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党员在不同行业、地域间的流动性加大,党员成分、生活环境及思想****趋于复杂化。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我市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流动党员急剧增多,今后随着群岛新区的开放建设,党员的流动量会越来越大,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成为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实效,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为此,从年初开始我们组建了调研组,利用2个多月时间,外出宁波、定海、普陀、高亭等市县,深入全乡各企业单位、各支部,对我乡流动党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走访调查。召开座谈会7次,填表问卷450多份,个别访谈120人次,基本摸清和掌握了我乡流动党员和管理现状,并就如何加强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进行了广泛的意见征求和讨论研究。
一、流动党员的基本特点
以我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为例,由于外出人口和外来人口
流动量的不断增多,党员在产业间转移和区域间流动也日趋频繁,目前我乡流动党员呈现出以下六方面特点:
(一)数量不断增加。截止10月底,全乡共排查出流动党员178人,比上年增加了46人;其中外出党员122人,比上年增加了21人,占全乡在册党员的21.6%;外来党员56人,比上年增加了25人。
(二)分布越来越广。据调查显示,流动党员分布含盖了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流出党员绝大部分集中在本市的四个县区和宁波、上海两个沿海城市,流入党员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等几个周边省份。并有流动分布越来越广的趋势。
(三)原因有所改变。以往,党员流动原因主要是因为工作,而近几年发展为到大中城市购房定居;以往,流动党员主要以青壮年为主,而近几年外出党员多为老年党员。究其原因主要是为定居在外地的子女照顾家庭。而流入党员多为到企业打工。
(四)不确定因素增加。流动党员什么时候外出,外出时间多长难以确定,部分党员为阶段性流动。尤其是从事航运和季节性工程工作的党员,居住和工作地点甚至工作单位都难以确定。
(五)党性观念有所淡薄。流动党员由于长期外出,特别是从事航运等行业的党员,难以参加组织生活,难以接受比较系统的教育和管理,党性观念逐渐有所淡薄,不缴迟缴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现象越来越严重。
(六)对组织的满意度在下降。在调查、交流过程中,这些流动党员因缺少组织归属感,党组织与他们沟通联系不多,加上教育缺乏,所以他们中有部分党员对组织工作缺乏了解,感觉组织不忘初心,对他们管理不够,导致对组织的满意度在下降。
二、目前流动党员管理的普遍做法
针对渔农村流动党员特点,我市各县区各乡镇都积极探索创新,普遍采取“掌握情况、理顺关系、建立制度、加强联系、组织活动”的方法,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将流入党员予以属地化管理
各县区普遍成立了党员服务中心,各乡镇成立了党员服务站,大的企业也成立了党员服务站,通过不断完善和健全工作体系,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切实落实到每个乡镇和企业。针对流动党员多为非公企业职工的实际,市委组织部、统战部、工商联等部门今年联合发文,对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我市各县区、乡镇纷纷从健全非公企业党组织入手,进一步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并通过争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全覆盖”,对流动党员及管理工作进行了摸底调研,做到了“三清”:即企业经营管理情况清、企业流动党员情况清、企业流动党员管理现状清。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通过单建、联建、挂靠等形式,对职工人数在80名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按照“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要求,配备好非公企业党组织班子;通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党员活动阵地等方式加强对非公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使流入党员都有党组织予以属地化管理。
(二)抓好党员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外出党员各类管理措施
我市各县区、乡镇都从制度建设入手,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建立健全了流动党员联系制度、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流动党员登记制度、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制度等各项制度,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通过走访咨询,各县区、乡镇重点加大三项制度建设力度,增强外出党员过组织生活和缴纳党费的自觉性。
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前几年我市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做好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工作的通知》、《舟山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通知》文件,各县区和乡镇都在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础上,及时掌握了流出和流入党员的数量及有关情况,为所有流出和流入党员建立了管理台帐和信息库。明确规定党员外出务工、经商三个月以上,必须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六个月以上的要转出组织关系或实行流动党员管理。要求各基层党委对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期限、职业、通讯地址、联系办法和联系人等造册登记,建立健全外出流动党员档案。
二是建立健全联系汇报制度。有的支部要求外出党员每季度用短信或电话等形式向所在支部汇报在外的思想、工作和参加当地党组织活动的情况。平时由党支部委员分工联系若干名外出党员,保持电话、信函联系,节假日利用外出党员返家的机会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或组织学习,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情况,给他们上党课,进行思想教育。
三是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支部每年一次民主评议党员,和星级党员评定,会前都通知每一位外出党员,并查验支部记载的外出联系内容和《流动党员活动证》填写情况,根据他们的表现开展民主评议,对优秀的党员给予表彰,对表现不好的党员进行批评教育,对不合格的党员进行处置。
