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民政局专题调研我区社区服务工作时的汇报
根据市局通知要求,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我区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工作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设想。
我区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工作的发展情况
我区现辖7个街道、36个社区、20个村。区域面积82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0万,其中流动人口约10万。社区建设工作自1999年起步以来,区委、区政府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早在,我区就把社区建设与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并列为全区“三大任务”,纳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给予充分保证。在过去的几年中,除街道匹配的经费外,我区每年仅区财政安排的社区建设工作经费都在1000万元以上,今年已增至1200万元。在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经费支撑下,我区的社区建设也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我区被省民政厅确定为“江苏省社区建设试验区”,,被民政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社区组织体系建设,完善社区组织整体架构
几年来,我区紧紧抓住社区体制和制度创新等关键环节,积极构筑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建立了由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民间组织构成的社区组织体系。
1、探索社区党建新的组织形式,不断扩大党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在以来的老社区整合及新社区组建过程中,同步调整、设置社区党组织,目前已建立了3个社区党委、22个社区党总支、11个社区党支部,对社区离退休党员、流动人口党员、下岗失业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得到了加强,党建工作已延伸到社区的每个角落。
2、积极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完善居民自治制度。我区各社区居委会普遍建立了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社区民主选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今年全市统一组织的第三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中,我区起步早、思路新,首家选举产生“小巷总理”,首家设立秘密写票间,在南湖街道9个社区全面试点“零薪主任”制度,受到各类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充分报道。
3、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社区民间组织。我区于开始,以居民之家为龙头广泛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受到省、市主管部门及国家民政部的充分肯定,在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所有社区都建立了志愿者组织、残疾人组织和老年人组织,有的社区还建立了时间银行、慈善超市、爱心驿站等扶贫帮困载体,积极为社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全区各类社区民间组织已发展至200多个。
二、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社区服务综合功能
社区基础设施是开展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工作的基本条件。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区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水平。
1、实施社区整合改造,重组社区硬件资源。1999年起,我区要求各街道陆续将对外出租的社区用房全部收回,用于居委会办公、群众活动和社区服务。,我区将原有64个社区居委会调整为44个。,为进一步改善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我们对社区的规模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将社区居委会总数减少至35个,使社区的硬件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同时,区划调整后,我区又投入巨资,对以南湖地区为主的北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改造,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又有了很大改观。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沿河社区,整合改造后,该社区的办公活动用房面积增至1200平方米,室外还有科普、文化、健身、休闲四个主题广场,如此条件在全市都属少见。通过上述努力,目前,我区每百户居民平均拥有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已达20平方米,绝大多数社区的居民公益活动设施状况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2、开展社区规范化改造,提升社区硬件水平。,我区按照“两栏两站六室五有五统一”的标准,对社区居委会进行了第一轮的规范化改造。去年起,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居委会的规范化水平,我们对原有标准进行了修订,提出了“一校两站三栏四室六有六统一”的新标准,并启动了新一轮的规范化改造。标准中,对社区办公活动用房的面积和应具备的基本功能都有严格的规定。到目前为止,已完成改造12个,预计到年底可再完成10个。现在,我区100%的社区都建立了居民之家,设立了劳动保障站和社区警务室,90%的社区被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全区100%的社区配备有3台以上的电脑,实现了宽带上网,安装了各类社区管理软件,提高了社区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制定社区发展规划,落实新区公共配套。区划调整后,我局即着手研究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在河西规划分局的大力支持下,于完成。规划对服务5万人口的社区中心和服务1万人口的基本社区中心的面积、功能设置等作了明确规定,最重要的是在图纸上预留了位置,从规划源头上进行了控制。