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执行观念的更新
执行难”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执行难不仅弱化了司法权威,而且会导致该地区信用的丧失,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而执行难则动摇了这一基石,使该地区的作用水平降低,交易风险提高,从而使投资者望而却步,形成外资引不进,内资激不活的尴尬局面。所以,执行难不仅是法院所要面临的难题,而且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过去几年来,各级法院采取了诸如“专项执行”、“集中执行”等各种措施来清理**,虽然执结了一批案件,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问题,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11月8日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为此,各级法院相继设方了执行局,为解决执行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然而,从执行局的运行来看,执行难虽得到一定程序的缓解,但病根并未彻底根除,当事人仍将法院和法官作为执行不能的罪魁祸首,加以责难,究其原因,是当事人在思想深处不自觉地将交易风险通过审判转嫁给执行法院。因此,树立执行程序价值,改变错误执行观念是解决执行难的重要突破口。
人民法院审理有给坟内容的法律文书生效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给付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强制执行,使案件进入了执行程序,但是无论从法律规定还是市场规律,都不能强求人民法院必须无条件实现其债权。首先,有的执行案件在审判环节就已知道难以执行或不能执行。但是人民法院必须依法立案受理,走完审判程序,绝不能因为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而不予受理。其次,人民法院执行工作面对新时期社会、经济的诸多矛盾和不同主体的讼争,尤其是执行工作普遍存在的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使得一些案件很难或无法执行。第三,经营者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进行商贸活动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绝不能说经法院裁决,其风险就转嫁给法院,法院一旦执行不了,就被谴责“空词自判”“法律白条”“执行不利”,债权能否最终实现,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债务人有无履行能力,而不是法院如何去执行,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是依据《民事诉讼法》规定行使强制措施,是法律赋予的权力,并不是义务。同时,这种权力的行使是有严格程序来加以限制的,不能无故随当事人的意志而行之,更不能充当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脚力。
解决执行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是需要整个社会理解和支持才能完成的。当前,克服执行难,除了人民法院要加大执行力度和提高执行法官自身素质之外,重点还在于更新以往陈旧的执行观念,树立公正的执行程序意识,具体体现如下:
一、发挥审判程序职能作用,为执行程序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
审判程序是执行程序的前提和基础,执行程序是审判程序的继续和完善。由此,看出二者是密切联系的,充分运用审判程序的职能作用,正确引导债权人主张权利,及时采取保全措施先予执行,给以后的执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避免重复劳动,有效遏制各种逃债、躲债行为,有利于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现实是:在审判阶段,该做疏导工作的未做,该保全的未保全,而是就案办案,没有全局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弱化了司法权威,从而错过了案件圆满解决的时机。
二、调整思路,规范和改进执行方式
虽然执行机构名称改变了,执行工作的观念却没有转变,执行工作的指导思想没有调整,执行工作的管理方式,工作方法也没有更新,形式与内容不统一,现象和本质相矛盾,执行机构的名称虽然变成了执行局,但其运行模式仍然按照执行庭运行,执行工作没有新的起色,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当前,在执行局内部运行上,应把强调公正执行,突出办案效率作为主题思想。确定实现审执分离(执行的决定权和实施权分离),对案件进行流程管理。如对执行立案,执行排期,首次执行,集中执行,不能执行原因的告知,财产控制,财产处分,执行结案等不同执行阶段进行跟踪管理,以保障执行工作公正、公开、高效及时地完成。既能对案件从源头进行监督管理,又能提高执行效率,从而创立“阳光执行”避免了“暗箱操作”,消除当事人对法院和个别执行法官产生合理性的怀疑。
三、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执行理念
人民法院要加强执行工作观念更新的宣传力度,使公民都能明白民事审判的执行不等同于刑事审判的执行。一些案件最终不能执行,从要本上讲属于市场交易风险的体现,那些认为民事裁判必须而且百分之百地执行的认识是有偏差的,是不切实际的,执行程序启动时就应让当事人树立风险意识,从而逐渐引导当事人理解和承担不能执行的风险责任,校正当事人不正常的心态。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要增强程序公正意识,我国现行的强制执行程序带有强烈的职权主义色彩,执行法院包揽太多,造成了许多误解,费力而不讨好,所以执行观念的更新,是要淡化职权主义色彩,增强当事人主义色彩,案件当事人对发动,推进强制执行程序,对裁判能否执行到位要负相当的责任。以此减轻执行工作压力,缩短执行周期。
四、客观公正合理地评定执行工作标准
现行的评价执行工作标准,无论是在法院内部,还是针对社会公众,都将执行能否到位,债权能否实现作为评判法院在执行工作中的法定职责。所谓强制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和其他有关机关按法定程序,运用国家的强制力量,将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以及其他法律文书,按其内容和要求加以实现的活动。它属于诉讼延续的一种公力救济程序,所以,公力救济是有限度的,能否实现债权,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它只能为债权实现提供一种可能。可见,债权的实现与否不能作为评判法院执行工作的唯一标准,而应将法院是否严格按照法定程序,依法公正、公开按步骤走完执行程序作为评判标准。
此外,要力克执行难,必须要下大力气创造执行工作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大改革力度,更新陈旧的执行观念,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特别要加强执行法官的自身修养和业务素质,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效率,保障司法公正,努力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