(三)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理顺流动党员管理体系
各县区、乡镇按照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党员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原则,都在积极探索并实行了相对集中、便于领导的管理模式,实施统一管理,使大多数流动党员有了家的温暖,既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又激发了党员的积极性,较好地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例如,我县就依托网格化管理、远程教育平台等的资源,通过建立新居民管理服务中心、新居民网格等方式,将流动党员管理与当前党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及时发放《流动党员证》,接纳有《流动党员证》的外来党员等方式加强教育管理。通过组织新居民党员座谈会,开展新居民党员参与所在社区支部活动,组织新居民党员负责管理本企业、生活区域新居民等方式,发挥其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同时,坚持“不拘形式、讲求实效,业余为主、方便党员”的原则,多途径地为流动党员的提供教育学习,如免费订阅党报党刊,定期向流动党员开放村、社区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通过组织流动党员参加重大节庆活动,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使广大流动党员在娱乐中受教育。对外出党员通过邮寄、邮件、短信、电话等方式,及时将发送学习材料,使他们不论流动到哪里,都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另外,根据流动党员状况和工作需要,通过“三个加强”不断落实好专门人员进行联系,确保所有流动党员都能参加教育活动。即:加强与流动党员本人的联系,引导他们参加所在支部各项教育活动;加强与流动党员家庭成员的联系,共同参与宣传、督促;加强与流动地的联系,掌握流动党员参加教育的现实表现。
三、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虽然积极采取措施,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探索,但作为党员中的特殊群体,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一)去向难掌握。一是有的流动党员外出前不主动向党组织汇报,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经常性联系,处于“断线”状态;有的党员外出工作场所不固定,居无定所;有的党员来去自如,既不开具党员证明信,又不转移组织关系或不持《流动党员活动证》,造成居住地和所属地无法实施有效管理的局面。二是个别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措施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上不到位。具体表现为:工作中一般号召多,习惯于老办法、老套套,缺乏创新;有的有畏难情绪,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对管好、管活信心不足,无所作为,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导致极个别流动党员对党组织失去信心;一些党组织重班子建设和干部管理,轻党员队伍尤其是流动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对流动党员的流向过问甚少。三是有的党员在流向非公有制企业过程中,为保留原单位福利待遇,不敢也不愿去原单位转接组织关系或开具《流动党员活动证》,导致党员虽流动但组织关系不顺,组织生活无法正常参加。
(二)管理难落实。有的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务工经商,一年难回一趟家,虽保持联系,但一些必要的管理措施难以落实;有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和退伍军人党员,将组织关系挂靠在父母所在单位或干脆揣在口袋里,外出谋生,以致一两年,甚至三、五年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有的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和验证工作抓得不紧,致使一些流动党员行前不办证,或有证不交给流入地党组织,导致管理难到位,成为挂名党员。相当部分流动党员“两不管”既流出地党组织不能管,流入地党组织拒绝管。有的流动党员想参加组织生活无处去,想交党费无人收,想找组织谈心无人听,使一些流动党员成为“口袋”党员。一些流动党员长期在外,党性观念淡薄,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不起党员作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活动难开展。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再一方面,有的地方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有大部分的外出党员不能参加所去地方党组织生活。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
(四)教育难到位。随着党员流动范围的扩大,因流动党员年龄、文化结构的不同,从事行业的增多,走南闯北,接受新鲜事物多,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较快,党员对教育需求也各不一样;一些流出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流入地党组织也因各种原因没有开展好对流入党员的教育,致使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五)作用难发挥。有的流动党员长时间远离党组织,不易得到党组织的帮助教育,组织制度的约束作用难奏效,易受不良环境影响。有的退休党员到子女身边生活或在外地定居,对党的工作不上心;有的党员一心务工挣钱养家,淡化党员身份,无心参加党组织活动,履行义务缺位,责任心不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党员降格要求,个别甚至放任自流,违法乱纪,损害党的形象。从调查的情况看,个别流动党员在不遵守党的纪律,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不起党员作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六)党费标准难把握。由于流动党员频繁变动工作岗位,收入极不稳定。因此,很难确定他们交纳党费的基数。目前,收缴党费的标准往往靠党员自报收入来定,或者是按党组织统一确定的标准来交,缺乏规范性和必要的监督。
(七)预备党员难转正。一方面由于流动党员平常在外,党组织很难了解党员在外情况,难以完成培训、考察及政审等基础任务,发展党员工作难以开展。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毕业生和军队复员专业人员中的预备党员加入了流动党员行列。由于党组织无法了解他们的工作表现,给预备党员转正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需加以解决的。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如下:
(一)党组织管理弱化。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带来资源和人的大量流动,党组织单纯的属地管理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是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缺乏较好的双向协作管理机制,流出地或流入地单方面的努力,对流动党员管不住、管不了;二是一些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习惯于管静不管动,没有切实制定和实施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措施。三是有较多的“两新”组织未建立党的组织,其中的流动党员无法就地融入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二)教育模式老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党员的思想、观念发生着巨大变化,需求随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迅速显现。一是教育要求的单一性与党员需求的多样性不相适应。少数党组织忽视了教育对象需求的差异性,没有从实际需要出发,在教育要求上过于强调一致性,不能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二是教育内容的单一性与党员思想的多维性不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多元化、利益多样化,带来了党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少数党组织在党员教育内容上单一、空洞,不能贴近党员思想实际,无法解决深层次上的观念问题。三是党员教育形式的静态性和党员活动的动态性不相适应。流动党员的流动性、分散性,使党员教育在人员、时间上都难以落实。四是对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缺乏系统研究,管理口径不一,操作简单,弱化了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三)党员意识淡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和不健康思想的侵蚀,导致思想观念物质化。正是由于党组织管理的缺位和教育的不到位,导致党员的党性意识弱化和宗旨意识淡化。一是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规则、求利观念难免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导致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异化、社会行为失范。二是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一些党员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了自我要求,思想观念不能与时俱进,辨别是非能力退化,抵御腐蚀能力弱化,对金钱、物质、个人利益考虑过多,对社会上一些负面现象不能正确认识,尤其是当个人利益受到冲击时,便心理失衡,抱怨组织、抱怨领导。三是思想变动大,组织纪律观念不强。由于跨地域流动,一部分流动党员脱离了党组织的纪律约束,“免疫力”减弱,少数行为自由化明显,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当作是给自己找麻烦。同时,由于个别党员入党动机不纯,把入党看成是到党内捞好处,一旦没有好处了就想脱离组织管理,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不愿履行党员义务,甚至长期不交党费,使自己逐步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成为“自由分子”,不珍视党员身份,对组织的认同感淡化,认为党员称号只是个政治荣誉,在经济活动中靠的是挣钱,不愿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四是个别党员在岗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因为下岗等带来巨大生活落差,对党组织这个“娘家人”心生怨气。
(四)管理思想不统一。极个别党组织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对流动党员的工作生活关心不够,不知道流动党员在想什么、盼什么,对他们思想上产生的困惑和疑虑没有及时帮助解决。有的对流动党员生活困难不能及时解决,造成党员感受不到组织的温暖,逐渐产生了离心情绪。集中表现为:一是“小块论”,认为流动党员只占党员总数中的极小部分,抓不抓无碍大局;二是“无关论”认为流动党员四处分散、情况复杂,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三是“无精力论”,认为党组织面临的工作千头万绪,抓日常经济工作及在岗党员教育都忙不过来,没有精力去管流动党员,工作中表现出“力不从心”。
(五)流动党员管理办法有漏洞。从党员个人方面讲,少数流动党员对持《流动党员活动证》作用认识不清楚,对《流动党员活动证》使用不积极、不主动。从党组织角度讲,《流动党员活动证》使用对党组织缺乏约束力,对《流动党员活动证》颁发、接收等环节虽有明确的规定,但可操作性不强,使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发证、接证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使用。
(六)党员管理机制滞后。造成对流动党员难于有效管理。一是流动党员的流入地党组织不愿接收,流动党员本人不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或不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造成党员不找组织,组织找不到党员的现象。二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党员外出务工不断增多。三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离退休党员也在逐年增多,退休后返乡、居住外地的也不少,流动性增强,相关的管理制度相对滞后,缺乏实用性、操作性,以上几种情形给党员管理增加了难度。
