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小企业小作坊整治情况总结
市小企业小作坊整治情况总结
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问题已经成为规范食品生产加工秩序的一个难点,为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的监管,根据《关于印发〈省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指导意见〉的通知》(质食发〔〕176号)和《转发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开展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质食函〔〕266号)文件要求以及局长、副局长在“全省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整治总结表彰暨小企业小作坊全面治理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市质监系统精心部署、积极开展了小企业小作坊的整治工作,现将整治工作汇报如下:
一、小企业小作坊整治的基本做法
(一)政府重视、部门联动
各地政府对小企业小作坊的整治工作相当重视,出台了相关政策。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查处取缔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的意见》,各地政府都予以转发,明确了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查处取缔工作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行业指导,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由政府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监管机制,做好各自管辖范围的整治工作。县政府出台政策,对通过qs认证的食品生产小企业奖励人民币3万元。县政府对取证企业予以1万元的专项补助。市政府将水产品加工业建设列入当地政府经济发展规划,两个乡镇政府分别征地62亩和10亩建立水产品集中加工场,吸纳小企业入园统一生产。在整治工作中,各地都十分注重与相关部门及乡镇政府的协作,如县局主动参与林业部门组织的“县示范性茶厂考核”工作,并在考核工作过程中宣传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林业部门在制订农业优惠政策中加强对茶叶小企业兼并、分流工作的倾斜;县局积极推动建立乡镇、村庄重点负责小企业小作坊的调查、排查、协查和情况报告等四大职能,完善了“四级联动网络”,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及乡镇质监员和村级协管员的作用;县局在整治过程中,联合食品安全委员会、工商局、卫生局、公安局和镇乡等部门积极参加,共同配合,搞联合执法,坚决取缔非法生产加工点,有效遏制非法生产行为。
(二)精心组织、严密部署
目前我市食品生产加工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现代化生产加工手段与传统落后的生产加工模式并存,小企业数量多,实施有效监管难度很大。为此,全市系统高度重视小企业小作坊整治活动,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小企业小作坊整治活动当作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抓好,组织各监管片力量,围绕食品安全,周密部署,全盘安排,集中精力,扎扎实实抓好此项工作。市局专门成立了“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小企业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要求各县(市)局、区分局确定专项整治试点行业,出台整治实施方案,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小企业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同时,市局专门召开整治工作会议,多次发文指导各县(市)局、区分局开展整治工作,并组织对各地工作进行督查,确保小企业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做出成效。
(三)调查摸底、分类整治
全市质监系统在去年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整治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小企业小作坊调查摸底工作,依靠乡镇政府,充分发挥“三员”作用,对辖区内所有小企业是否取得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生产经营种类及条件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全面建立企业基本档案,实行动态监管。目前全市共有10人以下的食品企业586家,其中十五类企业42家,十三类企业136家,其他类企业408家。同时,各地根据qs取证情况,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一是对生产十五类食品的证照齐全但未取得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责令其停止生产,如需继续生产的先整改,达到取证条件后申证,待取证后允许其继续生产;对既不停产又不整改的,将名单移交工商、卫生部门,并报告政府,由政府协调工商、卫生部门吊证吊照直至取缔。对生产十三类食品的证照齐全但未取得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积极督促和帮助企业完善必备生产条件,为企业做好申报等相关工作,让企业尽快获得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资格。二是对生产目录外食品且产品质量不稳定的企业,积极帮助企业建立基本管理制度,完善卫生和生产条件。三是对无证照或证照不齐的食品生产企业,各地均已经向当地政府和食安委报告,建议政府组织协调工商、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无证照或证照不齐企业进行取缔。四是重点行业重点整治,各地根据各自确定的重点整治产品,出台整治实施方案,集中力量进行整治。
(四)多管齐下、推进准入