几年来,我们密切与河西指挥部、河西规划分局等方面的联系,积极推动该规划的落实。目前,有2家社区中心建成交付,其中1家已于4月初正式投入使用。年内,还将有2家社区中心和2个基本社区中心开工建设。随着新区建设的推进和规划的落实,新建小区的社区配套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4、发展社区商业服务,满足群众各种需求。社区商业服务也是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为了加快社区商业服务的发展,我区将其纳入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将社区商业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划,将商业配套完善与道路拓宽改造、城市景观提升“三位一体”同时驱动。几年来,12个部门通过新建和业态调整,在北部地区已建成若干条商业特色街,服务项目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群众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方便,南湖街道也因此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中、南部新建区的商业设施建设也正在“一核三轴两带三中心”的总体发展框架下稳步推进。
三、加强社区各种队伍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社区服务
1、狠抓社工队伍建设。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注重选人机制、用人机制、育人机制和留人机制建设,由专职社区党务工作者、居委会成员和专职社工组成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方面是抓好社工规范管理。今年5月,我区正式出台了《建邺区社工管理办法》,从社工的选聘任用、日常管理到考核评定、奖优汰劣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据我们了解,外地现在还没有这样的专门文件。依据该办法规定,5月24日至6月9日,我局与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和社会学院联合对全体社工进行了为期6天的综合培训,有201名社工取得了结业证书。另一方面是逐步提高社工待遇。通过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我区社区工作者的基本收入从几年前的每月五、六百元增加到八、九百元,全年综合收入超过我区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面前,已建立了自然增长机制,今后每两年将调整一次。年内,社工的“五险”也将全部办理到位。由于社工待遇的不断提高,社工职业的吸引力也在逐步增强。今年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后,全区208名社区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专职社工平均年龄42岁,学历全部在高中以上,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到2/5,党员比例达到2/3,一大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居民走上了社区工作岗位。
2、推动义工队伍建设。我区现有社区义工活跃在社区服务、卫生、文化、教育、体育、科技、治安等方方面面。他们发挥自身特长,把从事义工服务作为居民的应尽义务和良好风尚,并引导和鼓励其它居民加入,有力地支持了我区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滨湖街道的“兆缘时间银行”和南湖街道蓓蕾社区的党员义务医疗队、沿河社区的红领巾书画班的老同志们是突出代表。
3、引导志愿者队伍建设。目前较有影响的志愿者队伍有区街两级的关爱工作团、南湖街道的独居老人“爱心驿站”和地震应急志愿服务队、滨湖街道的网吧义务监督员和凤栖苑社区的“众一”助老社等。其中,助老社主要是将社区内的党员志愿者、低保对象中的志愿者、社区积极分子、中学生志愿者组织起来,为本社区的困难老人提供上门探访、心理疏导、物品维修、家政服务等方面的服务。目前,该组织已吸引了76位志愿者参加,有25名老人已从中收益。顺便提及一下,去年,在市老龄委的积极协调下,在全市推行了政府为高龄特困独居老人购买服务工程,我区目前有129位老人正在享受家政服务,65名老人安装了“安康通”紧急呼叫装置。考虑到有一些为国家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同志因年龄等原因不在市规定的保障范围,我区用区财政匹配的资金,将特困的重点优抚对象和各级劳动模范也一并纳入保障对象之列,受到了他们的普遍欢迎。
四、加强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促进社区建设科学发展
社区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保证其顺利推进,必须靠良好的工作体制和机制。近年来,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我区积极推进各级“一站式”服务,提高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目前,区行政服务中心、街道政务受理中心、社区政务大厅三级“一站式”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在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进一步规范机关部门“进社区”工作,推进社区规范化管理。在去年出台的《关于规范机关部门工作“进社区”的意见》中规定,有关部门不得将应由自身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摊派给社区组织,对有些社区组织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辅助性工作,要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通过社区经费预算制度,有偿委托社区组织承担。
2、建立公共财政的社区保障机制。确立社区建设经费与地方财政同步增长机制,并向新建社区、中低收入人口密集社区倾斜,促进各社区平衡发展。健全社区建设资金的管理和预算制度,区、街按每百户每月200元的标准,建立起两级社区办公、活动经费保障制度,年底前还将建立社区工作者工资、福利、保险制度。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力度,健全对社区民间组织发展公益事业的专项补助制度,支持社区民间组织开展公益活动。
3、完善社区的民主参与机制。继续加强居民会议制度和其它居民自治制度的建设,继续完善社区听证会、评议会、协调会的“三会”制度。采取联席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驻社区单位的联系,定期研究社区公共事务,实现共驻共建。大力推进居务公开,健全社区居委会的民主理财制度,将政府对基层组织的经费投入纳入社区民主管理的范围,加强对工作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4、制定社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