收。
我市加大先进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我市积极争取到了省农业厅项目资金50万元,对种猪场进行标准化建设,建设三气工程,对猪粪便进行无公害处理,大力发展高效种、养殖业,带动广大垦区职工发展养殖业;二是推广无公害水生蔬菜400亩,新鲜场花大棚40亩,精品果园1200亩,加快绿化食品开发;三是旧蔬菜加工、食品加工、油脂加工、无公害精制茶叶加工,果酒加工,芦笋加工等食品加工企业,使农产品增值,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 亩,粮食总产量 斤,生猪 头,全年农业产值 万元。
(二)巩固工业企业
我市充分利用垦区土地、资源、人力有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发展新企业,深化场办工业改革,促进转机建制,巩固老企业,增殖支柱产业,加快垦区工业发展。一是我市垦区企业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土垦区经济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引资招商,招商引资,不断扩大开放,全年共引进电子、膨润土、油脂加工、家俱、粮食加工等企业二十一家,为企业增加财税收入,扩大就业、拓宽了路子;二是将场办工业承包给职工经营,促进企业工业发展。
(三)积极拓展第三产业
我市充分利用垦区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旅游资本的开发,我市洪源仙境、文山石林、历居寺避暑山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人数逐步增加,旅游收入逐年增长,全市森林旅游收入1500万元,大大提升了垦区知名度,促进职工再就业,推动了垦区经济发展。
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我市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和省委提出的“五新一好”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大力开展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努力,我市农垦分场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形成了农业发展、农垦职工增收、场容村貌改善,干部职工关系融洽的良好局面。
一是我市以省农垦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梅岩芦家为示范点,组织全市农场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带动全市垦区各分场的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强宣传,把新农村建设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结合起来,广泛动员干部职工积极参与,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三是积极引导广大农垦职工投资投劳,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的逐步推进垦区新农村建设;四是引导广大垦区职工大力发展特色林业经济和绿色食品种植,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增强后劲;五是充分利用垦区土地,解决垦区富余劳动力,推动垦区经济发展;六是大力开展场容场貌的整治,加快了“三清、六改、四普及”工程进度,努力提升垦殖场品位,改善垦殖场形象,为推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负债累累,职工生活困难。
1、管理人员多,职工负担过重。
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国有垦殖场行管人员过多、机构繁多、人员繁杂、管理费用相当大,平均每两个职工要负担一个行管人员。
2、各种负担加重,企业难以承受。
长期以来,国有垦殖场除了上缴乡镇政府管理费和上交利润外,还要承担部分文教、卫生等政府承担的费用。目前虽然文教、卫生已剥离,类似三提五统已基本取消,但长期以来遗留下来巨额债务,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
3、企业经营困难,职工生活极度贫困。
我市各国有垦殖场大都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随着农资和各种生活必须品价格上扬,企业职工生活水平远低于附近农村农民,现边远分场不通电、不通水、不通邮、不通电视、不通公路情况比比皆是,大部分职工居住条件极差,旧房、危房占三成以上,至今仍有点煤油灯照明的生产队。近年来,国家落实了农垦企业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优待政策,但企业无力承担本应由企业负担的20%统筹金全部由职工个人负担。广大职工不堪重负,无力支付,至今仍有四成职工因无钱交纳养老统筹金而未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二)体制不顺,外部环境不佳。
1、乡场合一,政企不分。我市众多乡镇政府均是在农垦殖场的基础上成立的,从此企业就成了乡镇附庸,乡长、场长一肩担、财务一本账、审批一支笔,乡镇政府随意从企业调钱、调物、借人,企业无经营自主权。近年来乡政府开展招商引资,所占用土地均是从企业无偿划拨,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有土地面积逐年减少。近年来甚至还存在乡镇政府挪用职工社保统筹金行为,因乡镇换届至今无法填补。
2、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三年一换届,带来了短期行为,乡镇领导为突出任期政绩,根本不对企业进行投入,而是采取过量索取,急功近利,长期以掠夺式经营使企业丧失了自我生存和发展机能。全市各国有垦殖场个个负债累累,场办工业全军覆没,下岗职工生活无依无靠。
3、国家惠农政策不能贯彻落实。近年来国家虽然对农业进行大量补助,但经过乡镇政府一再克扣,真正到职工手中已所剩无几,国家对农垦企业的转移支付,就已下拨到了省财政,经过漫漫的长征路,6月才下拨到了市财政,真正到农恳企业不知还要等到何年何月。国家制定的城镇医疗保险、城镇居民低保均在民政和社保部门产生了梗阻,未能得到落实。
4、企业周遍环境状况恶化。全市各国有垦殖场均存在着周边村民集体对全民山林、水、耕地蚕食和侵害,广大企业和职工得罪不起,敢怒不敢言,终日生活焦虑不安。
(三)过量采伐,森林资源危机。
由于乡镇政府对国有垦殖场的管理上存在严重的短期行为,采取“竭泽而渔”的做法,为增加乡镇财税收入,完成上缴管理费用,加大对国有垦殖场林木的过度采伐,由于企业缺乏造林更新、抚育资金。全市各国有农垦企业只砍不造,早已出现大面积“返荒”,采育比例失控,资源危机严重,许多垦殖场早已无树可砍,森林资源出现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我市垦区甚至出现前所未有的山体滑坡现象。
(四)观念陈旧,人员素质下降。
长期以来,垦殖场职工居山、守山、吃山、靠山,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闭塞,思想“因循守旧、求稳怕险”,先进的农业技术无法推广,致富经验无法传播,一些基层领导不思进取,无所用心,不是守摊子就是想挪位子,缺乏责任感和危机感,除此之外,企业人才外流相当严重,由于林区、垦区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教育、卫生和文化都远远落后于广大农村集体,众多年轻力壮职工和有一技之长的职工对垦区失去了信心,为了自己、为了子女不得不忍痛离开自己曾经为之奋斗的沃土,挥泪远离他乡导地,形成了有亲靠亲、无亲投友,纷纷外出打工,留下来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职工,使农垦企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
五、农垦工作打算
农垦经济改革和发展关系到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我市农垦工作着力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改革现有的垦殖场管理体制,把乡镇政府与国有垦殖场彻底分开,真正使垦殖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经营实体。
(二)改革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一是精简企业管理人员,充实到生产第一线,打破铁饭碗,建立平等竞争、择优上岗、能上能下,合理流动的用才机制;二是大力发展农垦企业职工家庭农场,家庭林场,鼓励职工承包荒山,发展高效林业,对现有的果木林、经济林、竹林承包给职工长期经营,安置下岗职工;三是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林种、树种和农产品种植结构,努力开发绿色产业;四是充分利用国有农垦殖场的森林资源和地下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带动垦区经济,安排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
(三)市财政恢复对农垦事业财政预算。改变目前国有垦殖场管理有摊子、无编制、无经费的窘迫现状;加大对垦区农田水利设施维修的投入。尽快落实财政转移支付。
(四)加大对垦区周边环境的治理,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五)加快场办工业改制改革,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用资,为垦区经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六)加快垦区新农村建设步伐,改善垦区交通、饮水等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生活水平。
(七)进一步落实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强职工养老金的收缴、发放管理,落实职工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离退休职工死亡抚恤,确保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