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县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第2页
一些农民外出劳务被侵犯合法权益。目前农民仍是弱势群体,进城务工时工资被拖欠、无端遭搜身、殴打及由于工作环境恶劣所致工伤得不到赔偿等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同时一些用工单位要求交纳保证金、签订不平等合同、克扣劳动者工资等现象较多,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四)一些农民外出劳务影响子女教育。由于农村外出打工的大多是青壮年农民夫妇,其子女正值上学求知的年龄,生活不能自理,只得寄放在年迈的父母或亲友身边,对子女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培养不能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外出打工农民的一块心病。
(五)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我县转移的劳动力的文化、法律、道德、技能等各方面素质参差不齐,整体偏低,所以大部分外出劳动力主要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目前,劳动力市场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转变,这给我县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促进我县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对策建议
劳务经济是一大产业,大有潜力可挖。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城镇化水平将大幅度提高,必将促进大量农村人口的转移;我县具有“美人窝”的品牌优势,一些中介和培训机构与外地许多用人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合作关系;加上我县基础教育扎实、职业教育长足发展,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这些给我县劳动力转移带来了良好机遇和有利因素。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主动积极地制定和实施中长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
(一)制定有利于劳动力开发就业、创业的发展政策。各级政府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考虑,把农民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加以部署,进一步提高就业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将农民的转移就业率作为政府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将劳务经济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抓,强化目标考核。要出台劳务输出的优惠政策,营造劳务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同走出去的劳动力比、同城市的居民素质比,整体上有一定差距,影响了劳动力的外出转移。要通过各种渠道和现有的各种教育设施,积极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培训,制定岗位培训标准,加强职业证书考试的管理,使各类岗位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千方百计提高劳动力素质。要实施品牌战略,培养和储备一技多能人才,使外出人员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三)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管理。为形成政府和社会多方为农村人口提供就业信息、技术培训、咨询、中介和合法权益保护的服务网络,一是要采取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规范社会中介、培训机构的管理,培育多元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二是要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重点,加强转移劳动力的跟踪服务和管理,对转移的劳动力比较集中的地方,要引导建立党团等组织和计划生育管理网络,并在劳动力转移密度大的深圳、珠海、广州等地区设立“劳务管理办事处”。三是劳动、公安、工商等部门要紧密配合,加大打击地下中介、非法中介的力度,规范劳动力市场。四是要加强基层劳管站建设,培育一支强有力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工作队伍;加强乡、村两级信息联络员队伍建设,及时掌握和发布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提高组织化程度,减少农村劳动力的盲目和无序流动。五是要培育和维护品牌形象。组织劳动力输出的部门和机构,既要替用人单位把住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关,又要为输出劳动力把住用人单位的合法关,维护好双方权益,严防弄虚作假和欺诈行为,培育良好的品牌形象。
(四)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据有关资料反映,我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劳动力资源的五分之一,而劳务输出仅是世界劳务输出总量的3%左右,两者极不相称。面对入世带来的新机遇,政府有关部门要放宽政策,积极开辟输出渠道,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五)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一方面,随着各地劳务输出规模的扩大,沿海等经济发达、工资收入高的地区劳动力市场将趋于饱和,“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内部转移将成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因此,要在扩大县外转移规模的同时,通过优化环境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来增加县内消化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拓宽农村内部转移的就业渠道。如我县崛起的竹木制品加工业就有95%的从业人员来自农民,吸纳劳动力9万余人。另一方面,一些打工者在外地经过艰辛付出,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回报家乡的良好愿望。我们要主动与他们“攀亲”,在支持、保护他们外出务工发展的同时,立足形成良性循环,鼓励返乡创业,并用招商引资的诚意和创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吸引他们荣归故里办厂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