小企业小作坊整治的目的是整治过程中得到规范,在规范中促进发展,使之做大做强,达到市场准入要求。为此,我们把推进小企业小作坊的市场准入进程作为整治的目的来抓,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小企业小作坊的市场准入。一是领导重视,部署到位。市局领导高度重视食品市场准入工作,多次听取食品市场准入情况汇报,部署落实加快市场准入取证工作进度的措施。并专题召开全市系统食品市场准入工作会议,落实工作职责,在全市系统局长会议上也多次强调食品市场准入工作。二是强化宣传,帮促结合。市局组织召开了十三类食品市场准入宣贯会,并组织了教材分发到各有关企业,逐家上门进行宣传发动。在“3.15”和“质量月”活动期间,积极开展市场准入咨询宣传,分发宣传资料5000多份。同时,全市系统积极开展了十三类食品企业取证技术帮扶工作,举办了两期取证企业厂长(经理)培训班。各县(市)局、区分局还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取证企业考察学习;对上报取证的企业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和技术指导服务等;并积极探索引导小企业兼并、整合后申报取证工作经验,取得一定的成效。三是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年初,市局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中,明确提出要及时组织开展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在全市工业产品许可证年度工作会议上,对食品的市场准入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并多次发文通报有关情况,指导准入工作。全市系统针对当地企业的实际,逐家走访有关企业,编制了十三类食品取证计划及相应的工作措施,对十三类食品企业逐家落实结对帮扶责任人和联系人,制定准入进度表,并告知其市场准入审报程序、审报要求和无证查处时间。四是依法行政,高效办理。在推进食品市场准入中,市局坚持帮扶指导和督促整改相结合,促使企业通过取证的过程,增强产品质量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生产条件。对通过现场考核的135家食品企业,逐家进行不合格项整改的验证。在严把审查关的同时,坚持科学、公正、廉洁、高效原则,依法行政,高效办理许可证各项工作。制定出台了《市食品生产许可证取证审查工作规则》,并在政务网上公布工业(食品)生产许可证办理程序,进一步明确取证工作程序、要求。
二、几种初见成效的整合模式
小企业小作坊监管是食品生产加工业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如何因地制宜搞好小企业小作坊整合提升工作,全市各县(市)局、区分局都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等地的探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且各有特色。
(一)“合作方式分类、加工区域分流”的茶叶模式
县局采取“合作方式分类、加工区域分流”的梳理办法进行整合提升。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公司+基地”三种模式,由4个公司带动6家合作社联合700多家农户,3个龙头企业带动7个生产基地联合500多家农户,将小企业、小作坊、加工户进行了有效地整合;加工区域以镇、乡、乡3个重点乡镇进行分流,避免了茶叶高峰期无人收购,低峰期茶厂抢购的现象。目前鲜茶叶平均价格比去年提高了近1倍且长期稳定。因鲜叶的价格提高,在茶叶产区,广大茶农自己炒制茶叶的现象全部消除。茶厂经过技术改造,引进了“qs”的管理理念,生产环境条件明显改善,工人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有大幅度的上升,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价格比去年同期平均增长0.5倍。最终实现农户高兴、企业欢迎、群众满意、政府放心。
(二)借助“村规民约”,实施生产“五统一”的米面模式
马坎头米面制品合作社将各项规范化操作写进《村规民约》,同时建立质量风险金制度,通过恰当的载体,有个人承诺,有群众监督,使其在行为上进行自我约束。从而不断推进“标准生产、规范经营、打造品牌”这一总体目标的实现。通过“产品标准、原料采购、晒场管理、抽样检测、品牌包装”的“五统一”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和品牌良好形象,使合作社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合作社个体与整体共赢的良好局面。今年的米面检验抽查合格率均达到100%。经过统一包装后,以加工户自主销售和合作社统一销售相结合的方式流向市场,产品已经进入上海、温州等地的超市。现在索面价格能卖到每公斤4.6元甚至是6元,价格较以前提高了1.4~3元,即使这样产品还是供不应求。随着销量不断增加,需求不断高涨,“马坎头”商标的米面索面成为了农户得益、群众喜爱、社会放心的传统产品。该村的米面索面已经向产业化发展道路迈出坚实的一步。合作社的发展,为解决该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村民收入提供了一条良好的途径,同时也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三)“集中规模加工”的水产品模式
市政府将水产品加工业建设列入当地政府经济发展规划,建立集中加工场所,引导企业入园,严格按照虾米、鱼鲞等水产食品加工场所卫生要求,进行集中管理。如市石塘海虾产销合作社:由镇政府征地62亩,建立集中加工园区,已有23家企业入园加工生产。市松门鱼鲞产销专业合作社:由镇政府征地10亩建成加工场,由12家企业组成专业合作社。对入园的企业严格按照食品生产加工场所质量安全要求,进行集中管理。从而实现水产品加工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科学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树立品牌,讲求信用,推进水产食品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股份重组、以大带小”的豆制品模式
整治前,县共有豆制品生产加工户73家。按照“认证扶持一批、整治改进一批、清理取缔一批”的方针,对73家豆制品生产加工户实施“股份重组”和“以大带小”。一是面向社会筹建两家条件较好、规模较大、上档次的企业。目前已经了成立县天天鲜食品有限公司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