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干部队伍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思考
乡村干部队伍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思考
乡村两级政权是党和政府最基层的组织,乡村干部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他们工作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影响到上级的决策、指示和精神的贯彻落实,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充分调动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否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如何管理好乡村干部,使之更好发挥其聪明才智,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此,笔者就以巧家县新店乡党委、政府对乡村干部的管理为例,对如何提高乡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方法和对策作一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一、基本概况
巧家县新店乡有国土面积156平方公里,辖13个村、254个村民小组,有住户7536户、人口30093人。全乡乡村干部职工共119名。一段时期以来,全乡上下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低,工作被动、成绩拙劣,且连续三年在全县的“争先创优”考核工作中都是倒数,致使全乡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锐减。自3月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后,该乡党委、政府结合乡内实际,进行了全面的调研,探索出了一些工作激励机制,逐步扭转了一度时期以来工作被动的格局,一举走在了全县的前列,成绩突出,面目一新。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带头,率先垂范。领导干部就是排头羊、领头雁,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感染和影响周围一大片干部群众。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后,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书记、乡长都亲自带头做,职工们跟着学,工作方式彻底从过去的“安排他去”变为了现在的“跟着我来”,职工们学有榜样,做有示范,积极性提高了。
(二)以人为本,关爱职工。新店乡党委、政府从人性化的角度,对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关爱,为职工营造了一个和谐、宽松、可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环境。一是在工作中充分尊重职工意愿,虚心听取职工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二是正确对待一些工作能力较差的干部,不歧视、不鄙视,采取多培养、多辅导的形式,使他们不断提高;三是关心职工身体状况,组织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四是通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定期慰问困难职工和职工家庭,了解职工困难,解决职工疾苦,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以爱心的情感温暖了职工的心,让他们在工作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三)立足服务,正确引导。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是该乡对乡村干部一贯的要求。在工作中,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有益于大家、有益于集体的事,我们就要尽全力去做,只要是有损他人、有损集体的事,就坚决不做,真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四)不拘一格,任人唯贤。在提拔和使用有能力的乡村干部上,坚持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标准,通过干部下访和民主测评,对“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好共事”的人员,给予提拔和重用,破除了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形成了不拘一格地选贤任能、唯才是举、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
(五)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根据个人差异,合理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村级领导班子中,做到领导班子的搭配使用符合村情,切合实际,因才定岗,人岗相适,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特长和优势,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大显身手,是本届党委、政府使用人才的基本原则。
(六)实行民主集中,破除独断专行,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重大事项实行集体研究,班子成员经常交心通气,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财务开支情况实行“定期通报制”,培养了大家的主人翁精神。充分相信职工,放手让他们去干,避免了一人说了算的格局。在两年来的工作中,只要是乡党委、政府安排的工作,职工们都做得很好,事实也充分证明:工作的好坏不单是用职工能力行与不行来评判,而更主要是让不让他们干、放不放心他们干的问题,当然,要想工作出成绩,那种“成绩是我的、问题是你的”现象一定不能发生,否则,职工将没有积极性可言了。
(七)讲团结,比奉献,创建和谐求发展。讲团结可以凝聚力量,比奉献可以激励人心。站在全乡大局的高度,通过把乡村干部当作“一家人”来关心和开展工作,求得了工作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八)通过实际行动取信于职工。在两年来的工作中,该乡为职工解决了多年没有报销的车旅费,下乡为职工补助交通费用,并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从不让职工垫着工资去干活”的承诺。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该乡所有乡村干部职工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工作成绩有了很大的起色,具体表现为:一是保证了政令畅通,疏通了信息渠道,做到了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二是各村、机关、站所不论是直管还是协管,工作作风都明显转变,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三是职工工作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加强,工作成效有了起色,拖而不决的事件没有了;四是乡、村干部能力的组合和人员的搭配更趋合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三、存在问题
