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免农业税的另一种思路
目前三农问题、农业税问题履见报端,各级政府也为了建设合谐社会、缩小城市农村收入差距在制定各项政策,温家宝总理连续两年将三农问题及相关政策作为国务院的1号文件下发,显示出了国家对改善农村、农业及农民问题的决心。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党的政策永远是好的,出发点是好的。在两会期间,我们常听到某省省长、市长或县长说农业税的减免能够为农民减负多少多少亿,乍一听,我们也觉得很高兴。因为农民要赚一点钱是很不容易的,他们要脸朝黄土背朝天,一颗汗粒掉下来摔八瓣,辛苦一年也没有多少收入。如今政府一下子就减了几百亿,这要给农民带来多大的喜讯啊。
但是单纯的减免一些农业税能起到什么关键性的作用吗?我是农村出生,在农村长大的,在农村生活了十八年,我对农村的情况太了解了。虽然说光减免农业税一项就能减轻农民几百亿的负担,但是如果我们把它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农民头上,变成了多少呢?我国农民的基数大啊。平均下来,是每个人50元钱,还是60元钱呢?如果我反问大家一下,不管是农民,还是城镇户口,如果每年让你多收入这50、60元钱,对你的生活会起到什么巨大的作用吗?50元钱能干什么?能多吃一个星期的饭吗?能买到一袋饲料吗?能买到一袋化肥吗?能买到一袋种子吗?能买到一瓶农药吗?那减免50元钱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吗?
我想无论是谁,仔细的想一下这个问题,可能都会得出一个结论来:那就是这个农业税的减免不会给农村的人均收入带来多大的影响,也不会给农民带来多大的富裕。相反的,可能还会有一些很严重的负面作用,最为突出的是可能会导致乡、村等基层组织的瘫痪,很多诸如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停滞不前。
既然减免农业税又不会给农民带来多大的实惠,又有如此严重的负面影响,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执行呢?我想,用两个字可以来概括,就是“德政”。因为我国农民的数量太大,这部分人的人心又最容易得到满足,所以执行这个政策,再加上舆论的炒作,就将这个“德政”一下子深入人心了,就更可以体现出我党的光辉形象了。
实际上,我想,即使不减免农业税,我国的农民,绝大多数的农民也是非常感谢党的。在我的记忆中,我小时候就没吃过细粮,那时候我的家里很穷,一年到头也吃不着几次肉。所以那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因为一过年就有好多西吃,有新衣服穿。但是自从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的生活就逐渐的好起来了,吃穿不愁,很多人都盖了新房,买了很多的农业机械,逐渐的传统的耕种方式也被现代化的种植方式所取代,这些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说绝大多数的农民是感谢党的。
但这么多年了,我每次回家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现在的农村仍然停留在吃穿不愁的阶段,也就是温饱阶段上,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变化。变化最大的就是平常的时候,农村的壮劳力基本上都不在家,大多进城务工了。这些年来党中央及各级政府制定过很多的农村产业政策,为了农村的发展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的是,很多的政策仅是政策,口号的性质多了一些,可操作性及具体可行的办法少了一些。当然了,仅靠国务院或者是最高领导人来制定这些具体可行的办法是不现实的,他们即使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力。但各级政府呢,数量庞大的专家及学者队伍呢,经济学家呢,企业家呢,他们为什么不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来呢?
我记得前几年电视上宣传的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我每看一次,就会提一次,大家都说调整,可是应该怎么调整呢?让农民自己来调整吗?每家只有三五亩地,可供使用的积蓄只有几千块钱(这还是多的),你让他怎么调整?要信息,农村的信息渠道是最不畅通的;要技术,农民的教育水平是最低的;要营销渠道,农村早已经习惯了春种秋收,然后把粮往粮库一送的形式。怎么办呢?
我提出一种方案,虽然我并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也没有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我希望我提的方案能够引起争论,并做为抛砖引玉,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提出建议或意见。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是由政府主导,由专家、学者、经济学家、营销大师、企业家等来研究并制定方案,最后由企业家及农民来实施。各省、市、县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记载,对于各地的资源、气候、什么样的作物适合生长等应该是有据可查的。这些数据建立一个集中的数据库,由政府牵头,由各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要涵盖可用的资源、市场的调查研究、国际国内的需求及产品质量检验标准、生产者的情况、各产品的生产规模等一系列的情况,制定可行性方案,在各方案中优中选优,最后落实。关于经费的来源问题,我想如果能把现在减免的农业税的额度投入到这里面应该是足够的了。