(七)部分党务工作者管理能力偏低。新形势下,一些党务工作者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知识老化脱节,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些党务工作者缺乏政治敏感度和政治鉴别力,不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对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党员管理如何定位,该管些什么,该怎么管,缺乏深入的研究。工作缺乏主动性,消极等待、被动应付。在工作中务虚有余、务实不足,在工作方法上局限于老办法,讲究形式、忽视实效,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五、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一)对症下药,加强管理,消除流动党员教育工作的死角。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紧迫任务,也是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增强党组织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有效管理,不断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首先切实做到“两个消除”:一是努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克服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无关紧要的错误认识,以及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畏难情绪。二是及时消除教育管理中的实际盲区,把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紧紧抓在手上,逐步解决好流动党员疏于教育管理的问题。流动党员大多年富力强,经常在外,经风雨,见世面,学到了许多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基层党组织要看到流动党员的积极的一面,发挥流动党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充分认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作为组织建设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推动党员队伍的全面发展。
2、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网络。要针对大多数流动党员集中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组建力度,加强党务知识培训,通过与社区党总支共建等方式帮助他们开展组织活动,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二要加强无党组织管理的企业中党员的管理,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联合党支部,使流动党员都能在党组织内开展活动。三要充分利用科学新技术。发挥计算机网络作用,逐步将流动党员信息纳入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在外地的流动党员,也可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和思想汇报。
3、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要认真落实流动党员登记卡制度,对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流动原因、去向、发挥作用等情况进行登记,随时掌握其动态。要坚持专人联系制度,联系人定期向流动党员传达重要会议精神、寄送学习资料、了解流动后的情况,并帮助解决思想与实际问题。要坚持学习制度,基层党组织要经常与流动党员进行沟通,督促他们积极参与流入地的党组织的学习。要坚持目标管理及奖惩制度,坚持不降低对流动党员的要求,对先进的党员要及时表彰,对后进的党员要严肃批评或处理。要坚持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细化记载项目,严格颁证验证手续,将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参加党组织生活的记载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双向管理”模式,流入地党组织要严格执行中组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规定,认真做好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实行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两地管,双落实”。使党员不管流到哪里,党组织都能管到哪里。
4、优化服务,切实关心流动党员的生活和工作。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把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融为一体。流动党员常年在外活动,本人及其家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实际困难,基层党组织要从关心流动党员的实际困难出发,利用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等载体,广泛开展“进党员家,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等活动,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和帮助流动党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从而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抓好典型,树立榜样。面对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在探索新处境、新方法过程中注重抓典型。首先要选择党建工作基础扎实的企业或支部作为典型,同时要抓好有作为的个人党员作为典型,通过舆论媒体宣传,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手段,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要善于发现、总结推广不同类型、各具特色、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强的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促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高这一工作的整体水平。
6、畅通党员“出口”,提高党员队伍质量。对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不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或《流动党员活动证》的,要给予批评教育;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的,应按自动脱党处理;对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的,要劝其退党;对要求退党的,经过支部大会讨论决定,予以除名;对堕落为腐败分子的,要坚决予以清除。
