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立粮食生产长效机制实施意见
我市关于建立和完善粮食生产长效机制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真正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确保粮食安全,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粮食既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物资,又是人类社会的必需商品。粮食是基础性公共产品,仅靠市场调节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这就决定了国家应突出粮食的基础地位,加大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建立长期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我市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 0.4 亩。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日趋明显,粮食总需求不断增长和粮食种植面积持续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粮食供求关系将进一步趋紧。我市目前粮食自给率已不到40%,粮食安全隐患已经显现,必须建立长效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从战略的高度稳定进而增加粮食生产,切实提高粮食自给率,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明确工作目标和基本要求建立粮食生产长效机制,要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以增加投入为支撑,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动力,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粮食自给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切实有效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努力提高种粮效益,鼓励多种春粮、夏秋粮和旱杂粮,扩大早稻播种面积,今后若干年内力争春粮和早稻有较大幅度增长。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农田季节性抛荒,杜绝常年性抛荒,按照“千斤粮万元田”要求,推进种植业农作制度创新,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切实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每年要从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
——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能力。积极培育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社、粮食生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统一育秧、统一防治病虫、统一机插机收和烘干等全程种粮服务。
——切实增加财政投入。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逐步增加粮食生产补贴范围和额度,建立起稳定的粮食生产投入增长机制。 ——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的领导。粮食生产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粮食生产,要建立严格的粮食生产考核制度,增加粮食生产考核分值比重,形成各级政府共同抓好粮食生产的氛围。
三、突出重点环节,明确主攻方向
(一)建设粮食功能区。
粮食功能区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粮食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多方筹措资金,精心组织实施,按照资源禀赋、生产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科学谋划粮食生产布局,明确发展目标,将一批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符、与城市建设规划和交通建设规划不冲突的成片耕地逐步建成旱涝保收的稳产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和高产高效种植的示范区。
(二)扩大早稻种植。
早稻是我市粮食储备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市粮食增产的主要潜力。近十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早稻种植面积锐减,储备粮年轮换不能就地解决,严重影响到我市粮食安全。各级政府要加强政策研究,加大早稻种植补贴力度,将扩大早稻种植作为粮食生产的突破口来抓。
(三)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粮食规模经营。我市早稻种植主要依靠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因此必需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和粮食优先的前提下,确保流转的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向粮食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土地流转政策按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台市委办〔〕17号)执行。
(四)建立和完善粮食生产风险保障机制。粮食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物,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威胁。各地要全面落实早稻、晚稻等大宗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农民投保、企业参与、合作保险、市场运作的新机制。在坚决执行粮食最低保护价政策的同时,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增强农户抗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建立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全面增强种粮农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防止粮食生产大起大落。
(五)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服务。各级政府要把粮食生产全程服务工作作为稳定粮食面积、落实粮食生产技术、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减少耕地抛荒、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措施来抓,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和扶持设施育秧服务组织、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和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服务组织,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覆盖面。
(六)整合粮食扶持政策。各级政府要加强粮食扶持政策绩效评估工作,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整合粮食扶持政策,调整资金投向,突出重点,突破薄弱环节,加大对早稻和春粮生产、土地流转、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粮食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强化基础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耕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确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耕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20万亩。要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执行征地听证和公示制度,强化社会监督。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对补充耕地质量的评审,禁止跨区域异地占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在每年的土地有偿出让使用资金中按 3%的比例提取,作为补充耕地和标准农田地力提升专项资金,滚动使用。要结合 “百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有计划分步骤对已建成的标准农田开展质量评估,千方百计管住一类田,提升二类田,逐步改造三类田,将标准农田建设成为“吨粮田”。
(二)切实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各地要研究出台农田基础设施日常维护的相关政策,建立农田基础设施维护基金,明确乡(镇、街道)、村及农户各自的职责,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三)强化科技支撑。
人多地少决定了我市粮食生产必须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增质增效、规模增效、服务增效和模式增效之路。农业部门要加强品种选育与引进、栽培技术集成与优化、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地力培肥及病虫草鼠的综合防治等技术研究,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要积极探索粮经轮作、水旱轮作等高效种植模式的研究,提高模式增效水平,努力实现“千斤粮万元田”。财政、科技等部门要增加粮食科研经费的投入比重,以逐步提高我市粮食生产的科研水平。
(四)提高粮食生产装备水平。
各地要充分利用当前中央加大农机购机补贴的有利时机,增加地方配套资金,加快农业机械装备,以最短时间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特别要鼓励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组织、粮食收储企业购置谷物烘干机和高质量的稻米加工机械,以增强粮食安全收获和粮食加工水平。
(五)加强粮食生产主体培育。各地要从战略高度,将新型农业从业人员的培养摆上议事日程,早作谋划,用5年或更长的时间,造就一批有大学文化程度、懂科技、善经营、敢想敢干的新一代粮食生产职业农民。
五、加强领导,强化粮食生产责任制考核
(一)加强领导。
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是政府的基本职责。要强化粮食安全责任,明确粮食生产目标,建立考评奖励制度。要坚持实行粮食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农业、粮食、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负责的粮食生产新格局。要创建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级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层层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
(二)强化粮食生产目标考核。要将保护耕地、减少抛荒、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等任务落到实处,把粮食生产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对粮食生产工作力度大、政策落实到位、工作措施有力、完成任务好的乡镇(街道)、村级组织及优秀种(售)粮大户、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等进行表彰。对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到位、未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的单位,要追究主要党政领导责任。
(三)激励乡镇政府抓好粮食生产。粮食面积的落实、扶持政策的宣传、农田基础设施日常维护的组织、专业服务组织的培育、土地流转的宣传发动、耕地抛荒的查处等涉及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主要依靠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因此,要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乡、村干部抓好粮食生产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强化责任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