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创新工作调查与思考
科技创新是影响一个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经济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打造“创新型**”目标,把“创新驱动”作为全市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的三大路径之一,发挥科技进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引擎、支撑、引领和促进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基本情况与主要成效
据调查,截止2013年底,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26家(全省并列第4),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418.16亿元(全省第7)、增加值115.28亿元(全省第7);国家创新型企业1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7家(居全省第9位);建有院士工作站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省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个;有效发明专利289件(居全省第7);2013年,我市首次荣获由科技部命名表彰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全省建立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家,我市还是空白;全省建成并运行的科技孵化器70家,在孵企业2216家,我市目前报省科技厅备案的科技孵化器仅有**、**两个县级科技孵化器且未正常运行;全省建成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43个,我市仅有3个且都集中在**;我市招商引资企业大多数来自**,一般是把生产基地放在我市,其研发中心设在**,因而不愿再重复投资建立研发中心,比如宝辉清洗研发部设在无锡、动力源研发中心设在深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比如专利代理人和专利事务所均为空白,同时社会化科技服务的领域窄、服务能力不强,服务质量不高。
(二)企业创新能力弱。我市建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的企业仅占规上工业企业的5.6%,高新技术企业仅占规上工业企业的12.06%。大多数企业专利意识不强,如果政府不对企业授权专利进行奖励,很多企业不会主动申请专利。产品没有核心技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少,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1.13件,全省平均为1.93件。仅有凤形、皖南电机、生信等为数不多的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缺乏行业技术发展的话语权。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多数制造业处于价值链底端,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比重偏低,约占20%。
(三)人才资源匮乏。无论是在物质环境,还是在文化、学术环境方面,我市与**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采取趋同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显得缺乏竞争力。一是在科技人才方面,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硕士学位以上人才仅占从业人员的0.34%。二是在技工人才方面,企业存在用工难、用工荒、用工成本上升等问题,一线工人短缺且流动性大,加大了企业用工成本,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
(四)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现在合工大**校区以教学为主、还没有形成科研能力,我市与合工大的产学研合作工作机制、政策还不够完善,合作成效还不够突出。部分企业产学研合作仅限与科研院校的个别教授或研究员就一个项目、单个产品进行合作,项目结束,产学研活动则随之结束。还有的企业认为高校教师不能深入实际,无法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因而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不是太高。
(五)科技投入不足。2013年,全市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0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根据市县科技局2014年公共财政收支预算表,本年度“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预算支出:宣州60万元,**70万元,**255万元,市本级及部分县未安排。中小企业限于规模和财力,科技投入整体不足,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偏低,有些企业甚至零投入,投入方向主要为购买先进的设备、软硬件等方面,在企业内部进行研究开发,以及从其它企业和组织购买专利投入的较少。
(六)优惠政策难落地。部分企业负责人反映,政府为促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出台了税收、社保等方面的不少优惠政策,但具体落实常常遭遇人为梗阻。按照《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宣发〔2012〕19号)文件精神,2013年度企业符合政策资助和奖励的项目和成果,政府没有能够及时足额兑现奖励政策,没有及时拨付企业申请到的国家和省级项目基金。另外,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免更是难上加难,税务部门认为企业研究开发费用账目归集不规范,执行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和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影响税收任务的完成,所以一个税务专管员轻易就可以把企业的税收减免申请否决掉,导致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到期后不愿参加复审。
三、对策与建议
(一)夯平台,提升园区科技服务能力。一要加快科技园区平台建设。开发区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更是企业创新的主平台,我市13个开发区,绝大多数没有充分发挥好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制约了创新型**建设的步伐。积极稳步推进国家级**开发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省级**开发区、**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健全开发区的产业集群功能,编制相关规划,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引进力度,着力打造若干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其余开发区也要对照标准补差补缺积极申报高新区。二要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科技孵化器、专利代理、创业风险投资、信息与咨询公司、技术开发交易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是加强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和**禽业研究院建设,着力提升我市科技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
(二)强主体,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我市有一批成长性好、具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比如**公司,是国家A级锅炉制造企业,通过了美国ASME出口认证,产品覆盖全国及**亚,要放大这种示范效应,引导企业强化创新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定,提高行业话语权。
(三)抓人才,突出科技创新智力支撑。一要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发挥企业家作用”,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最根本就是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企业家的培养、激励、约束和保护机制,支持企业家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市范围内构建“学习企业家的创新、理解企业家的甘苦、支持企业家的创造、宽容企业家的失误、肯定企业家的贡献”的良好氛围。二要实行柔性引才机制。吸引一批“候鸟专家”、“飞行博士”,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三要因地制宜育人才。充分发挥合工大**校区、**职业技术学院、**职教联盟和皖南机电职业教育集团作用,依据市县区产业特色,采取“订单式培养”形式,学生基础课在学校学,专业课请企业工程师教,实习到企业去,毕业直接到企业上班。四要栓心留人。人才引进的关键在于留用,及时落实工资福利及社会保障待遇,做好住房保障、落户、配偶随迁、子女入学等相关事宜,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比如,2012年,**启用英才苑,为引进到**工作、暂无固定住所的高层次人才免费提供短期居住的周转住房。**开发区投资1.2亿元建设松岭人才社区已投入使用,解决开发区入园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以及高校毕业生的生活难题。**在风景秀美的四合乡建设“教授村”,将**大学、**大学等高校50余位资深教授柔性引进,开展驻地服务。
(四)善合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展产学研活动,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政府要当好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技红娘”。一是立足产学研合作实际,完善产学研合作档案,健全产学研工作管理体系;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搭建校企合作桥梁,有针对性的开展产学研活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扩散;三是积极联合省内外高校院所和市内企业,筹备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开发合工大**校区的产学研能力,力争把合工大的研发成果尽可能地在**实现转化。善于发挥好合工大来我市挂职干部的作用,架起合工大与各县市区产学研中间的桥梁。
(五)稳投入,变单一支持为多元扶持。一是完善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变事前投入扩展为事中和事后补助;变分散投入为集中扶持,确保政策资金不撒胡椒面。二是建立政府引导资金和社会资本共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激发企业科技投入欲望。比如**材料公司产品推广有难度,虽然产品性能优良,但是用户对此不了解,希望能在重点市政工程中推荐使用。**台钻位于**城区,沿用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接收原上海小三线企业的厂房,厂房面积小、设施结构陈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计划通过土地置换整体搬迁到**开发区,希望政府能够在开发区建设用地、搬迁补助费用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三是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创新券是面向中小微科技型企业,鼓励和支持其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而发行的一种“有价凭证”,由政府无偿向企业发放,企业配套资金不得低于创新券使用金额的3倍,企业在领取创新券、完成科技创新投入后予以兑现。
(六)促联动,增强技术创新政策的执行力。科技局、开发区、发改委、税务局、财政局、经信委和金融等部门要主动深入企业,和企业走得更近一些,宣传好、执行好各项科技政策。一是协调国(地)税局指导企业规范研究开发经费的归集,协调解决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的落实,落实高新技术企业15%的所得税税率优惠政策。二是对2013年度企业开展和取得的符合宣发[2012]19号文件的相关规定项目和成果进行调查摸底,经审核确认的项目和成果要及时兑现政策资助和奖励。三是把专利申请资助专项资金纳入科技部门的年度预算支出项目。四是积极开展商标权、专利权质押贷款,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目前,詹氏、古南丰两家公司办理了商标权质押贷款业务、新宁实业公司办理了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要及时总结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成功经验,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业,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地处“两山一湖”核心地带,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又是**文化核心区域,历史悠久、
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进一步厘清思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我县专门组织力量围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