7、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一方面根据当前流动党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我为党旗争光”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通过党员全程教育、个别谈心教育、典型示范教育等方式,使流动党员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认识到自己虽外出,但党员的先进性不能丢,先锋作用意识不能淡,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牢记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时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通过“扶助”工程、“爱心奉献”、“结对共建”等各种活动,帮助弱势党员尽快走出困境,让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教育广大群众永远跟党走,保持和增强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创新载体,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人制宜,努力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子,采取“五级联动”的办法,使党员不管流动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享有党员权利,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定期“回复”管理。认真抓好流动党员目标管理责任制度的落实。党支部与外出党员要签订责任书,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返回时,把《流动党员活动证》交回党支部进行审核,并按内容兑现责任状;每半年对流动党员进行一次函询,流动党员外出时间较长的,要求每年把《流动党员活动证》寄回支部审核一次。
2、专人联系管理。建立在职(岗)党员与流动党员定期联系制度,流动党员外出时,一律填写流动党员卡片,说明外出的目、时间、地点及联系方法等内容,由所在支部确定专人与其保持联系。联系人主要负责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传达上级文件精神,通报支部工作情况;征求对党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给流动党员寄送学习材料等。同时,联系人经常深入流动党员家中,一方面了解流动党员情况,一方面了解其家庭情况,将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帮助解决流动党员家庭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3、接转关系管理。对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上,从业地点和单位相对固定的党员,将正式组织关系转到党员所去地方单位党组织。结合实际,对流入的外地党员,积极做好组织接收工作。党员服务中心(站)由专人负责受理外来党员的咨询、来访、接转组织关系等工作。
4、配套制度管理。一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流动党员每半年至少汇报一次思想情况和工作情况,重大事情时发时报,如流动地点或工作单位发生变化时,及时报告新的地址和联系方法,负责联系人员也要定期基层党支部和党委报告流动党员近期情况。二是目标责任制度。县委组织部把基层党委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情况纳入了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基层党委对党支部建立相关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三是落实外出流动党员定点活动制度。在外出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区域,落实固定地点让流动党员定点定期活动,从而确保了流动党员的正常活动和信息的随时掌握。
(三)狠抓落实,健全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机制
首先,要重视流动党员的外出前的教育和返回后的培训。流动党员在外出前,有关党组织必须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党性党纪教育,切实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对他们提出的要求。特别是在外出党员春节返乡期间,有关党组织要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培训的内容应突出针对性,贴近他们的思想和生产、工作实际,着重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章》、市场经济知识、实用技术、党纪国法等教育,力求做到切合实际、学以致用。同时,还要召开外出党员座谈会,让他们汇报在外的思想、工作情况,畅谈在外的见闻和感受,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通过教育培训,使流动党员达到“五牢记”要求,即牢记党员称号、牢记党性观念、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纪国法、牢记家乡建设。
其次,建立流动党员奖惩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党员的各项权利,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各有关党组织要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的规定,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应享有的权利,特别是要妥善解决好流动党员参加选举问题。同时,各有关党组织要多关心流动党员,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要重视对流动党员的培养和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要重视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督促落实。各级党组织的主要领导要带头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要经常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坚决防止和克服放任自流的现象。基层党组织要逐级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对流出和流入的党员逐个建立档案,随时掌握去向变化,对党员流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第四,要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网络化建设,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狠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责任制,通过党委高度重视、组织部门协调抓总、相关部门加强配合,建成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体系,层层抓落实,进一步推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党委要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上级组织部门要与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和协作,定期通报和研究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在流动人员登记备案中,要增加“政治面貌”内容,以便于查询和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