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解放思想的发展历程
光阴似箭,转眼之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一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从此,改革开放的序幕在解放思想的大潮中被浑然拉开,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开始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30年来,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举,始终在解放思想中不断推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一、解放思想,使我们党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
1942年,毛主席对实事求是作了精辟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就是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马列主义的作风。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用实事求是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在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取得了宝贵经验。然而,曾几何时,实事求是这一党的基本原则被无端歪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国民经济陷入崩溃边缘。粉碎“四人帮”后,举国欢腾,百废待举。但是许多人还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毛泽东思想,致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了徘徊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这为我们党实现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党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超然的远见卓识,充分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重大意义。他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实事求是,它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两个凡是”不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他说,“如果不解放思想,不开动机器,不独立思考,那非垮台不可”。
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就是以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大无畏精神,力挽狂澜,他在讲话中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篇被称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讲话,是我们党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宣言书,正式吹响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毫无疑问,其动力来源于对社会的重新思考,来源于敢于解放思想的强大勇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马列主义的本本上找不到答案,别国模式无法照搬,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答案和出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邓小平同志说,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存力。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谈话,他指出:改革开放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是否顺应时代发展规律,其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些惊世骇俗的论断,没有解放思想的强大勇气,没有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和精神,是断然不可做到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重大的问题,形成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航程。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二、解放思想,使我们党坚强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将改革开放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国内外**、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我国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讲话中这样说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不能变,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蔓延席卷以及党自身的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要想保持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敢于迎接挑战、接受考验,与时俱进。
1992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新概念,并在党的十四大上作了深入阐述。江泽民同志指出:“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论断得到了全党和全社会广泛赞同。这个新概念的提出,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借鉴现代社会文明成果中所展现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既体现了解放思想的理论勇气,又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品格。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实现这个结合,需要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需要深化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些新观点、新认识,是解放思想的必然产物。
江泽民同志说,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理解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继续进行探索,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体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到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到底指导思想。
三、解放思想,使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毫不动摇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一心一意谋发展,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尖锐的问题亟待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更为科学的回答。胡锦涛同志指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时候,党中央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事业,我们在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不可回避,如果不能逐步解决而任其发展,就会严重阻碍改革开放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