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银行检查评比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银行检查评比工作的几点思考
半年了,又到了各种检查评比的“时节”。对此不少单位、部门“高度重视”,甚至“一把手”亲自挂帅,把总结评比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在评选、评优中“与众不同”、“独树一帜”,有些单位没有“笔杆子”的想方设法专门“挖”来“秀才”,强调写好总结的重要性,有些部门有“爬格子”的重申写好总结的必要性。总之目的要求明确:要写出特色,写出亮点,吸引“眼球”,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你特我奇,胜人一筹,“凭笔”胜出。你说这是在总结评比,还是在评比“凭笔”?据笔者了解,这种离谱“变味”的“凭笔”出“先进”,“凭笔”论“英雄”的“评比”由来已久,且在不少数单位或部门有着潜移默化,“发扬光大”,愈演愈烈之势。
总结评比的目的是总结经验,奖优罚劣,推动工作。工作一年了,经验需要总结,不足需要指出,成绩需要肯定,先进需要表彰。实事就是,客观公正的总结评比本无可厚非。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平时工作不深入实际,不深入基层,对下面的情况不甚了解,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善听片面之词,喜听溢美之辞。总结评比时只凭下面报上来的“总结”、“经验”、“材料”进行“评比”,久而久之形成了“汗水不如墨水”,“工作干得好不好,关键看你总结写的行不行”、“干工作是次要的,‘唱功’是主要的”的怪现象,导致“笔上生花”,即使工作平平,也会“出人头地”,使人刮目相看,肃然起敬,反之,即使成绩斐然,也是默默无闻,难得赞许,难评先进。于是出现了“材料”垒“政绩”,“政绩”出“先进”,“先进”出“经验”,“经验”出“事迹”,“事迹”出“典型”,“典型”出“英雄”的评比“凭笔”的“评比”。正因为如此,不少单位每到总结的“节骨眼”上,“笔杆子”总是不敢怠慢,挖空心思搞“创作”,千方百计做“文章”,希望“凭笔”胜出。由此,“总结”越写越离谱,“经验”越写越“艺术”。有些部门的工作与兄弟单位相比是“胡萝卜烧南瓜——没什么两样”,谈不上什么特色,更没什么“亮点”,但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便不顾实际,编造数字,弄虚作假,充分发挥“想象力”,字里行间充满着“令人感动”的“闪光点”;有些单位,平时工作马马虎虎,毫无起色,但在“总结”时“创作人员”闭门造车,无中生有,移花接木,胡编乱造,洋洋洒洒“编剧”出许多“动人的故事”;还有些单位虽然工作干的说得过去,但“喇叭不吹不响”,总结评比总是“后进”,挨批、挨罚,迫于无奈和压力,不得不把“工作重点”放在“总结”上,请“笔杆子”添油加醋,小题大做,夸夸其词,“总结”出许多“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你看,这哪儿是在总结,分明是在“创作”;你瞧,这哪儿是在评比,分明是在“文人墨客”评比“凭笔”的“较量”。结果是,一些所为的这个先进那个先进,甚至在群众中声誉并不好,工作表现极为平庸的单位和个人,也堂而皇之地“总结”出什么“者”、“宣传”出什么“分子”、“升华”出什么“家”。
总结评比重“笔头”,轻“劲头”、重“材料”、轻“实绩”,用“总结”垒“政绩”,用“材料”树“典型”,“凭笔”论“英雄”的“评比”是典型的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目的不端正的表现,不仅亵渎了先进的荣誉称号,降低了先进的“含金量”和榜样的作用,而且鼓励的是形式主义,奖励的是弄虚作假,玷辱是的是求真务实,挫伤的是工作积极性,伤害的是人的满腔热情,败坏的是党风和社会风气。
我们反对评比“凭笔”,但并不是说让人们以后就不要写总结了,关键是说的是“本来面目”,“货真价实”,道的是恰如其分,有一说一,要的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当前,三个文明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聚精会神工作,扎扎实实干事。因此,在总结评比时要把功夫放在真评上,做到实事就是,客观公正,不文过饰非。有关领导平时要多往基层走一走、看一看,察实情、看真相、摸实底、辩真伪、听真话,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忌惟“材料”论“英雄”,看“总结”定“先进”,“凭笔”讲“成绩”,对那些一贯注重“汗水不如墨水”,重“笔头”轻“劲头”,重“总结”轻“实绩”,重“材料”轻“表现”的“创作”、“文章”要严格把关,“不予采用”,从源头上杜绝“创作典型”、“泡沫先进”的粉墨登场,从而“评”出干劲,“评”出实效,“评”上的当之无愧,没“评”上的心服口服,使之感到差距,感到压力,奋起直追,真正使学有榜样,干有标兵,从而激励人们的工作热情,推动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