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 > 正文

2010年气象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工作总结范文 发布时间:2010/12/21

2010年气象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
以来,县气象局在省局、市局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实施《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积极推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气象监测、预测预报预警能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为县的农业生产、产业发展和防灾减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主要成绩:

1、基础业务质量稳步提高。作为国家一级气候观测站,承担着资料参加全球交换的重任,基础业务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一五”期间,测报“百班无错”和“250班无错”均创历史新高,测报质量得到极大提高,狠抓测报质量初见成效;运用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将预警预报信息精细化到乡镇,形成了业务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设置科学、上下衔接和保障有力的预报业务技术体系。

2、气象服务成绩显著

为“金芒果”节、傣族“花街节”、彝族“火把节”“哈尼十月年”等系列节日活动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 2010年遭受百年不遇的秋、冬、春、初夏干旱,我局对旱情超前预报,超前谋划,为科学抗旱提供了有力保障,得到了省气象局的表彰和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在改进原有的电视、网站、121答询系统等服务方式基础上,新增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发布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将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延伸到农村,不断丰富气象服务手段。

3、新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初步建立

“十一五”期间,为满足农村对气象信息的迫切需求,解决气象信息在农村传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截止2010年7月,我县在所有乡镇、部分行政村和自然村等安装气象电子显示屏239块,初步建立了新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构建农村防灾减灾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持,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气象显示屏被农民称作身边的“气象台”、载田种地的“好帮手”,增收致富的“信息窗”,科技传播的“好载体”,政务公开的“好平台”

4、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进程不断加快,精神文明创建成绩斐然。

重视制度建设,实行一岗双责,全面推行局务公开,开展警示教育,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得到市局肯定。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连续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县级文明单位称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县的气象业务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防灾减灾需要,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水平不高,仍需加大建设力度。

2、地方财政紧张,投入人影的资金有限,的人影标准化作业点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他区县、作业装备落后,防雹效率较低。

3、气象事业发展的投入机制还未完全理顺,经费投入不足,维持事业发展的供需矛盾突出,气象职工的地方性津补贴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一定程度影响了气象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队伍稳定。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气象服务宗旨。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努力构建现代气象业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气象事业综合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第一、统筹兼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紧紧围绕防灾减灾这个中心任务,全面发展气象事业。

第二、总结实践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气象监测和预警业务的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第三、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社会资源共享的原则。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第四、立足实际与面向未来相结合,坚持适当超前的原则。因时因地制宜,拓展气象观测项目和内容,为开展气象预报、预测和科学研究积累基础性的观测数据和信息。

三、“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

1、总目标:按照“四个一流”的要求,建设“西部一流、全国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人才体系,为防灾减灾、“和谐”的建设提供全面、优质的气象服务。

2、分目标

● 建立有效覆盖县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 建设现代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 建立和完善现代气象预测预报预警系统

● 建立和完善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

● 建立和完善雷电监测预警系统

● 建设“四个一流”气象台站

● 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系统

●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 营造气象行业依法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建设任务

(一) 建立有效覆盖全县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1、全面推进农村气象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县气象防灾减灾信息盲区主要在农村的实际,以提高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率和满意度为主要目标,把建设农村气象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措施之一,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数字乡村工程”的延伸工程。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的原则,全面推进农村气象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县共有600余个自然村需安装农村气象公共信息服务终端--气象电子显示屏,已安装255块,还需安装400余块。到“十二五”末,实现以气象电子显示屏为主要手段的信息发布终端覆盖全县所有自然村的目标。

2、加强人群聚集地方气象信息传输。

积极推进学校、医院、车站、宾馆、公园、广场、体育场馆、高速公路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广播等信息发布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到“十二五”末,在全县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安装电子显示屏等约68个,实现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

3、提高手机气象短信覆盖率

继续积极推广手机气象短信服务,到十二五末,实现气象短信服务覆盖率40%的目标。

4、建立和完善气象公共信息发布系统。

由气象部门牵头整合部门信息资源,把气象公共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成集天气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各项政策、科普知识、政务公开和产品供求等信息发布为一体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广电、报刊、网络、通信等管理部门、运营商也要支持和加强气象综合信息传输工作。

把气象公共信息发布系统作为政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气象公共信息发布系统纳入县政府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针对不同区域和人群,应用各种手段,形成便捷高效、覆盖城乡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二) 建设现代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十二五”期间,在现有基础上,以加密区域自动站、雷达、应急气象保障和gps/met水汽探测仪为重点,初步建成要素配置适当、空间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气象综合监测系统;增强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为防灾减灾、预警预测、科研等提供科学依据。

1、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升级和完善

区域自动气象站作为国家大监网建设的补充,通过加密对降水、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可以提高天气预报、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合理评估水资源,特别是对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预警预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到“十二五”末,实现我县每个乡镇有一套六要素(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雨量、气压)区域自动站,每个行政村有一套至少两要素(雨量、温度)区域自动站。因此,在现有2个六要素区域自动站和12个两要素区域自动站的基础上,根据地理位置布局,仍需再建8个六要素区域自动站和58个两要素站,使现有单要素可靠、稳定运行。

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布设,与水利、水文站网的自动气象站统一规划和布置,避免重复布站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经济状况、人口密度、地质灾害发生频度等)和地质灾害防治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2、天气雷达站

天气雷达以其高时空分辨率、及时准确的遥感探测能力,成为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最有效的探测设备。特别是对短时临近的天气预警工作,天气雷达一定意义上起着关键性作用。

十二五期间,与其他兄弟县联合,在新平磨盘山生态气象站建设c波段全相参多普勒天气雷达1部,与昆明、普洱两部雷达形成交叉探测,可以完全消除目前雷达探测的盲区,解决昆明、普洱雷达对的探测均不能全面覆盖的问题,从而提高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指挥能力和灾害性天气预警水平。

3、建立风能、太阳能观测网

因日照充足被誉为“红河谷中的太阳城”,建立太阳能、风能观测网对开发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发展特色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间,计划在布设太阳辐射观测仪1套,风能观测铁塔1座,观测我县太阳能、风能资源分布特点,为有效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提供决策依据。

4、gps/met水汽探测仪

gps/met水汽探测仪可以每20~30分钟获得1次大气水汽廓线,为灾害性天气的准确预报提供水汽依据。作为水汽进出玉溪市的主要方向,计划安装一套gps/met水汽探测仪,与红塔区、通海、华宁各、新平安装组成gps/met水汽探测网。

(三)建立和完善现代气象预测预报预警系统

以中国气象局《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为指导,以公共气象服务需求为牵引,以综合观测业务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为保障,面向“一流技术”的发展目标,开展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0到72小时预报)、稳定提高气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准确率, 三性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达到95%,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1、完善县气象预报预警综合业务系统

以国家局t639、欧洲中心、云南省局中尺度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和卫星、加密自动站、gps等多种观测资料综合应用分析为基础,以micaps系统为平台,逐步从以天气尺度分析为主的业务向天气尺度与中尺度分析相结合的业务转换,深入研究乡镇天气预报预警技术,乡镇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3-5个百分点.

2.建立完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

应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加密自动站等资料综合分析,短时临近预报精细到村,时效0-3小时,预报要素包括降水、风向风速、最高、最低气温,灾害性天气主要包括大雨、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每天定时发布5 次,天气突变及时更新和订正,短时临近预报准确率提高4-6个百分点;雷达降水估测研究有所突破并投入业务应用,建立冰雹潜势预报。重点加强短时临近的灾害性天

2010年气象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