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储蓄存款下降的经济影响分析
居民储蓄存款下降的经济影响分析一、下降的事实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每月新增额高达上千亿元。但今年以来多次出现了居民储蓄存款负增长的现象:4月份居民储蓄存款新增额由3月份的1530亿元变为-1674亿元;5月份又在此基础上减少1184亿元,达到-2858亿元,创历史最低水平。虽然6月份储蓄存款新增额已迅速恢复至1670亿元,但7月份又降为-82亿元。事实上这种新增储蓄存款的下降或同比少增并不令人惊奇,因为早在5月份居民储蓄存款月新增额就开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势头,并在10月份首次出现了负值,为-75.5亿元。因此,今年出现的居民储蓄存款下降或同比少增,是一年多来储蓄存款新增规模不断减少的累积,是新增规模不断下降势头的延续。
二、下降的原因
一般说来,引起居民储蓄存款下降或同比少增的情形有三种:一是收入的下降,二是消费的攀升,三是投资渠道的拓宽。从收入水平看,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平稳增长态势,基本保持在10%以上,因此,不可能是由于收入下降的原因引起的。从消费情况看,虽然上半年消费品市场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但增长的幅度并不大,仅高于去年同期增幅2.1个百分点,因此,也不可能是由于消费攀升的原因引起的。
既然这次居民储蓄存款的下降和少增不是由收入和消费引起的,那么它必然是由于投资渠道和投资领域的拓宽而引起的。现在社会上公开的投资渠道相对有限,老百姓有钱大多只能投向房地产和股市。
不可否认,房地产市场显然是居民储蓄存款分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尤其是在5月末印花税调整,股市出现震荡调整以后,相当大的一部分存款开始扭转方向,流向风险更小的楼市。6月份,70个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1%,涨幅比上月高0.7个百分点,销售面积同比增加39.9%,增幅比上月高22.7个百分点。但房地产市场并不是导致这次居民储蓄大幅下降或同比少增的主要原因。因为近一年多来房地产市场虽然有着较快的增速,如和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额分别增长18.5%和33.8%,但增速并没有比以前年份有显著的提高,如~商品房销售额增长率分别为23.6%、24.1%、31.9%和30.4%。因此,我们认为,居民储蓄存款主要流入到了股市。理由有三:
第一,这次股市上涨的时间长、幅度大,导致股市分流的储蓄存款超过了新增储蓄存款。一方面,股市上涨的时间、幅度与储蓄存款分流的规模、速度高度相关。时间越长、幅度越大,分流的规模和速度就越大。另一方面,储蓄存款下降与股市上涨之间是一种长期和动态的关系。股市上涨初始阶段,股市主要以吸纳新增储蓄存款进入股市,只会引起新增储蓄存款额的下降,不会引起储蓄存款余额的下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流入股市储蓄存款的增加,新增储蓄额不足以抵消股市对储蓄存款的分流时,就出现了储蓄存款下降的情形。
第二,开放式基金获得了人们的追捧。一般居民并不十分清楚股市与开放式基金之间的关系和基金投资的技术与规律。再加上开放式基金一般是放在银行销售的,使得居民往往把开放式基金理解为高收益的储蓄产品,加速了储蓄存款流入股市的规模与速度。
第三,新出台的新股认购办法放宽了新股购买的资金限制。5月,新出台的新股认购办法放宽了新股购买的资金限制,将投资者申购上限额度大大提高。这个规定大幅提高了市场的活跃程度,吸引了更多的储蓄存款流入股市。例如,5月份,出台新股认购办法以后,证券保证金新增额开始增加,这与居民储蓄存款新增额开始下降不谋而合。
过去一年多来股票市场的数据也进一步验证了储蓄存款流入股市的看法。从5月到5月的短短一年间,上证综合指数由1641点迅速窜升至4110点,增长2.5倍;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由2904亿元上升至13896亿元,增长4.8倍,尤其是今年5月份,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新增4075亿元,而与此同时,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下降2858亿元。
三、下降的影响
(一)有利于改善金融资产结构
我国是一个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占绝对主体的国家。以前银行贷款占全社会融资额的比重在95%以上,整个证券业的资产规模不如中国人寿一家、而整个保险业的资产规模又不如中国工商银行一家,金融资产结构不尽合理。如今储蓄存款流入股市,是在补前几年股票市场缺乏吸引力的欠账而已,相比之下我国居民投资于股市的比例依然不高。因此,储蓄存款流入股市导致的储蓄下降或少增有利于提高以证券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比例,并引导居民进行多元化投资,避免资金和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体系内,从而改善了我国金融资产的配置结构,提高了全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有利于促进国内消费支出
一方面,居民储蓄存款下降本身就包含着一部分存款直接用于了消费,流入了消费市场,从而促进了居民的消费支出。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4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4%,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流入股市的这部分存款,随着股市的快速上涨,导致股市“财富效应”的出现,也进一步促进了居民的消费支出。据有关部门对上证指数与消费增速的分析,两者的相关系数逐渐提高。数据上的这种变化表明股市上涨,带动了居民消费的增加。
(三)不会造成货币流动性过剩,没有推动物价上涨
尽管当前物价上涨幅度有所加快,但这并不是由于居民储蓄存款的下降和少增引起的,而是由于食品类价格的快速上涨推动的。原因在于这次居民储蓄存款下降与1988年“抢购风”时居民储蓄存款的下降不同。1988年居民储蓄存款的下降是由于物价的快速上涨,使得居民有了更高的通货膨胀预期。居民为了避免银行存款的贬值,纷纷提取存款用于消费,从而引发了储蓄存款的下降。这次居民储蓄存款下降,是由于居民储蓄存款流入股市而引发的。居民储蓄存款流入到股市,只是由银行的储蓄账目转移到银行的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账目,并没有流出银行体系,进入消费领域,所以不会造成货币流动性过剩,引发物价上涨。此外,由股市的“财富效应”所带来的消费增加,也还不足以达到推动物价上涨的程度。
(四)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造成一定冲击
居民储蓄存款属于银行低成本的资金来源,进入股市后虽然仍能以同业存款形式回流到银行体系,但流动性却比储蓄存款差,因此,会对商业银行,尤其是那些资金来源本来就偏紧的中小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行和头寸周转造成一定影响和冲击。再加上央行连续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导致以体现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下降,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降为3%,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仅为2.43%。这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压力不断增大。据悉,农行在5月中旬召开的会议上,要求各分行严格控制贷款增长,加大存款组织力度,控制转贴现和同业拆借等资金融出业务。
四、结论及建议
长期看来,居民储蓄存款新增规模的减少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客观要求,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金融行业不断成熟的正常反映。但是流向过于单一、速度过快、规模过大又会对经济社会,尤其是金融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因此,我们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不断加强居民储蓄存款分流的流向、速度和规模的研究,加强居民储蓄存款分流与物价水平、资本市场、宏观经济以及商业银行经营关系的研究,判断影响储蓄存款分流的各种因素和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制定未来不同形势下可供选择的政策集合。
二是要启动消费需求,不断拓宽投资渠道和投资领域,实现储蓄存款流向的多元化。通过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来启动国内消费需求,降低居民较高的储蓄率。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导民间投资,用新型的融资方式拓宽民间投融资的渠道。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开发货币市场基金、共同基金、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拓宽居民投资渠道。
三是要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增强流动性管理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对银行的冲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化解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资本金。调整经营策略,拓宽业务领域,丰富表外业务品种,逐步增强盈利水平和竞争实力。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加强流动性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