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业经济合作社发展现状报告
县农业经济合作社发展现状报告
互助社建立后, 根据群众志愿, 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延伸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等根本准绳, 在保证原承包土地数量根本不变的前提下, 进行了土地互换集中。——题记
近几年来, 我县互助社建设在县委、县当局的正确领导及上级业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 按照"当局引导、能人牵头、多户参与、优化组合、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准绳, 立足实际, 积极探究, 采取宣传推广、稳步推进的方法, 积极引导农民自愿组建农村经济互助社。互助社的建立在土地流转、产业布局调整、农田水利根本建设、农副产品销售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极大的带动了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显现出了极为茂盛的生命力。现将有关环境报告请示如下:
一、互助社发展根本环境
我们针对土地资源过于疏散, 经营范围小, 经济效益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难以优化配置土地、劳动力、信息和技能等资源, 其实效性和适用性难以得到充实发挥, 形成信息渠道不畅, 新技能推广不及时;实验家庭承包经营制后, 农业投入紧张不敷, 农田根本建设滞后, 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等实际环境, 从创新农村经营体制、进步农民组织化程度动手, 积极研究探究建立农业经济互助社的新途径。目前, 全县已有450个村的8。79万户农民自愿组建 2460个互助社, 占全县总村数的97。4%, 总农户数的61%。互助范畴逐步扩展, 涉及到多行业、多条理。其中, 莳植业1525个, 养殖业562个, 运销服务业151个, 农产品加工58个。农业经济互助社的建立, 通过利益纽带和民主机制把以家庭为单位的疏散经营凝聚到了一起, 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通过经营体制的创新, 优化了土地和劳动力两个资源, 完善了"统分"团结的双层经营体制, 强化了"统"的功能, 变更了农民生产和经营积极性。
二、重要做法
一是积极发动, 搞好试点。农民是农业经济互助社的主体, 农民群众认识不认识、支持不支持, 是农业经济互助社发展快慢的关键。特别是农村中的一些老农民, 在农业经济互助社认识问题上, 存在误区, 认为又要走五十年代农业互助社的老途径, 又要"归大堆", 为此在宣传过程中, 我们在注重宣传互助社的性质、意义的同时, 更注重向群众讲明, 实际的互助社与五十年代农业互助社的不同:五十年代的互助社是以取消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为出发点, 吃的是"大锅饭";而如今建立的农业互助社是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之上的一种新型互助经济组织, 是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性互助,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准绳, 是农民群众自己为自己服务的组织。通过宣传, 消除了群众的顾虑。同时, 为了统一思想, 进一步的宣传发动, 我们首先组织了8万多农民外出观光。通过学习先辈村范围种养的好经验, 极大的变更了外出观光农民的积极性, 有的村回来后就自觉组织起来, 将土地互换归并成大块。在这种环境下, 我们选择联城乡许家沟、界牌镇双河峪、蒙阴镇熊家万等群众基础好、代表性强的3个村, 先行开展了创立农村经济互助社的试点。在试点过程中, 群众迸发了多年来少有的参与热情, 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能人"牵头, 自愿组合。试点成功后, 及时总结经验并进一步推广力度。首先, 通过村民自我推荐, 群众推荐及村两委推荐等方式, 产生牵头人。在社长产生之前, 由牵头人负责宣传动员, 征求意见, 召集会议等事项。然后, 牵头人和农户之间相互选择、自由组合, 明确互助社社员范畴。在此基础上, 各互助社举行全体社员会议, 民主选举社长, 理事会、监事会、制定互助社《章程》。最后由社长确定内部管理人员, 负责生产资料采购及农产品的销售等方面工作, 自发组建起了农业经济互助社。
三是互换土地, 化零为整。互助社建立后, 根据群众志愿, 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延伸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等根本准绳, 在保证原承包土地数量根本不变的前提下, 进行了土地互换集中。工作中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丈量土地, 合理分类。对土地全部丈量后, 根据各村实际, 将所有土地划为洼地、岭地两大类或一大类。二是以产定级, 确定尺度亩。以粮食常年产量确定地级, 以此作为互换土地折算面积的依据。三是确定地上附着物的赔偿办法。对在承包田上发展经济林半亩以上的, 互换后仍由原承包户优先承包;对地上附着物, 以现金赔偿后归互换后的承包户所有。同时, 对水利、道路建设用地, 按规划统一预留。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 村里组织各互助社社长抓阄, 将土地划分到互助社, 互助社再根据各户人口将土地划分到户, 从而完成了一社一大片、一户一大块的莳植格局, 达到了化零为整的目的。