(一)城乡差别的存在,导致部分乡、村干部在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一度时期还受到歧视,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工作拖沓,他们认为:工作再好,成绩再突出也只是个“乡巴佬”,干好干坏无所谓。
(二)村、组干部年龄结构偏高,知识层次偏低,多数也只有初中文凭,少数还是小学,个别甚至还是文盲,开展工作凭经验,理论水平较低,适应工作能力较弱。
(三)规章制度落实乏力。乡村两级部分班子成员对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意识不浓。许多理应坚持的管理制度常被中心工作冲淡,“特事特办”结果导致“有章不循”;部分制度制定不科学,作出的一些规定不适合乡村工作实际,不便于操作。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检查工作不务实。一是部分地方只注重中心工作,对村、组干部疏于管理、缺乏监督;二是缺乏配套的责任追究制度,造成对乡村干部往往失之于宽、失之于管、失之于罚;三是是同级管理软弱,“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必认真”。
(五)教育激励手段弱化。乡村干部教育正面宣传太多,必要的批评与惩罚太少。物质激励方面,乡村财力有限,负债过重,举措不多,形式单一,效果欠佳;精神激励宣传不到位,大都停留在“一锤子”买卖,通报一次或广播一次就了事;政治激励方面,正确的用人导向在尚未完全形成,特别是机构改革后,村干部进入机关、站所的路子越来越窄,影响了一批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六)乡村干部工作艰苦报酬低,积极性不高。特别是村、组干部,拿钱不多,管事不少,通过合法程序公推出来的村、组干部不愿干,“想干”的人却又得不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导致有的村甚至无法推选出称职的、符合人民群众意愿村、组干部。
四、方法对策
(一)加强培训,深化教育,全面提高乡村干部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一是利用党课、讨论、座谈等形式的开展,使他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进一步摆正心态,努力工作;二是利用农闲时间,通过集中举办培训班等形式让他们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增强其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三是创造条件让乡村干部参与外出学习、考察等活动,使他们开拓视野,拓宽思路,提高能力,激发工作热情。
(二)招贤纳才,优化结构,抓好乡村班子建设。一是把那些处在生产第一线、人品好、威望高,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年纪轻又热心为民办实事的农村党员,通过法定程序推选为村民小组长,并有目的、有意识地将他们作为村级后备干部来加以重点培养;二是启用能人,在选准乡村“一把手”上下功夫,把具有奉献精神和致富本领的优秀人才提拔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三是畅通人才流通渠道,对思想僵化、没有创新精神、工作能力弱又不思进取的职工,给以转岗、待岗甚至解聘处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三)建章立制,强化管理。严格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强化日常监督。一是进一步转换思想观念,逐步形成以“立体、宽带、刚性”为特征的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新格局;二是从激发内在活力、规范外在行为着眼,以正面引导为主,不断拓展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监督的新视野;三是以增强合力为重点,积极探索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新制度;四是支持村、组干部履行职权,让他们产生工作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五是让村民小组长参与村务管理,使其感到有职有权,有位有为,从而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四)抓典型,树榜样,促提高。在每年的年末岁尾可以开展一些评优创先活动,表彰一批优秀的乡村干部,然后加大宣传力度,以点带面,不断增强和培养整个乡村干部队伍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荣誉感。
(五)改善乡村干部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改善消极性现象。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身处农村工作第一线,风里来雨里去,任务繁重,工作辛苦,对他们政治上要严格要求、工作上要大力支持、生活上要热情关心,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和解决实际困难,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多方面加大投入,改善乡村干部的工作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健全干部激励竞争机制,理顺干部进退流转渠道,实现人才优化组合,充分调动起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提高乡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对特别优秀的乡村干部要大胆提拔重用,让真正有能力、有本事、有实绩、正直公正的乡村干部看到工作有奔头。要适当提高乡镇干部的工资、津贴标准,提高村干部报酬,稳定村级干部队伍。要多方面给予乡村干部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让广大乡村干部消除工作后顾之忧,思想顺心、生活舒心、工作安心,从而认真负责地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改善消极怠工现象。
(六)千方百计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进一步创造条件为村、组干部提供相应的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措施,解除其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