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重要性之我见
摘要: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均等的精神食粮,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应尽快实现农村公共文化均等化。
关键词:农村nbsp;nbsp;公共文化服务nbsp;均等化
县乡是一个人口相对较少的乡,末辖区总人口26411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441人,城镇化率13%。另有流动人口8000余人。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辖区总面积130.24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02人,在留守人员多,村民居住分散的情况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入相对困难,导致出现了本乡与其他乡镇、村与村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的现象。所以,为广大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已成为当前乡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前,农村地区面临着城市文化、消费文化的渗透,自身的文化建设则相对滞后。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文化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效率低下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地区表现得尤其明显。因此,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对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
乡有乡文化站1个,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龙灯狮舞,有群众文艺组织3支。尽管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一系列文化工程,政府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努力使先进文化成为农村文化的主旋律。但相对于其他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乡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乡农村公共文化仍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不足之处主要表象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群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乡每年有大部分青壮年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正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但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担负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也导致青少年对文化需求的心里负担过重。
(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源利用率低
近年来,乡的各村都创建了“农家书屋”,有条件的村(社区)还创建了文艺队,建设了活动场所,农村文化设施已经在逐步改善。但从总体来看,这些公共文化建设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一是“农家书屋”的图书更新慢,管理机制不健全。“农家书屋”工程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在传播科技文化、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培育文明新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所以村(社区)干部要建立起管理长效机制,对管理员定岗定责,采取多种措施,管好、用好农家书屋,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宣传动员作用,带领村民同学习,共进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二是地理环境的限制和保守的思想态度。乡人员居住分散,即便建有文化活动室,但是由于山高坡陡,在家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儿童,文化活动的开展难以集中大部分村民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能完全深入到村民里。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
乡在整个盐津县的乡镇中属于较小的乡,经济相对落后,群众意识还有待加强。这与其他乡镇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本乡内,各村(社区)之间也是有很大差距的,就及第社区和村来说,属于乡政府所在地,而且居住相对集中,位于乡集镇周围,辖区的村民接受新事物新文化的机会要多,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强,所以文化活动开展较好,有专门的文艺表演队,工作生产之余,一些妇女朋友每天都集中在一起跳广场舞,旁边还有许多观众。地理位置的优越使这里的村民有了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开展的也更好。但是对于相对偏远的天星村、保隆村、龙塘村、共和村来说,这里的群众接收到的信息量要少的多,文化建设资源也相对较少,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出现了村与村之间的不均等。
二、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出于山区的乡,信息相当闭塞,所以实现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注重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乡不同区域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差距不断缩小,是比较切合实际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能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动起来”,“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更平等、更便捷地共享,让每一位群众都充分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缩小目前乡各村(社区)文化发展的差距。
(二)有利于完善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不能实现全民均等化共享,就不能保证公共服务的深入落实。只有实现各项公共事业“共同抓、同建设,齐发展”,才有利于公共服务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深入民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增强群众文化软实力;二是群众均等化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能使文化创造活力在农村持续迸发、群众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乡村
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其次,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以改善,而精神文化生活依然匮乏,目前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化还很突出,无法保障所有群众的文化权益。因此,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乡村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做到实处,使乡村更加充满活力,群众更有精神动力,乡村更加和谐。
三、如何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
当前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在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就谈不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农村文化建设是基础工程、重点工程、全局工程,应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一)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
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为此,各级领导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在文化人才的培养、培训和文化设施建设、文体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扶持。要制订并出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措施、政策,逐步建立多渠道的文化投资体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特别是以“三龙滩”水库、稻田鱼、天麻、中药材项目为契机,完善乡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二)健全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是农民汲取精神食粮和陶冶心灵情感的重要场所,应坚持标准化和实用性相统一,加大力度,全方位构建乡、村文化场所、图书室,使广大农民看书、看表演、及参加集体文化活动更加便利。乡在现有的1个乡文化站和5个村“农家书屋”的基础上,力求争取仅有的1个社区(及第社区)也能建起农家书屋,尽力早日实现全乡6各村(社区)全部建有农家书屋。在此基础上,更要强化管理与运用,让“农家书屋”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成为广大农民欢迎和喜爱的地方。
(三)健全和完善文化人才队伍
通过培训学习、实践检验等多种渠道和形式打造庞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一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乡村党政文化管理人才队伍,包括乡书记、乡长;文化站站长;村书记、主任等,使他们成为懂得农村文化建设理论,把握农村文化发展规律的行家,成为推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领导力量。二是善于发现和培养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以及从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培养他们成为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三是不断壮大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关心和帮助解决广大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切实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以发挥好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四是汇聚各种力量,带领广大农民参与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创造,力争每一位群众都能深入到农村的各项公共文化活动中,推动农村文化事业深入发展。
(四)建立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及参与机制,构建以农民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这个角度来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建立有效的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表达机制,进一步拓宽民主参与渠道,让农民群众的需求能够及时而充分地吸纳到政府决策中来。目前,乡农民参与环节还比较薄弱,农民群众无论是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还是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民主参与程度都有待提高和加强。政府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首先要了解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农民在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方面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和表达权,这样将使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的达到平衡,进而使得农民真正文化需要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研究》、第三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5至72页;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20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至8页;
3.、《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二章第三节、第42至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