四是因地制宜, 多条理多范畴发展互助社。在互助社建设过程中, 我们本着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的准绳, 根据各州里、村的资源条件、产业特点、群众基础等方面因素, 不搞行政下令, 不强求整齐划一, 而是适应那种互助类型就发展那种类型, 群众愿意组建多大范围就组建多大范围。可以建立综合性质的互助社, 也可以建立专业性质的互助社, 可以在一个村的范畴内互助, 也可以跨村、跨州里搞团结, 积极引导互助社向多条理、多范畴、多行业发展, 扩展互助范畴。截至目前, 全县互助社按产业划分, 莳植业互助社1525个, 其中, 涉及粮食的151个, 蔬菜159个, 果品1068个, 中药材60个, 食用菌19个;养殖业互助社562个, 其中, 家禽养殖533个, 水产品养殖26个;农产品加工58个;运销服务业151个;其他164个。按互助社所在地区划分, 村及村以下互助社2154个, 跨村239个, 跨州里67个。按互助社兴办主体划分, 农民自办2173个, 乡村企业改造兴办的3个, 农业技能服务部门领办的116个, 龙头企业兴办的24个, 其他形式兴办的144个。
三、取得的结果
一是优化配置了土地资源, 进步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由互助社牵头, 在社员自愿的基础上, 实验土地互换, 化另为整, 解决了土地疏散问题, 既方便了群众耕种, 又完成了成方连片, 有利于农业产业布局调整及过度范围经营。界牌镇双河峪村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社后, 通过土地互换, 由过去每户十几块, 变成了几大块, 截至目前, 由互助社统一组织深翻土地600余亩, 开垦荒岭300余亩, 新发展经济林560亩 。
二是进步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了闯市场的能力。互助社的建立, 把家庭经营与市场无机地衔接起来, 进步了农民闯市场的能力。**镇家禽养殖互助社采取统一供应鸡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方式, 组织本社社员进行肉鸡的生产销售, 促进了肉鸡的疾速发展, 截至目前, 该社共拥有社员230户, 发展养鸡大棚240多个, 每棚肉鸡生长期45天左右, 一个生长期每棚平均收入1。2万元, 极大的带动和促进了肉鸡的范围化养殖。坦埠镇代家庄村农业经济互助社以"信息共享, 技能互助, 风险与共"为准绳, 以代家庄中药材生产基地为龙头, 大力发展中药材范围化莳植, 截至目前, 已发展中药材面积 1。5万亩, 种苗面积1500亩, 各类种苗12亿株, 年产各类干鲜优质中药材近万吨, 所产中药材不但满足了自身供应, 还销往淄博等地, 成为远近闻名的中药材莳植基地。
三是农业投入大量增加,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我县以互助社为单位, 大搞农田水利根本建设和农田改造, 加大农业投入, 是农业互助社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 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年来, 全县以互助社为单位, 新建水利设施4000余处, 投入总额 5000余万元, 新发展果品6。22万亩, 其中, 仅桃一项就新发展5。45万亩。野店镇朝阳互助社自建社以来, 邀请水利技能人员规划水利工程12处, 共投入资金12余万元, 建起蓄水3。6万方的蓄水谷坊9座, 比预算资金节约10多万元。
四是为农产品的无公害和尺度化生产提供了有效载体。农产品的无公害和尺度化生产是国内外市场的客观要求, 对于进步农产品市场占据率具有重要意义。而无公害、尺度化生产需要一个有效的组织来完成, 互助社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垛庄镇营里葡萄产销互助社, 先后投资30多万元, 引进美国红提、"尤物指"、"高妻"等优质葡萄苗木新品种无偿提提供群众。当年, 全村就发展葡萄120亩。在互助社的指导下, 按照章程和详细的操纵办法, 认真组织社员按照无公害和尺度化进行生产, 统一技能规程, 统一质量鉴定, 统一分级包装, 保证了产品质量, 受到了客户好评, 该社还为其生产的葡萄注册了"营里红"牌无公害葡萄商标, 大大进步了其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目前, 全村葡萄面积达到450亩, 产量达到40万公斤, 收入100多万元。
五是互助社的建立为农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进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搭建了舞台。农业互助社从组建到运行, 从社长的选举到经营决策的制定, 始终贯串着民主见志, 真正体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准绳, 为农民群众参与生产经营、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 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互助社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也突出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如:互助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够规范;互助社发展不平衡, 涉及行业单一, 互助范畴窄;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形不陈范围;扶持政策不到位, 扶持力度不够;互助社自身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等。下一步工作中, 我们将针对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认真履行部门职责, 积极发挥自身业务优势, 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准绳, 尽快完善互助社的管理机制、分配机制、监督机制, 增加互助社内部积累, 促进互助社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